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對立加劇 俄美迅速接近
——世界在“9•11”後發生變化

    《參考消息》11月12日刊登日本《産經新聞》的評論《世界在“911”事件後發生了變化》。

    文章説,“911”事件過去快兩個月了。惟一的超級大國美國採取反恐怖軍事行動,歐洲國家、俄羅斯、日本和中國以不同形式作出了響應。在此期間,世界發生的大多數變化都與“911”事件不無關係。以“911”事件為契機,各國的狀況和各地區的原有問題也顯露了變化徵兆。

    印巴對立加劇

    阿富汗的戰火加劇了印巴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對立。印度把伊斯蘭教徒進行的反印鬥爭“恐怖活動”,認為國際社會反恐怖氣氛高漲正是發起攻勢的良機。有人早就指出,在克什米爾地區活動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組織與“基地”組織有聯繫。

    10月1日,印控克什米爾首府斯利拉加發生了一起炸彈爆炸事件,造成約40人死亡。在這之後,印巴兩國之間不斷發生猛烈的炮戰。印巴兩國已經中斷對話,相互譴責的情形愈演愈烈。

    美以出現裂痕

    以色列總統沙龍將不出席11月10日在華盛頓召開的美國“猶太人聯盟”年會。除了前總理巴拉克兩年前因專機出現故障缺席之外,以色列歷屆總理不出席美國“猶太人聯盟”年會還是第一次。

    “猶太人聯盟”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猶太人團體之一,一直向以色列提供各種援助。沙龍總理説,他取消訪美的理由是以巴衝突導致“國內治安惡化”。但是,有人指出,沙龍是不願在訪美期間與布希總統會談。

    布希政府剛開始對巴以衝突漠不關心,但在發生“911”事件後,開始向以色列施壓以緩和巴以衝突。因此,一直保持親密同盟關係的美國和以色列之間史無前例地出現了裂痕。為了避免對阿富汗的軍事打擊遭到阿拉伯世界的指責,布希政府有必要擺出“公平調停者”的姿態。然而,沙龍總理的強硬政策卻使美國政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阿拉伯世界希望利用美以之間的彆扭,作為對國際反恐怖聯盟提供“合作”的條件,在中東和平進程中把美國爭取到自己一邊。看上去,阿拉伯世界取得了一定成果。

    俄美迅速接近

    普京政府向美國提供了前蘇聯軍隊在入侵阿富汗時蒐集的大量秘密情報,容忍美國在自己傳統的戰略勢力範圍——中亞地區進行軍事滲透。這樣一來,俄羅斯可以打著積極參與國際反恐怖戰爭的幌子,讓美國在武力鎮壓車臣和偏袒伊拉克等引起國際社會擔憂的問題上“保持沉默”。然而,俄羅斯杜馬國際委員會人士説:“俄羅斯(對美國的合作)實際上是消極的。”他指出,俄羅斯仍然在“觀望”之中。

    德國改變政策

    德國總理施羅德10月11日在聯邦議院表示,德國將改變戰後一直把重點放在經濟援助和後勤支援的外交與安全政策。11月7日,德國政府決定派遣3900名德國士兵前往阿富汗前線。可以説,德國被納粹暴行這一創傷束縛的“克制時代”宣告結束。

    中亞爭取回報

    塔吉克是一個內戰傷痕纍纍(到1997年內戰才結束),在獨聯體國家中最貧窮的國家。塔吉克過去一直沒有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但在“911”事件後,俄羅斯總統普京和歐盟輪值主席國比利時外交大臣路易米歇爾相繼來訪。

    拉赫莫諾夫政府著眼于在建立塔利班之後的阿富汗新政權上提供合作,爭取從國際反恐怖聯盟的美國、歐洲國家和日本等國得到盡可能多的回報,以鞏固脆弱的國家基礎。

    拉赫莫諾夫政府面臨不穩定因素,國內也存在與塔利班有聯繫的伊斯蘭勢力。但是,目前尚未出現反政府的大舉動,“應該在軍事上全面支援美軍”的積極觀點佔上風。不妨認為,烏茲別克等中亞國家都在想方設法,力爭使阿富汗問題有利於國家建設。

    《參考消息》2001年11月12日


聯合國通過《全球努力打擊恐怖主義的宣言》
普京前往美國訪問 將在導彈防禦問題上作出讓步
布希普京“第四次握手”世人關注
印控克什米爾發生爆炸
印巴湊亂子 “克什米爾火藥桶”持續高熱
中東和平
恐怖襲擊籠罩美國
美國的反恐怖戰爭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