新世紀:世界各國軍事變革的新走向

    俄羅斯軍事改革———重溫軍事“強國之夢”

    2001年對於俄羅斯人來講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前蘇聯解體造成的陣痛已經過去,國家經濟出現增長勢頭,普京總統的勵精圖治終於使俄羅斯人臉上開始浮現出久違了的喜色。儘管國家目前仍是百廢待興,但人民的擁護,使普京更加堅定了他的改革計劃。這種改革風潮尤以在軍事領域開展的最為深刻廣泛。在步入新世紀的國際舞臺上,人們又看到了一支精神 抖擻、雄風乍起的新俄軍!

    實施建國以來最大一次裁軍

    2001年1月,普京批准了俄軍隊建設的中期規劃———《2001~2005年武裝力量建設和發展計劃》。新一輪軍事改革計劃在5年內將武裝力量總人數從120萬人削減到83.5萬人,重點裁減保障單位和重復的機關。此次裁員幅度較大,且突破了100萬人的心理底線,這在俄羅斯的歷史上是少有的,這反映出俄對軍事安全所面臨威脅的判斷及戰爭準備的重點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按西方模式重建軍事領導體制

    去年3月,普京任命原安全會議秘書伊萬諾夫擔任國防部長,並取消了其將軍軍銜,伊萬諾夫成了俄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文職國防部長。此舉標誌著俄軍事領導體制的重大變革,俄開始按西方模式建立軍事領導體制。

    俄高層認為,設立文職國防部長可以使軍隊建設超越部門利益,加快軍事改革步伐。2001年,在總統和國防部長的督導下,俄多年來議而不決的武裝力量結構調整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去年6月1日,俄軍事航太力量和導彈太空防禦部隊從戰略火箭軍中分離出來,合併為一個獨立的兵種———太空兵。戰略火箭軍隨之失去軍種的地位,降格為一個獨立的兵種。陸軍也重新恢復了自己的總司令部,從而形成了陸、海、空三軍種結構。除陸、海、空三軍外,俄武裝力量還同時擁有戰略火箭兵、太空兵和空降兵三個獨立的兵種。這種新的軍兵種結構模式決定了21世紀初期俄軍的基本發展方向。

    按地區原則推廣一體化聯勤

    2000年底,俄安全會議通過決議,決定在國防部系統區域聯勤保障體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聯勤保障的範圍,確立了俄武裝力量各部隊後勤保障向一體化聯勤體制轉變的後勤改革目標。俄有關部門計劃在2001年底之前制定建立涵蓋各強力部門的一體化聯勤體制的總體規劃,並提交總統批准。根據該規劃,俄將撤消各部門中職能平行和業務重疊的後勤機關,按照地區原則合併各強力部門的倉儲、運輸、醫療和其他基礎設施,由統一的機關進行管理。

    軍費增幅達近10年之最

    近年來,由於受預算撥款的嚴重制約,俄國防開支的近70%都用在了武裝力量的人員維持上,研製和購買新式武器裝備的“投資”費用只佔30%,這種“倒挂”現象嚴重制約了俄軍現代化建設,為扭轉這一不利局面,俄一方面裁減冗員,另一方面加大軍費投入,分階段逐步調整不合理的經費比例關係。

    2001年俄軍費開支為78.5億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近50%,增幅為近10年之最。在軍費的使用上,重點向更新武器裝備和戰鬥訓練上傾斜,以提高軍隊的“品質參數”,以防止俄武器技術與世界發達國家拉開過大差距,繼續保持俄在某些領域的領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俄軍將太空兵的建設視為俄軍品質建設的優先方向。俄認為,在現代條件下,航太器材在預防、準備和實施任何規模戰爭中的作用急劇增大,陸上、空中和海上的軍事行動正越來越依賴來自太空的資訊。因此,俄軍不僅給予太空兵以獨立的兵種地位,而且在經費投入上也毫不吝嗇。俄2001年給太空兵的撥款比1998年增長了數十倍,比2000年增長了1-2倍。

    美國軍事改革——打造新世紀的“戰爭機器”

    去年“911”遭襲事件的發生,如同給美國打了一劑加強戰爭機器的“強心劑”,其實施軍事改革的決心和力度進一步加大。2001年9月30日發表的《四年防務審查報告》提出了新的防務戰略,確定了加強國土防禦、對付意外事件、準備應付非對稱威脅、發展新的威懾理論等戰略方針和計劃原則。隨後美國總統布希宣佈退出《反導條約》。國會馬上批准了高達3440億美元的2002財年國防預算案,比上一財年增長10.6%,其主要目的在於全力推動軍事改革和資助導彈防禦實驗。美國一系列舉措表明,為謀求全球利益,一場深刻全面的軍事變革已經全面鋪開。

    在全球重新投子布勢

    美軍經過審視當今的國際戰略形勢認為,美國于20世紀後半葉建立的集中于西歐與東北亞地區的全球軍事基地體系已經不適應新戰略環境的需求。認為西歐與東北亞以外地區對美國全球利益的潛在威脅在與日俱增。因此美軍要求必須具備能達成戰略、戰役目標的全面攻防作戰能力,以便使前沿部隊在僅經少許加強後便能迅速擊敗敵軍、或使敵方無法達成政治目的。為實現這一戰略重點,美軍需在西歐與東北亞以外地區獲得新的基地或基地使用權,以便對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手段的敵人實施遠端作戰。

    謀求建立全球整體威懾

    美國認為,新的全球軍事部署態勢能否奏效,關鍵在於能否獲得遏止衝突的全新能力。為能遏止不符合美國利益的衝突和保護衝突中的美軍及友軍,美軍在威懾能力建設方面最注重的三個方面是:強行進入部隊在內的前沿駐紮、前沿部署及遠征部隊,這是新威懾力量的根本部分;部署在美國本土和太空的各種裝備系統和部隊,這是新全球部署態勢的重要組成部分;遠端打擊飛機和特種作戰部隊,它們可以隨時增援前沿作戰部隊,有利於達成平時威懾效果。美軍期望運用上述三個層次組成的新威懾能力,使在全球範圍內分散部署的美軍形成一個整體,以便能在各種距離上對敵機動和固定目標實施快速精確的打擊。

    強化聯合指揮作戰能力

    美軍在此輪改革中繼續強調致力於聯合與合成指揮控制能力的建設,使上自聯合司令部下至各軍種的作戰部隊都具備良好的聯合指揮與控制能力。強調加強聯合部隊網路化、模組化、輕型化、一體化建設,要求美軍各部隊不僅彼此之間能夠做到互通,而且要能與政府機構及盟友之間實現互通,從而能夠在整體作戰環境中形成更強的機動能力、生存能力和快速部署能力,更好地執行危機管理、遏止衝突和遂行作戰行動等任務。

    突出資訊戰情報戰與空間戰能力

    為有效對付潛在敵人帶來的各種非對稱威脅,美軍新版《四年防務審查報告》將資訊戰、情報戰與空間戰的地位由原來“只是美軍遂行任務的手段”提高到“未來部隊核心能力”的空前高度。因此,美軍越來越重視研發和利用能大大提高空間戰和資訊戰能力的技術。為挫敗敵人攻擊美國及其盟國空間系統和商用空間設施的非對稱行為,國防部致力於對老化的空間監視設備進行現代化改造,並把只有目標發現和跟蹤能力的系統改造成有空間態勢感知能力的系統。美決策層強調,發展空間作戰能力,確保美國進入空間的自由權,是美未來投資決策時要考慮的重中之重。

    日本防務“大變臉”———悄然顯形的“軍國幽靈”

    50年前的7月8日,麥克阿瑟向日本首相吉田茂遞交了一份《關於加強日本警察力量》的信件,指令日本在50天內建立一支7.5萬人的警察預備隊,增加8000名海上保安廳人員,50年後的今天,日本總兵力已發展至近30萬、裝備精良的陸海空自衛隊已成為亞洲乃至世界一支咄咄逼人的軍事力量。從世紀之交起,日本就著手進行一系列軍事改革,其防務“大變臉”已引起世人的高度警覺。

    屢破“禁區”為自衛隊出兵海外“鬆綁”

    1991年,日向海灣派遣掃雷艦,率先衝破戰後日不向海外派兵的禁區;1992年日國會通過PKO法案(《聯合國維持和平活動合作法》),在法律上為日向海外派兵掃清障礙;1994年日修改《自衛隊法》,把到海外執行維和任務和其他軍事活動作為自衛隊的一項重要職能,並列入1995年頒布的新《防衛計劃大綱》中;1997年制定的新《日美防衛合作指針》進一步明確了當發生所謂的“周邊事態”時,自衛隊應向美軍提供“後方援助”的具體內容。

    去年發生的“911”事件,日本更是看作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向外拓展的契機。事件發生後僅一週,日本內閣就制定了對美合作的七項對策;隨後日本政府向國會提交了《反恐怖特別措施法案》、《自衛隊法修正案》和《海上保安廳法修正案》並獲批准;11月9日,日本防衛廳以蒐集情報、調查研究為名,先行向印度洋派出了1艘補給艦和2艘護衛艦以及約700名海上自衛隊員;11月25日,日派遣“十和田”號補給艦、“浦賀”號掃雷艦、“澤霧”號直升機護衛艦和運輸機、多功能支援機,以及約460名海上自衛隊員和120名航空自衛隊員前往印度洋協助美軍行動。

    經過這一系列步驟,目前日本已將軍事行動範圍由本土、周邊擴大到全球,軍事合作對象由美國擴大到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海外派兵由平時擴大到戰時,同時還擴大了首相的決策權和自衛隊使用武器的許可權,實現了自衛隊武裝走出國門,直接參與美軍主導下的干涉地區事務的軍事行動自由。

    強化海空戰略進攻力量建設“專守防衛”成一紙空文

    據國外權威軍事評論稱,日軍在常規武器裝備方面已經具備雄厚實力,其大中型水面艦艇在性能及數量上僅次於美俄,反潛、預警、掃雷等能力均居世界一流水準。目前,日軍在對現有武器裝備更新和改進的同時,將繼續大力發展高技術進攻性武器。伴隨日本軍事戰略調整,未來自衛隊執行海外任務的機會將大大增多,需要有足夠的海空投送能力和作戰支援能力。為此,日本把發展軍事力量的重點放在了海空力量的發展上,同時,作為“專守防衛”的重要原則,不發展和裝備戰略進攻性武器的限制已逐漸被突破。

    改弦更張兵役制度進一步架空《和平憲法》

    根據日本新版《防衛計劃大綱》要求,日本在加速“快速反應部隊”建設的同時,將逐步編成應急預備役部隊,以在必要時補充作戰部隊。2001年4月和6月,經日本國會眾、參兩院審議通過的《自衛隊法修正案》,對預備役制度又作出重大修改:新設候補預備役人員制度,招募未曾在自衛隊服過現役的社會人員,經規定的教育訓練後任用為正式預備役;對由候補預備役錄用的預備役人員實行任期制。此次改革突破了以往只從退役隊員中招募預備役的限制,允許從一般國民中招募預備役,這等於變相吸引國民服兵役,從而使《和平憲法》的規定進一步“空洞化”,而且未對招募數量作具體規定,利於日本在必要時擴軍,同時也有利於吸納民間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為高技術戰爭做準備。

    英國防務改革———軍事干涉的“急先鋒”

    曾幾何時,大英帝國作為世界工業文明的發祥地,在整個18~19世紀可謂獨領風騷,雄視天下的大英帝國有著“日不落國”的美譽。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重創,昔日的大不列顛早已光華不再,英國就像一位垂暮之年的沒落貴族孤懸于歐洲大陸之外,萎縮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二流”國家。戰後歷屆英國內閣,尤其是“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上臺後,為重振英國經濟,大刀闊斧推行改革,使英國國力有所恢復。在外交和防務方面,英國打出“英美特殊關係”牌,意在借美勢力,謀求英國的利益。布萊爾政府更是繼承了“撒切爾主義”的精髓,在世紀之交的國防建設和軍隊發展上更加強調與美國的協調一致。

    “防務外交”為海外軍事干涉鋪路

    英國國防部于20世紀末對英國的防務進行了冷戰後第一次全面審查,發表了《戰略防務審查》報告,吹響了英國國防和軍隊改革的號角。冷戰結束後,英國認為本土已不存在直接軍事威脅,海外領土也不再面臨重大軍事威脅。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英國認為自己有能力在世界上發揮領導作用。這意味著英國的防務重點由保衛本土及海外領土轉向積極參與全球事務。英國冷戰後的軍事實踐也充分印證了這種轉變。無論是世界各地的維和行動,還是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和目前的反恐怖軍事行動,英國在其中幾乎都扮演了歐洲“排頭兵”的角色。

    英國在調整防務戰略同時,首次推出“防務外交”的概念,作為英軍今後的8項主要任務之一。“防務外交”包括軍控、反大規模毀傷武器擴散、建立信任和安全機制、提供軍事援助和協助訓練、與友好國家舉行軍事演習和開展軍隊互訪等內容。實際上,英國是以“防務外交”為名,行對外軍事干涉之實,為其武力干預世界事務披上“合法”外衣。

    強化聯合作戰和海外部署能力

    英國國防參謀長查爾斯蓋斯利曾言,英國要“自告奮勇地在世界任何地方迅速部署能夠起決定性作用的可靠的戰鬥部隊”。蓋斯利的這番話意味著,英軍未來的主要任務是實施對外遠征行動,這些任務要求英軍具有對各種危機作出快速反應的能力和海外部署能力。為此,英軍一方面加強了快速反應部隊的建設,另一方面著力改善戰略海運與戰略空運能力和海外部署的後勤保障能力。英軍為達到該目標提出的口號是:“最早出發,快速前進,勝利返回。”

    組建國防後勤部統籌三軍聯勤

    英國國防後勤部成立於1999年4月,經過一年的過渡已于2000年4月正式開始運作。英國成立國防後勤部,意在改變三軍後勤部門各自為政的局面,實行跨軍種的聯合管理,從而打破軍種限制,從全局的角度綜合考慮,既保證國防後勤的整體需要,也滿足個別軍種的特殊需求。國防後勤部的目標是在保持並盡可能提高保障水準的前提下,節約後勤開支,力爭在2005年之前將後勤保障成本降低20 %。

    法國軍隊改革——躊躇滿志的“老牌勁旅”

    法國作為歐洲大陸的老牌軍事強國,在歐洲歷史舞臺乃至世界歷史舞臺上曾經幾度輝煌。二戰後,特別是戴高樂總統執政以後,重新崛起的法蘭西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在軍事戰略和國防建設上也講求法蘭西民族的個性,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北約成員國,今日的法國擁有除美國和俄羅斯外最強大的核力量。在軍事戰略上,法國既執行北約共同的軍事戰略原則,又堅持自己的獨立性。冷戰後,法對其軍事戰略進行了調整,推行以核威懾和常規威懾並重、危機預防、“全面防禦”戰略。

    放棄實行近百年的義務兵役制

    1996年,法國總統希拉克強調,海灣戰爭的經驗表明:法國要繼續保持政治大國地位,就必須建立一支與之相稱的現代化、職業化的武裝力量。為此,他宣佈了建設職業化武裝力量的6年改革計劃。根據計劃,到2002年法軍將分階段使合同制軍人比例達到92%。這意味著法國將放棄自1905年以來實行了近一個世紀的義務兵役制。

    強化兵力投送和機動作戰能力

    由於實行職業化,法軍將進一步縮小規模,同時按照未來戰爭的要求調整部隊的體制編制。1996年法軍現役部隊約39.89萬人,根據計劃,到2002年法軍總員額將減至37萬人;其次是減少各級編制員額。陸軍師將由1.2萬人減至1萬人;再次是簡化指揮層次,提高指揮效率,陸軍已決定取消軍、師兩級建制;另外在編成上突出兵力投送和機動作戰能力的“模組化”設計。陸軍將組建9.3萬人的戰役力量,包括裝甲坦克兵、機械化步兵、裝甲騎兵和空中機動等4個新型兵團,各兵團下轄2個作戰旅。海軍的“力量投送”部隊由1個航母戰斗大隊和1支核攻擊潛艇部隊組成。空軍的“力量投送”部隊由100架各型飛機組成。空運能力保持5 0架戰略運輸機。

    鍛造資訊密集型的高科技軍隊

    法國軍隊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一支適應未來戰爭要求的高度現代化軍隊,軍隊職業化和體制編制的調整均是圍繞這一核心展開的。為提高軍隊的現代化水準,法軍以裝備研發為龍頭,加快武器裝備的更新速度,逐步實現武器裝備的高技術化。法國在裁減員額的同時,將淘汰大量舊式裝備,計劃削減60%的主戰坦克、20%的作戰艦艇和30%的飛機,準備以新研發的高技術武器裝備三軍。

    其次是以數字化建設為核心,建設資訊密集型高科技軍隊。法國是世界上較早著手進行數字化部隊建設的國家之一,它的目標是利用現代資訊技術,使一支人數更少的部隊擁有更快的反應能力和更大的殺傷力,從而取得作戰中的優勢。

    著力發展自主太空技術

    21世紀,太空日益成為各大國瞄準的新的戰略制高點,一時間,誰控制了太空誰就能控制未來,成為不少國家進軍太空的口號。法國也把開發空間技術作為國家重點發展戰略之一。面對美俄在太空的爭奪,法國一方面表示強烈反對太空軍事化,另一方面在組建天軍的大潮中也不甘落後。法國將空軍防空司令部改建為“空中-太空監視司令部”,將空軍司令部改編為“航空-航太司令部”。近年來,隨著法國空間預算的逐年增加,多項軍事空間計劃陸續出臺。有些計劃涉及軍事偵察、軍用通信以及導航、遙感等許多方面。1995年7月發射成功的“太陽神1A”衛星,是法國為擺脫美國控制,發展獨立的軍事航太偵察能力而邁出的重要一步。

    人民網 2002年1月9日


印美同意在反恐怖戰爭中共用軍事情報
戰爭中的真相與謊言
南韓軍隊現狀“恐龍化”
美國通過2002年軍費預算
盤點美軍的戰術核武器 
布希明年擬大增軍費
去年全球軍費支出高達7980億美元
俄明年將大幅增加軍費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