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沙龍的言論何以讓美國不快?

    美國白宮發言人今天公開批評以色列總理沙龍,稱他日前有關美國為建立反恐怖聯盟而討好阿拉伯國家的言論“無法讓人接受”。沙龍口出何言,以致讓美國這個天然盟友也不能認同?

    4日傍晚,沙龍呼籲美國和西方國家不要以以色列利益為代價進而在世界反恐怖戰爭中尋求阿拉伯國家的支援。為了佐證他的觀點,他搬出一個歷史典故,要求美國不要犯當年英、法兩國的錯誤:“犧牲捷克斯洛伐克而討好納粹”。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人們都清楚,沙龍説的是大國出賣小國利益以求自保但最終又無法自保的“慕尼黑陰謀”。1938年,面對納粹德國日益昭顯的戰爭企圖,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實行所謂的“綏靖政策” ,于當年9月底與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和義大利元首墨索裏尼在德國慕尼黑簽署了《慕尼黑協議》。協議規定,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4國保證捷克斯洛伐克其他地區不受侵犯。英法想通過這種政策滿足德國的擴張慾望,緩和它們與德國的矛盾,維護它們在南歐的利益,同時也想把德國戰爭的禍水引向當時的蘇聯,使德蘇相爭,自己坐收漁利。但是,德國法西斯欲壑難填,並不滿足於吞併蘇臺德地區,而是要主宰整個歐洲和世界。因此,在《慕尼黑協議》簽署僅5個月後,德國便撕毀協議,出兵攻佔了捷克全境,進而入侵波蘭,直接威脅英法在東歐的根本利益,英法被迫正式對德宣戰,二次世界大戰由此全面開始。至此,英法的“綏靖政策”徹底破産,《慕尼黑協議》也成為臭名昭著的害人終害己的代名詞。

    不能不承認,沙龍不但會打仗,而且有歷史眼光,知道以史為鑒,溫故知新。但問題是,這個比喻太不恰當了,甚至有點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味道。

    以色列不是當年任人宰割的捷克斯洛伐克。歷史告訴人們,以色列人的祖先的確曾經生活在介於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和埃及之間的巴勒斯坦地區。但是,在以色列先人被羅馬帝國驅逐而流散世界各地的1000多年裏,這塊土地的主人一直是阿拉伯人,也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人。在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統治的幾百年間,阿拉伯人依舊是這塊土地的主體居民,應該説這塊土地姓“阿”不姓“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猶太人在歐洲慘遭德國法西斯及其仆從國的屠戮,喪失600萬無辜生命。大戰結束後,歐洲國家帶著對猶太人的沉重愧疚和負罪感,不顧阿拉伯國家的普遍反對,操縱聯合國通過了181號決議,硬是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劃出一個民族國家。從這個意義上講,181號決議就是強加給阿拉伯國家的不平等和單方麵條約,損害了阿拉伯民族特別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它更具有《慕尼黑協議》的色彩,但受益的恰恰是以色列人。

    就現實而言,是以色列佔領著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領土,而不是相反,中東衝突的核心問題是以色列必須把戈蘭高地歸還給敘利亞,把只佔歷史上巴勒斯坦22%的土地歸還給它的原主人巴勒斯坦人,誰是受害者,誰是施害者,一目了然,國際社會和世界輿論也早有公論。如果把以色列歸還被占領土比做割讓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把以色列為換取長久和平而可能達成的和平協議當作今天的慕尼黑陰謀,只能説沙龍不善比喻,至少是找錯了參照物。

    回顧5次中東戰爭,其中的是非曲直也是清晰可辯的:第一次戰爭(巴勒斯坦戰爭)由阿拉伯國家發起,目的是通過武力推翻聯合國強加給阿拉伯民族的181決議;第二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是以色列夥同英美入侵埃及;第三次戰爭(六五戰爭)也是以色列主動發起,意在摧毀埃及和敘利亞的戰爭潛力;第四次戰爭(齋月戰爭或曰贖罪日戰爭)是埃及和敘利亞發起,意在奪回被以色列侵佔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第五次戰爭(黎巴嫩戰爭)是以色列入侵黎巴嫩驅趕巴解武裝,而巴解武裝從黎巴嫩襲擊以色列又是為了解放被占領土。可見,阿以衝突的更多責任在於以色列而不在於阿拉伯國家,因此,用當年的納粹德國來影射阿拉伯國家好戰與貪婪是站不住腳的,有倒打一耙的嫌疑。

    一個公認的事實是,阿拉伯國家已經普遍接受了181號決議,基本認可了以色列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在中東地區的存在。不僅如此,埃及、約旦和毛里塔尼亞等阿拉伯國家不但承認了以色列,而且同其建立的外交關係,就是在目前的苦難局面下,它們仍在努力維持著對以關係。摩洛哥、突尼西亞、卡達等國家也同以色列建立了某種政治關係。巴勒斯坦雖然同以色列處於流血衝突狀態,但它早已從法律上承認了以色列的主權、安全以及對其78%歷史土地的擁有。應該説,絕大多數阿拉伯國家是願意同以色列和平相處並落實到行動中的。在這種情況下,沙龍搬出慕尼黑時代的往事來讓阿拉伯國家對號入座,等於自掘鴻溝,與鄰為壑,無助於改善已經緊張的以阿關係。

    恐怖主義是世界公害,這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埃及、阿爾及利亞、沙特、葉門等阿拉伯國家也都曾受到恐怖主義活動不同程度的危害和騷擾,應該説,阿拉伯國家是普遍支援打擊恐怖主義的。但是,如果把正當的反對非法佔領的民族解放運動都給扣上恐怖主義的大帽子,只能打擊一大片,無法建立廣泛而目標明確的反恐怖聯盟,也就消滅不了真正的恐怖主義,最終也將使以色列無法擺脫恐怖襲擊的陰影。

    當然,沙龍突然做出的這番表態同美國最近接近阿拉伯強硬國家,特別是在巴勒斯坦問題上採取相對溫和的立場有關,也同他試圖把巴勒斯坦人的武裝鬥爭一概描述為恐怖襲擊而得不到美國和西方國家回應有關。這種表態反映了沙龍對美國調整中東政策的憂慮,擔心美國將來會在中東和平進程問題上向以色列施加更大的壓力,迫使其做出更多的“讓步”。

    但是,沙龍應該明白,現在不是慕尼黑時代,巴以爭端也不是蘇臺德歸屬之爭,阿拉伯國家不是想侵吞他國土地的納粹德國,以色列也不是受人欺辱和任人宰割的捷克斯洛伐克。確保以色列長治久安的最好出路是抓住歷史的機遇,在聯合國決議的基礎上徹底解決以阿和以巴爭端。

    

    新華社2001年10月5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