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福利制度騎虎難下

    1948年,英國基本實現“福利國家”,世界各國在建立本國的福利體系時,紛紛到英國去取經,以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對英國而言,龐大的福利體系就如雞肋,棄之不能,食之太累,真是騎虎難下、苦不堪言。

    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體系,的確讓英國人曾經引以自豪過:幼兒茁壯成長,老年人頤養天年,但是,它就像是一把雙刃劍,過多過濫的社會福利,給經濟卻增加了太重的負荷。20世紀初,英國在世界上依然首屈一指,享有“世界工廠”的美譽,可不過100年後,它的地位卻江河日下,在歐洲,充其量只能算個二流國家。英國為何由盛及衰,説起來原因很多,但包羅萬象的福利制度,恐怕難辭其咎。

    英國的福利制度,本是社會矛盾調和的産物。每一次社會變革,受害的往往是最底層的工人、農民,為緩和矛盾,福利制度應運而生。持續300多年的圈地運動,讓農民無以立錐、家破人亡,對當局滿懷仇恨,成了“麻煩製造者”,對此,英政府軟硬結合,一隻手用高壓政策、嚴厲打擊,另一隻手安撫馴服。1601年,頒布《濟貧法》(poor law),在全國各地設立濟貧院,收容救濟老人、孤兒、殘疾人。18世紀開始了工業革命,勞動生産率突飛猛進,卻將許多工人拋向失業的苦海、推進貧困的深淵,人被逼急了,隨時都可能揭竿而起,統治者的大廈搖搖欲墜。為平民怨,慈善家們主張網開一面、大力推行福利主義,政府的救濟面更廣了:兒童們免費體檢和治病、窮學生享有免費的牛奶、工傷受賠償、失業領救濟,70歲以上的低收入者,只要在英國居住滿12年,可拿養老金。

    二戰期間,25萬將士戰死沙場,16萬平民血濺英倫,1/3的住房被毀,舉目四望,一片瘡夷,大量的寡婦、孤兒、傷員、老人在街頭流浪。1941年6月,丘吉爾政府成立了社會保險和福利委員會,任命著名經濟學家貝弗裏奇為主席,1942年12月,該委員會提出了《社會保險和有關福利問題報告書》(也稱貝弗裏奇報告),該報告指出,當前的福利制度門檻高、數額低、管理混亂,建議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福利支出、擴大保障範圍,使人人能免於貧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業的困擾。

    報告所勾勒出的藍圖,激起了人們心中的無限嚮往,英政府以此為模板,逐步完善,使福利體系包羅萬象、面面俱到。任何一個英國人,都有一個社會保障號,記載了一些相關資訊,符合條件時,就可拿到相應的保障金。嬰兒哇哇落地時,就有一筆兒童福利金在等著他,他一直可以領到16歲(若16歲後仍在校讀書,則可領到19歲);上學後,可拿教育津貼;殘疾人,有殘疾人補助;除幾項特殊的醫療服務外,看病幾乎不用掏錢;因公受傷,可拿工傷補助;年紀大了,有養老金,超過80歲的,還可拿高齡補助;失業也不要緊,一年內,每週有30英鎊左右的失業津貼,一年後,若還沒找到工作,可領取社會救濟;另外,還有生育補助、住房補助、困難補助,伴隨他們一生。

    繁多的福利項目,是財政的一大負擔。1949—1950年,福利支出達到103億英鎊,1992—1993年,該項支出達741億英鎊,不僅數額巨大,而且其增長速度快於GNP。六七十年代,物價上揚,生活必需品漲得比奢侈品還快,對領取救濟的窮人來説,非常不利,福利支出也就水漲船高,財政赤字像滾雪球般地增大,政府只得通過發行大量債券來應急,不斷地發新債還舊債,這又使國家負債纍纍。歷屆政府雖然都意識到這個問題,不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國民一旦擁有某種權利,稍微的削減,就會怨聲鼎沸,為了選票,他們不敢貿然行事,細枝末節的修改,收效甚微。相對於龐大的福利支出,政府就如一頭“老牛”,拉拉破車還行,若要它拉上十噸八噸的,就氣喘吁吁、力所不能及。

    害怕面臨生存危機,不想挨餓的本能,使人們努力工作,但在英國,這種動力卻不存在,社會福利,就像一張溫床,一些人寧願躺在上面吃補貼,也不願勞動、不思進取。英國《經濟學家》雜誌曾報導:失業者的日子並不好過,但是,相對於有工作、最窮的鄰居,他們的收入更高,而且不用交稅。社會保障得多了,人更“懶”了,勞動者的架子變大了,工資不算高,他們就不幹,致使生産成本上升,産品缺少競爭力,希思政府上臺後,曾下定決心要杜絕此類現象,可工人們有了福利的靠山,罷工示威損失不大,很能“鬥”,政府卻耗費不起,屢戰屢敗,顏面丟盡。

    高福利,需要高稅收的支援,但是稅收過高,資本、人才都會呆不住。上個世紀,英國最叫座的電影明星凱恩,放棄了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移居到美國的加利福尼亞,世人對此有種種猜測,他自己是這樣説的:我熱愛英國,但要等到稅收政策改變後才會回去。高額的稅負,就這樣“趕走”了英國的人才:驚險小説家福賽思遷居愛爾蘭,著名的寫生畫家薩瑟蘭定居法國,足球明星基根改換西德國籍。企業日子也不好過,以1976年的加工業為例,本國的稅後利潤為8.5%,比西歐、北美低7個百分點。收入均等化政策,讓英國人餓不死,也賺不了大錢,想賺大錢的,惟有另擇國門。

    龐雜的福利制度,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英國,社會保障部含總部和六個專門機構:津貼管理局、保費繳納管理局、兒童福利管理局、資訊技術局、安置救濟局、戰爭撫恤金管理局;參與這項工作的人員約有100萬,每年的管理費用就高達16億英鎊。然而,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時間一長,衙門習氣、老爺作風就顯露出來:態度傲慢、效率低下,公民對此忿忿不平,認為他們吃“冤枉”飯。

    從第一部《濟貧法》起,英國的福利制度也有400多年曆史,其中的是非功過、苦辣酸甜,恐怕只有英國人自己最明白。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倘若沒有神助之力,英政府要將這種福利制度“硬撐”到底,難度將會越來越大,前面的路是吉是兇,一時還難以料定。

    《中國青年報》 2001年10月07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