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海權相爭1400年

20世紀20年代末,曾經長期留學日本的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在他的《日本論》中,把日本侵略中國的思路概括為蝎形戰略:蝎子的兩螯鉗向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而尾部指向台灣。蝎子能否捕獲目標,中日在西太平洋海上的實力對比起了決定性作用,而這一海權爭奪已經持續了1400年。

千年三戰

朝鮮——中國——南洋,這是豐臣秀吉為日本制定的“大陸政策”,而從歷史上看,中日之間在海權上的爭鬥嚴格地依照了這一路線。日本出兵朝鮮,朝鮮向宗主國中國求援,中日海戰的規律從唐至清。

西元663年,中日之間第一次戰爭也是第一次海戰爆發。當時朝鮮半島新羅、百濟等三國混戰。唐高宗應新羅王的請求,出兵幫助新羅打敗了百濟。而一直支援百濟的日本天智天皇命人護送百濟王子回國重建百濟。這是日本第一次試圖在朝鮮半島扶持親日政權。

當時日軍有戰船400余艘,唐軍僅百餘艘,因此盲目自大的日軍便在白江口“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雙方展開了激烈海戰,最後以日軍潰敗而告終。這一敗使得天智天皇向唐朝臣服,近千年不敢動兵,開始以中國為師,謀求自強。

600多年過去,中國被蒙古所統一。志得意滿的忽必烈得悉日本幕府拒絕與蒙古國通好後,盛怒之下在1273年和1280年兩次發動對日戰爭。但元朝海軍每次都為颱風所阻,無功而返,傷亡慘重,《元史》記載:江南大軍“十萬之眾,得還者僅三人耳”。

忽必烈死後300多年,即1591年,明朝政府接連得到日本豐臣秀吉正準備對中國開戰的消息,但是萬曆皇帝領導下的明政府除命兵部詢問一下朝鮮外,只向沿海哨卡下了道注意海防的命令。

次年,經過認真備戰的豐臣秀吉發動了侵朝戰爭,只用了2個多月的時間,就佔領了漢城、開城和平壤,迫使中國參戰。1598年,中朝兩國水師同日軍在朝鮮半島露梁以西海域進行了一場大規模海戰。朝鮮將領李舜成依靠自己獨創的“龜船”打敗了日軍,保證了此後朝鮮半島200年的和平。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學者認為,當時中國海軍在戰術意識、軍隊素質上已經出現了落後於日本的勢頭,日軍的敗退實際上與其後勤運輸困難有直接關係。從唐到明,雖然中國的海上力量仍可在東亞稱雄,但是兩國之間的實力差距卻越來越小。而此時,東亞地區在軍事裝備上也已經落後於整個世界。

“傷心問東亞海權”

長期以來,日本和中國都對西方採取閉門不納的態度。1840年,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13年後,美國人佩裏率四艘軍艦在橫須賀登陸,迫使德川幕府同意開放。此後,中日兩國分別出現了現代海防意識的萌芽。但是日本作為海洋國家,對海洋的重視遠遠超過中國。魏源的《海國圖志》在中國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實際反響,但翻譯到日本卻大受歡迎,很多建議被政府採納。

1874年,日本艦隊以琉球船民事件為由,入侵台灣,這是近代中日雙方的第一次正面衝突。這使中國政府大為震動,發起了一場沿海沿江各省督撫、親郡王、大學士、六部九卿參加的“海防大討論”,決定派李鴻章和沈葆楨分別督辦北洋、南洋海防事宜。中日當時互相以對方為假想敵,在東亞展開了一場海軍軍備競賽。其間中國北洋海軍曾總噸位超過4萬噸,號稱“遠東第一,世界第十“,使日本一直不敢貿然行動。

可惜清政府終被自身的腐朽而葬送,1886年,正當中國挪用海軍軍費重修圓明園時,日本政府發行海軍公債1700萬日圓,用於建造“三景艦”以對付中國的定遠、鎮遠兩艦。1887年《征討清國策》出籠,主張在5年內完成對中國的戰爭準備,天皇撥皇室經費30萬日圓用於擴充海軍。隨著擴軍計劃的完成,中日海軍力量差距逐漸縮小。1894年5月,李鴻章校閱北洋海軍後,憂心忡忡地向朝廷提出:“即日本撮爾小邦,亦能節省經費,歲添巨艦。中國自十四年(指光緒十四年,即1888年)北洋海軍開辦以來,迄今未添一船,僅能就現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訓練,竊慮後難為繼”。奏折才上,甲午戰爭烽火已經點燃。兩個月後,李鴻章苦心經營20年的北洋艦隊在黃海被擊沉五艦、全軍覆沒。

美國外交官何天爵曾經評論説:“中國有一天的錢,就可以買一天海陸軍所需要的任何東西。整個文明世界都情願把武器供給他。但是中國不能在任何市場購買有訓練的軍官和有紀律的士兵。”

中國留學生嚴復在英國海軍學校常常得到第一名,當時得第二名的是日本人伊藤博文。1879年,兩人各自回到中國與日本。中國政府對嚴復十分冷淡,只遣來一位小官相迎,讓他擔任這福州船政學堂的一名教員;而伊藤博文回到日本時,日本政府高度重視,天皇親自前往碼頭迎接,16年後,他代表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

中國海權意識理念的落後直接導致了近代以來的屈辱局面,據不完全統計,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的百餘年間,外國從海上入侵中國達84次。甲午海戰後,中國50年中再也沒有一支像樣的海軍,以至抗日戰爭時,國民黨海軍228艘艦船隻能自沉于長江充當炮臺。1912年12月,孫中山先生在為中華民國第一任海軍總司令黃鐘瑛親筆題寫的輓聯中嘆道:“傷心問東亞海權。”

當向陽紅遇到宙斯盾

1894年冬,日本在甲午戰爭即將取勝的形勢下,于1895年1月l日的內閣會議上決定將釣魚島劃歸沖繩縣管轄,並改名為“尖閣群島”。中日甲午戰爭後,《馬關條約》把台灣全島及其所有附屬各島嶼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1951年,美、日背著中國簽訂了《舊金山對日和約》,把日本所竊取的釣魚島等島嶼歸在美國託管的琉球管轄區內,周恩來總理立刻聲明堅決不承認《舊金山對日和約》。

60年代末,聯合國一委員會宣佈釣魚島附近可能蘊藏著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後,日方立即單方面採取行動,先是石油公司前往勘探,接著又派巡防船,擅自將島上原有的標明這些島嶼屬於中國的標記毀掉,換上了標明這些島嶼屬於日本沖繩縣的界碑,並給釣魚島列島的8個島嶼規定了日本名字。

1996年,日本政府宣佈開始實施200海裏專屬經濟區,把中國領土的釣魚島也包括在內。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曾向海上保安廳、警察廳等有關當局發出“指示”,讓他們對“不測事態做好準備”。

而與此同時,日本對中國科考船在釣魚島附近海域的活動非常在意。2000年的日本《防衛白皮書》中就開始這樣寫道,中國海軍艦船近年頻繁出沒“日本近海,對日本安全造成威脅”。白皮書中所謂的“日本近海”,包括中國固有領土釣魚島附近水域及津輕海峽等國際航道。而白皮書中所謂的“中國海軍艦船”,是指“向陽紅”號等中國破冰船、中國海洋調查船等船隻。日本幾乎每次都會從外交渠道對此提出抗議,認為這是中國海洋戰略的一個部分。

實際上,這幾年“新海權論”的主張在日本甚囂塵上。許多日本學者認為“制海者制世界”,近代的勝利曾使日本民眾的海洋民族意識覺醒,但太平洋戰爭的失敗又使日本人的海洋民族意識再度喪失。今後日本民族必須再度將目光投向海洋。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在裝備實力上已經可以稱霸東亞,2003年8月,日本防衛廳計劃耗資600億美元,對海上自衛隊的全部4艘“宙斯盾”驅逐艦進行改裝。改裝後的宙斯盾將配備新型雷達系統和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一些日本媒體稱,這一計劃的實施意味著“日本艦隊將能擊敗任何周圍鄰國” 。

距離中日第一次海上交戰已經過去了1400年,但中國在海權意識上仍然落後於日本。一位國內海洋專家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採訪時曾表示,中國目前在釣魚島問題上仍然處於守勢,“基本無法可想”。在甲午戰爭110年後,望著東邊的那個島國,現代中國在藍色大海面前仍需強化自己的海權意識。

《國際先驅導報》2004年4月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