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耶路撒冷——中東難解之結

    9月28日,以色列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龍不顧巴方強烈反對,執意前往耶路撒冷老城聖殿山“參觀”,以表明其反對在耶路撒冷問題上妥協的強硬立場。此舉引發了巴示威者與以軍警連日的大規模流血衝突。這一事件再次反映了耶路撒冷問題的敏感性,以及解決這一問題的艱難性。關注中東問題的人都知道,中東問題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而巴勒斯坦問題的死結是耶路撒冷的歸屬。 宗教聖城幾經磨難

    耶路撒冷在歷史上曾是猶太民族的政治和宗教中心,《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8卷“耶路撒冷”條目稱:“西元前1000年大衛王佔領耶路撒冷,遂成猶太人的都城。大衛王繼承人所羅門王擴建城市並建造第一聖殿,奠定了耶路撒冷作為一神教中心的神聖地位”。後耶城幾經外族征服,第一聖殿毀於戰火。西元前516年,猶太人曾在耶城舊址重建聖殿,史稱第二聖殿。西元前63年,羅馬人佔領耶城,後又將猶太人逐出巴勒斯坦。猶太人從此流散於世界各地,但他們始終將耶城視為本民族歷史的見證和民族存在的象徵。

    西元7世紀後,伊斯蘭教逐漸在耶路撒冷乃至整個巴勒斯坦佔據主導地位。據《古蘭經》記敘,耶路撒冷乃是先知穆罕默德從麥加禁寺夜行至此,駐馬登霄聆聽真主啟示之地。阿拉伯人因此把耶城視作僅次於麥加和麥地那的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應該指出的是,在耶路撒冷出現紛爭之前,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各行其是,和睦相處。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成立,次日,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結果導致耶路撒冷被以色列和約旦瓜分。以色列佔領耶城西區(佔84.13%),約旦佔領含老城在內的東區(11.48%)。這一格局一直維持到1967年6月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這次戰爭後,以色列佔領了整個巴勒斯坦。1980年7月,以色列通過立法將耶城確立為“以色列永恒的與不可分割的首都”。1982年9月,阿拉伯國家在摩洛哥非斯城召開第12屆首腦會議並通過《非斯宣言》,宣佈耶路撒冷為獨立的巴勒斯坦國的首都。1988年11月15日,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上明確宣告:“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它的首都為光榮的耶路撒冷”。 巴以和平最大障礙

    由於耶路撒冷具有複雜而敏感的宗教和民族特性,多少年來,巴以領導人從不輕言哪怕是部分放棄對其主權的要求和控制。從表面上看,雙方的立場相去甚遠,而實際上,隨著和平進程的深入,雙方都已認識到,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單獨”擁有耶路撒冷。儘管如此,耶城的歸屬問題依然是巴以和平進程所面臨的最複雜、最難解決的問題,成為巴以實現和平的最大障礙。

    目前巴以和談已進入最後階段,解決耶城的歸屬問題已迫在眉睫,成為巴以能否最終實現和平的關鍵。雙方對以下兩點有了新的共識:一、耶路撒冷問題必須得到合理的解決,否則巴以將永無寧日,中東將持續動蕩;二、巴以雙方都必須作出妥協,否則耶城問題不可能得到合理解決。

    巴以有關耶路撒冷各種虛虛實實的解決方案和設想正陸續浮出水面。鋻於所有的方案和設想都涉及未來耶路撒冷的邊界劃分,讀者在解讀前有必要對耶路撒冷的地理概唸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不同時期的耶路撒冷有著不同的地理概念。最初,它的範圍僅限于奧斯曼帝國于1542年修復的如今被稱為“老城”的城墻之內,由阿拉伯區、猶太區、基督教區和亞美尼亞區四大部分組成,面積約1平方公里。老城內的聖殿山(阿拉伯人稱其為聖地:ALQUDS)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聖地的集中地。1856年起,由於老城內人滿為患,越來越多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開始在城外建立新的居住區,城市範圍由此不斷擴大。1947聯合國通過的巴勒斯坦分治決議對耶路撒冷地理範圍的界定是:“包括現有耶路撒冷市和郊區的城鎮,最東為阿布迪斯、最南為伯利恒、最西為艾因卡裏姆、最北為舒法特” 。按照這一界定,當時整個耶路撒冷的面積約為21平方公里。第一次中東戰爭後,根據1949年的約以停戰協議,耶路撒冷被分割成東、西兩個部分,即人們習慣上所稱的“東耶路撒冷”和“西耶路撒冷”,但必須指出的是,分割耶路撒冷的只是停戰線,而不是國際邊界。到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時,耶城的面積已達44平方公里,其中以色列佔領區的面積為38公里,約旦實際控制區為6平方公里。1967年以色列佔領整個耶路撒冷後,對耶城進行了大規模整體改造,市轄範圍進一步向東、西擴展。目前,耶城的面積已達123平方公里,主要由老城、西區(包括1967年向約旦河西岸擴展的新區)和東區(含1993年向東擴展的新區)三部分構成。目前,阿拉法特明確宣佈放棄西耶路撒冷,只要求收復東耶路撒冷。這無疑為和平解決耶路撒冷爭端邁出了一大步。但巴以雙方對“東耶路撒冷”地理概念仍有不同認識。1967年戰爭後,以色列將1949年約以停戰線以東,面積不足3平方公里的耶城東區(含老城)擴展至現今的70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被約旦佔領的猶太區和郊外的幾處定居點。以色列不願意將今日的東耶路撒冷拱手讓給巴勒斯坦人,因為在以色列人看來,今日東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土地在1967年以前根本不在耶路撒冷範圍之內。而巴勒斯坦人也不會滿足僅收復1967年之前的東耶路撒冷。他們認為,擴大了的東耶路撒冷中的大部分土地原本屬於阿拉伯人。

     苦苦尋覓解決方案

    目前,有關解決耶路撒冷問題的方案和設想中,各方談論較多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耶路撒冷國際化。這是一種以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的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聯大第181〔二〕號決議)為基礎的設想。這一決議規定耶城為“一個在特殊國際政權下的獨立主體,並由聯合國管理”。聯合國至今未對此作任何更改,從國際法角度看,耶路撒冷國際化原則仍然是有效的。問題是,50多年來,現實情況與當時相比已發生巨大變化,耶路撒冷也不可能恢復到1967年前的狀態,且當時同時被聯合國列入“國際化”範疇的伯利恒現已完全掌握在巴勒斯坦自治當局手中,因此,耶路撒冷完全國際化的可能性不大。

    二、東西分治,聖地由國際共管。原則上西區(包括東區的幾塊飛地)歸以色列,仍稱耶路撒冷,作為以色列首都;東區歸巴勒斯坦,稱聖城(ALQUDS),作為巴勒斯坦首都;聖殿山由國際監管,完全對外開放。巴以首腦戴維營會談失敗後,美國又向雙方提出了一項由聯合國安理會控制聖殿山,以打破雙方在聖地問題上的僵局的最新建議。

    三、巴以共用耶路撒冷,主權與治權分離。1993年阿拉法特訪問歐洲時曾提出過這一設想。1995年以色列前總理拉賓的高級助手約西 貝林與阿拉法特最親密的顧問、巴解組織執行委員會書記處書記、巴中東和平進程雙邊和多邊談判事務負責人阿布馬讚經過艱苦的秘密會談,達成一項協議草案,其要點有:1、進一步擴大耶路撒冷市轄範圍;2、將擴大了的耶城劃分為以下五個行政區,即以色列區、巴勒斯坦區、聖殿山、老城及巴勒斯坦與猶太人相鄰為伍的地區;3、巴以在上述五個行政區享有不同程度的主權。耶路撒冷前市長提出的 “阿布迪斯方案”一度也備受注目。該方案建議未來的巴勒斯坦國將首都建在阿布迪斯,因為那裏在耶路撒冷擴大計劃中已被併入耶城市轄範圍,且離目前的耶路撒冷僅3公里。前不久,以官方公開表示要擴大耶路撒冷的範圍,將阿布迪斯和鄰近的三個阿拉伯村莊歸入耶城並將控制權交給巴勒斯坦人。這一方案實際上是將貝林-阿布馬讚方案設想具體化了。

    在上述各種方案與設想中,巴以共用耶城是迄今雙方討論最多的一種方案。據阿布馬讚透露:雙方在今年7月舉行的巴以首腦戴維營會談中,詳盡闡明瞭各自在這一問題上的最新立場。以方的立場是:把東耶路撒冷分成法律地位各不相同的幾個部分。巴勒斯坦人可以對包括阿布迪斯在內的耶路撒冷周圍的一些村莊擁有主權,但是耶城城墻以外的街區的主權歸以色列,這些街區的居民可以享受某種自治。至於耶路撒冷城內的街區,以方主張劃分成亞美尼亞人區、猶太人區和穆斯林區,主權歸以色列,但以方同意巴方在穆斯林區建總統府,並擁有總統府的主權。此外,宗教聖地的主權歸以色列,巴勒斯坦人則擁有對其聖地的管轄權。巴方的立場是:東耶路撒冷的整個主權應歸巴勒斯坦所有,以色列對那裏的猶太人居住區和猶太聖地擁有行政權而不是主權;耶城完全開放,雙方在市政服務方面相互合作。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上仍存在著很大的意見分歧。戴維營會談以來,雙方都從原來的底線上作了不同程度的妥協。本來,雙方領導人已經承諾在短期內恢復談判,力爭取得突破,但最近發生在耶路撒冷的暴力衝突事件,給和談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無疑將給今後的談判增加新的難度。

    新華社2000年10月05日

相關新聞

巴以局勢依舊處於危險關頭

俄積極參加化解中東危機的行動

阿拉法特:國際應對巴以衝突調查

埃巴美就巴以局勢舉行三方會談

巴拉克取消簽署巴以協議計劃

以軍完成從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撤軍

以色列官員批評沙龍的東耶路撒冷之旅

巴以衝突仍在繼續 和平進程面臨危機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