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中美關係開始定型--紀念中美建交25週年

中美關係已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和健康的狀態,更有理性,也更有彈性

2004年1月1日是中美建交25週年紀念日。在這個重要的日子裏,人們發現,經過長時間的磨合,中美關係已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和健康的狀態,更有理性,也更有彈性。

正如一位美國學者所言,“除非發生一場對中美兩國來説都是毀滅性的戰爭,要不然,受經濟實力的支援,中國的不斷崛起不可能長久受(美國的)阻撓。”這個觀點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因為它幾乎預示著美中關係的未來。

強化共同利益

在中國每人平均GDP已肯定跨越1000美元大關之際,美國人已無法回避中國逐漸強大的事實,同時也無法否認,中國正在變成“一個和平、安全、遵守(國際)法規的一個起作用的國際社會成員,成為一個對美國商品和服務開放的市場,成為美國投資的一個安全和有利可圖的目的國,並最終可能成為美國的資金來源”,而這顯然也是符合美國利益的。

儘管“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沉渣還會時常泛起,但任何負責任的美國政治家和戰略家都會清醒地認識到,由於相互之間越來越依賴,美國如果想損害中國的利益就不可能做到不損害自己,從自身的實際利益出發,美國必須重視並加強同中國的溝通與合作,但同時也要盡可能爭取自身的利益。僵化的遏制和反遏制措施顯然是不可取的,中美雙方都需要轉變觀念,以更多的耐心、更多的靈活性提升中美在各個領域的合作層次,強化共同利益,努力遠離對抗的“邊界”。

如果這樣,新型的中美關係便成定局。在這種關係中,高層的交流將成為平常事,經貿及其他領域的摩擦也將成為平常事,但所有的摩擦都在雙方的控制範圍之內,難以損害雙邊的根本利益。中美經貿摩擦就是一個有代表性的例子。

人們注意到,在過去的一年中,美國國會舉行的有關美中經貿關係的聽證會比往年要多得多,白宮也多次派出要員前往北京,討論經貿問題,突顯了美國方面對雙邊經貿關係中的問題的關切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伴隨著美國貿易代表佐利克、美國財政部長斯諾和美國商務部長埃文斯對北京的密集訪問,美國媒體、商會、利益集團、相關企業對中國的人民幣匯率和對美貿易順差宣泄了大量的不滿,但其實,明眼人都很明白,這裡有著太多與經貿本身無關的因素在涌動,就連《紐約時報》都承認,“中國似乎成了華盛頓經濟麻煩的替罪羊”。

北京對此顯然有著比較冷靜的判斷。鋻於中國對美國越來越多的依賴──美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同時也是投資和技術的一個重要來源,中國必須努力促進中美經貿關係向健康而理性的方向發展,同時要巧妙地抵消美國政府作出的保護自己以防損失的努力,並遏制不利於中美關係發展的力量的聚合與壯大,使之不從根本上損害中美關係。

在溫家寶總理成功訪美之後,中美經貿摩擦的政治因素急劇減弱了,而美國商務部發佈的喜人的經濟數據則使得美國輿論、民間對中國的指責明顯減少了。此間,薩達姆被捕、利比亞放棄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德法等國在伊拉克債務問題上做出讓步等一系列利好消息則使得布希的連任前景豁然開朗,白宮也就無須再“轉嫁危機”于中國了。2003年12月20日晚,美國總統布希主動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通了電話,兩國元首就進一步發展中美關係交換了意見,並積極評價了溫總理對美國進行的成功訪問。中美雙方都很清楚,經貿問題的政治化傾向該在中美建交25週年之際告別輿論主流了。

12月11日,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明確表示,他不同意有關中國貨幣升值能改善美國就業市場的“習慣性看法”。在他看來,如果中國政府放棄現有的匯率政策,允許人民幣升值,匯率的變化“即使能對美國就業總量産生影響,其作用也不可能太大”。 他的表態具有很大影響力和象徵意義,標誌著圍繞人民幣匯率的爭吵將告一段落。

麻煩不會消失

但中美之間的經貿和其他領域的麻煩卻不會就此消失,因為這是幾乎所有正常的國家關係都無法避免的情況。12月份發生的一系列問題也預示著,經貿摩擦、台灣問題、人權及宗教問題將會成為今後的三大高摩擦問題。

12月15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裁定,從中國進口的某些球墨鑄鐵水管配件裝置擾亂市場,對美國廠商造成影響,而這只是近期一連串的美國單邊對華指責和制裁行動的繼續。此前,美國副助理貿易代表查爾斯·弗裏曼在美國參議院作證時表示,中國市場對美國的産品和服務“沒有達到應有開放程度”,中國履行WTO義務的紀錄經常缺乏一致性,以致無法確定中國在走向法治的道路上取得的進展。他告訴在座的參議員,布希政府正與中國官員密切配合,以解決中國在履行WTO義務方面存在的問題,這也預示著圍繞著中國入世承諾等焦點問題,美方會有很多文章要做。

12月20日,在與胡錦濤主席通話中,布希表示,美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是明確的,美方反對單方面改變台灣現狀的言行,從而進一步強化了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儘管如此,我們還是不能就此認定美國正在台灣問題上進一步向中國靠攏,因為不管是中國大陸或台灣想改變臺海現狀都是為美國所反對的,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還不會輕易放棄台灣這張牌,而美國的這種事實上的模糊政策也必將使臺海局勢充滿變數。

人權及宗教問題則是又一個很難“平靜”的問題。在過去幾個月裏,一直有美國學者提醒白宮在人權等問題上對中國太過“忽視”了,而在12月18日美國國務院發表的《2003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中,美方對中國宗教政策和宗教自由狀況再次橫加指責,引起了中方的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儘管這些事情並不能影響到中美關係的大局,但還是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中美友好協奏曲中的雜音,需要中美雙方通過加深彼此的理解和尊重加以去除。(張國慶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

中美建交25週年大事記

1978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同年3月1日,兩國互派大使,在對方首都建立大使館。

1979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干涉中國內政的《與台灣關係法》,違反了《中美建交公報》。

1982年8月17日中美兩國政府發表中美第三個聯合公報,即《八一公報》,美國承諾減少並最終停止售臺武器。

1997年10月26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美。兩國領導人在舉行會晤時,決定建立兩國元首定期會晤制度。

1999年4月6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朱基訪問美國。這是中國總理15年來首次訪美,中美雙方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問題發表聯合聲明。

1999年5月8日美國為首的北約用5枚導彈從不同角度襲擊了中國駐南斯拉伕大使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表示極大的憤慨和嚴厲譴責,並提出最強烈抗議。

2000年10月10日美國總統克林頓簽署對華永久正常貿易關係法案。

2001年4月1日一架美國軍用電子偵察機在中國南海海域上空進行非法偵察活動,將中國軍用飛機撞毀,嚴重侵犯了中國的領土主權。

200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布希訪華。兩國元首深入討論了國際反恐鬥爭的形勢。

2003年12月7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美。溫家寶重申了中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基本方針。布希總統明確表示,反對台灣當局試圖單方面改變現狀的做法。

《瞭望》東方週刊 2003年12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