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誰還需要BBC?

    在英國廣播公司(BBC)輝煌的歷史背後,隱藏著這個百年老店的深刻隱憂。BBC的盛極而衰,似乎正應驗了那句老話:所有的好東西都是要消失的。

    列奧納德斯拉特金是第一個被任命為BBC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的美國人,他説,在他被任命之後,他才意識到BBC這三個英語字母有著怎樣的魔力。

    但是,BBC的這種盛名卻經常讓英國人大為光火,尤其是它的競爭對手。雖然BBC在英國電視業中的壟斷地位早在40年前就結束了,但是,英國之外的人們似乎並沒有怎麼意識到這一點。在美國工作的英國其他電視機構的工作人員往往會碰到同樣的遭遇:“你們是從BBC來的吧?”“不,我們是格拉納達電視臺的(或者任何其他電視臺)。”

    BBC的這種國際地位當然是來之不易的。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BBC現在擁有了一個世界性的電視網路,它的電臺仍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擁有15億的固定聽眾。

    BBC的今不如昔令那些一直忠實于它的人倍感失落。BBC初創時期的理念是“公眾服務廣播”,但是現在卻不得不面對來自市場的競爭,變得像任何其他的電視臺和電臺一樣,瘋狗似地追逐觀眾和聽眾。但它並不向觀眾和聽眾收取一個英鎊,它的主要收入來自於許可稅(即對電視機的稅收),不管擁有電視機的人看不看BBC。這當然是一種令人尷尬的境遇。

    BBC始創于1922年,1927年它成了一家國營的、擁有排他性牌照的公司,它的最初收入來源於對收音機(那時候稱為“無線臺” wireless sets)擁有者所徵的稅,那時還沒有廣告這回事兒。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BBC的黃金時期,它成了一家真正的全國性機構,無論政治家(包括首相邱吉爾)還是文學家,都選擇它來發表演講。隨後,它又成了全國的“娛樂中心”————無論嚴肅音樂還是流行喜劇(最著名的是《又是那個男人》),都是通過BBC的電波進入英國的每一個家庭的。

    電視的出現斷送了BBC的輝煌前程。實際上BBC在二戰之前就開始涉足電視業,但是從技術上一開始就大大地落後於美國的電視業,從而失去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它又失去了自己在英國的壟斷地位,如今英國的聽眾和觀眾已有幾十個電視頻道可供選擇。

    但這只是一個外部的解釋,BBC的衰落與其他大多數公司的命運是一樣的————內部的失誤是整體衰落的根本原因。其中有一個時常為人所詬病的問題,就是它懷有太過濃厚的政治偏見。

    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5月,BBC宣佈不轉播伊麗莎白王太后的百歲慶典,結果這一盛事的轉播權被一家獨立電視臺拿走。對於英國人來説,來自王室的故事無論如何都是焦點之一,因為它兼有嚴肅性和娛樂性。這個決定本身就足夠説明管理層的偏執和BBC的政治和文化偏見,最直接的證據是掌控公司大權的人都是在60、70年代受教育的優皮士,他們大概覺得王太后的生日慶典是可笑的,是不值得轉播的。

    這都不算什麼,新的總監製(BBC最高官員)甚至給布萊爾捐了8萬美元的政治獻金:這對於新聞界來説幾乎是犯了大忌。接著,他又任命了新聞部門的一位重量級官員————政治編輯,而這位編輯曾經就職于《獨立報》和《觀察家報》,是英國著名的自由派記者。在政治問題上,他從來不掩飾自己對工黨的偏愛。

    雖然BBC的新聞出現了“政治危機”,但它在英國的文化生活中仍然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音樂界擁有無可替代的威望,每年夏季,它都會在倫敦皇家阿爾伯特劇院上演長達8個星期的Proms (即Henry Wood Promenade Concerts),其中每一場演出都在第三電臺播放。有人認為,這個系列演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節,其品位無可挑剔。一張Proms音樂會的票價,是一般音樂節音樂會的70倍。去年夏天,他們甚至得到了柏林愛樂樂團和舊金山交響樂團的助陣,其中包括了世界上頂尖的指揮家邁克提爾森托瑪斯和伯納德海廷克。

    但是吸引力的下降卻使BBC的聽眾覺得它實在已經病入膏肓。第三電臺像其他的古典音樂調頻電臺一樣,整日播放古典音樂,但是卻總是有兩個饒舌的主持人在不停地嘮叨,把所有的聽眾都當作9歲兒童來進行最初的音樂教育。BBC的全球服務也有同樣的毛病,它的音樂曲目挑選水準仍然很高,但是,沒有人能夠忍受新聞播報員無時無刻地穿插進來大放厥詞。在奧運會期間,即時的賽況播報不斷地打斷音樂的播放,這時音樂節目的主持人總是很“幽默”地説:“我找到了一個藉口離開一下。”聽眾則毫不猶豫地轉了臺。

    BBC和其他媒體一樣感受到了文化多樣性的壓力,而它的全球服務早在“文化多樣性”這個詞發明之前就在實踐它了。它的外語部門可以説是最具有多樣性色彩的,它的英語節目則更加地多樣化。從前,BBC的純正“牛津口音”(或者應該説是BBC口音)是被世界各國的聽眾所津津樂道的,大家都以學會了這種口音而自豪。但是,現在人們往往可以聽到帶有濃重的印度口音的人在播報英語新聞————而它幾乎只能被非洲或者西印度的講英語的人士所“識別”。BBC英語不再是一種純正或者優雅的語言的標簽。

    BBC最致命的問題是他們有太多的BBC了。從一個單一的國家性電臺到兩個、三個,到今天的五個。比如BBC電臺第二台是古典、流行音樂,播放從百老彙的芭蕾舞音樂到早期的搖滾樂,這多少還是有吸引力的,至少對許多知識分子有吸引力。第一台則是純粹的商業流行樂,和美國的上百個搖滾音樂調頻沒有什麼區別,儘管年輕人喜歡這種音樂,但是,24小時不間斷地播放流行音樂、其間沒有任何廣告的節目聽起來還是有些古怪。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BBC都無法以現有的形式生存很長時間。在幾乎所有的對手都依靠廣告來生存的狀況下,它完全禁止播放廣告的做法讓人無法理解。而惟一的收入來源———許可稅———帶有一半的虛構性和一半的強制性:只要你擁有電視機,不管你看不看它,都必須交錢,它能夠被英國的公眾接受多長時間呢?

    美國的《大西洋月刊》這樣分析道:BBC的未來最有可能逐漸分化————BBC電視開始接受廣告,而BBC電臺開始走向私有化,就像英國大多數的國營企業一樣。英國航空公司可以,英國電信也可以,為什麼英國廣播公司就不可以呢?何況公眾階層和文化階層中並沒有出現反對的聲音。

    《南方週末》 2001年8月06日

相關新聞

英國再次爆發口蹄疫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