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2003 中國周邊外交豐收年

回顧即將過去的2003年,在“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指導下,中國在周邊外交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刊特邀多位國際問題專家及外交部官員座談,探討了中國今年周邊外交的特點、熱點和亮點。現將他們的主要觀點整理出來,以饗讀者。

中國新時期亞洲政策備受歡迎

外交部亞洲司綜合處處長洪小勇説,黨中央高度重視周邊外交,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提出“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我們周邊工作的方向就是營造一個和平、和諧、合作的周邊環境。今年,我國領導人相繼提出了“睦鄰、安鄰、富鄰”的思想,以及“和平、安全、合作、繁榮”的亞洲政策目標。這進一步豐富了“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體現了中國和平與合作的姿態,受到亞洲鄰國的歡迎。

歸納起來,洪小勇認為,在這一大政方針的指導下,中國在以下方面發揮了積極的建設性作用:

一是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發揮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地區大國應有的作用。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朝鮮核問題。如果朝鮮核問題惡化,東北亞地區乃至亞洲的和平環境將受到嚴重的破壞。中國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在有關國家間進行穿梭外交,實現了北京三方會談和六方會談,推動各方就通過對話和平解決朝核問題達成基本共識。朝核問題錯綜複雜,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將與有關國家共同不懈努力,切實將其納入和平解決的軌道。

中國還高度重視周邊鄰國間的和睦相處。今年初泰國和柬埔寨發生摩擦,泰國駐柬外交機構被燒,矛盾越鬧越大。中國打破傳統模式,積極勸和,使這兩個兄弟國家握手言和。

二是維護同各國睦鄰友好的雙邊關係,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框架。當前,我們同周邊國家都沒有尖銳的現實矛盾,我們要解決的是如何擴大合作的問題,是怎樣在合作中增加共同利益。我們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在今年的東亞峰會上,新加坡總理吳作棟把中國比做大象,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説中國是“溫順”的大象。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周邊國家既認識到中國的大國地位和影響,又把中國視為夥伴,而不是“叢林中的獅子”。

三是維護地區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與亞洲國家共同迎接全球化帶來的挑戰。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時,我們堅持人民幣不貶值,防止了危機進一步惡化。去年,世界經濟增長乏力,東亞經濟又開始出現困難,尤其是東南亞。我們採取了擴大進口的措施,非常受歡迎,使他們找到了新的市場。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從亞洲的進口已經達到1900多億美元,成為亞洲國家的主要市場之一。

四是大力推進區域合作,引導亞洲區域合作的健康發展。目前,在亞洲各種區域和次區域的合作機制大概有40多個,中國幾乎全部參加,並在各種機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很大的轉變。10年前,中國對多邊合作還持比較謹慎的態度。現在,我們不僅是積極參與者,而且還在許多方面發揮了引領發展的作用,如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等。北邊的“上海合作組織”和南邊的“10+3”(東盟與中日韓)是我國重點參與的合作機制。在“10+1”(東盟與中國)的框架下,中國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今年,中國積極推動東亞區域合作的主要表現有:率先與東盟國家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率先提出研究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倡議。美國、印度、俄羅斯、日本也在加大對東亞區域合作的投入,尤其是在自貿區的建設上。我們歡迎這一態勢。

第五是推動建立一種共同安全和合作安全的新安全觀。應該説,在亞洲地區建立一種什麼樣的安全框架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亞洲地區的安全形勢非常複雜,各方有不同的考慮,安全形式也很多,有安全對話,有不結盟,也有軍事同盟,美國對亞洲安全事務的影響也很大。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首次提出了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去年在中國東盟外長會議上,我們就新安全觀提交了中國政府的立場文件,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中國的目標是建立一種普遍持久的和平。它的基礎是共同安全,是通過合作和擴大共同利益來增進互信,減少互疑,而不是實力主義基礎上的一國或一個集團的絕對安全。

中俄關係:石油管線走向無礙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

綜觀今年的中俄關係,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盛世良認為有幾點不可不提:一是雙方政治互信不斷增強,胡錦濤就任國家主席後出訪的第一個國家就是俄羅斯;二是兩國經貿合作發展迅速,兩國民間交往日益密切。中俄去年貿易額達到120億美元,今年有望接近150億美元大關,而且民間的“倒爺”貿易、包機貿易等還不計算在內。去年俄有127萬人次來華,中方有69萬人次赴俄,今年往來勢頭不減;三是中俄在國際事務中的磋商和協作更加密切,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的共識越來越廣泛。在朝鮮半島核問題和伊拉克問題上,兩國的協作起了良好的作用。

談到中俄關係不能不提及備受關注的石油管線問題。是把東西伯利亞的石油通過管道輸往中國的大慶,還是輸往納霍德卡並通過海路供應亞太?原定今年底動工的安大線由於日本的介入陡生波折。有輿論擔心,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將因此經受考驗。

作為本刊前駐莫斯科記者,盛世良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石油管線的暫時擱淺並未從根本上影響中俄能源合作的大局。況且,能源合作僅是中俄經貿合作的一部分,而經貿合作又不過是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一個局部。

中俄利益的結合點首先在安全和發展領域。冷戰結束初期,中俄都受到外部的強大壓力,在維護本國安全方面有諸多共同利益,雙方相互借重,合作默契。隨著兩國關係的深化,安全領域的關係已經理順,發展方面的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便突出起來。在處理經濟合作問題時,雙方自然要從本國利益出發,難免會産生摩擦。中俄在石油管道上的波折,原因就在於此。盛世良相信,經過平等磋商,本著互利互惠的原則,中俄石油天然氣和整個能源合作將繼續全面、深入、持久地進行下去。

前不久,盛世良陪同俄羅斯客人前往中俄邊界的綏芬河參觀,中俄經貿往來頻繁讓他們印象深刻。10年前還只有幾千人的小城,如今已聚集起十幾萬人,國門兩邊都是商店,出售望遠鏡和巧克力等俄羅斯商品,綏芬河大大小小的商場裏,到處是俄羅斯人的身影,每天都有一班火車從俄羅斯開來。大街上幾乎看不到穿軍裝的人,見到此情此景的人們無不驚嘆:這裡完全是“伊甸園”式的和平景象。

冷戰結束後,國際恐怖主義猖獗,美國單邊主義凸顯,大國關係經歷波動和調整,中俄關係紮實、和諧、穩健地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上鄰國和大國關係的一個典範。

中國與中亞國家:安全合作與經濟合作比翼雙飛

由中、俄、中亞四國組成的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是由中國主導成立的第一個國際性合作組織,也是中國發展與中亞國家關係的橋梁。對於這個組織的未來,國際上有不同看法。美國學者對上海合作組織的前途有四種看法:一是很有生命力,中俄得以聯手在歐亞腹地遏制美國的影響;二是作為地區組織發揮正常作用,不具有準結盟性質;三是不死不活,不會起什麼大作用;四是組織消亡,一些國家退出組織。

中國社科院東歐中亞研究所副所長邢廣程分析説,從一年來的實際情況看,上合組織不但沒有消失,也沒有弱化,而是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且從未具有結盟對付美國的性質。今年取得的一系列進展,標誌著上合組織已從原來的初創階段進入機制化建設階段。

首先,上合組織機制化進程在加快。今年5月的上合組織元首峰會正式決定,組建兩個非常重要的常設機構,一個是設在北京的上合組織秘書處,第一任秘書長由我國駐俄羅斯大使張德廣擔任;另一個是原先設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的上合組織反恐機構,移往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幹。這兩個機構都將在2004年1月1日以前正式運作。

其次,今年上合組織成員國成功舉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聯合反恐軍事演習。除烏茲別克外,上合組織5個成員國都派軍隊或軍事觀察員參加。這次演習在哈薩克和中國分兩個階段進行,是蘇聯解體後中國第一次派軍隊到國外同時也是國外第一次派軍隊到中國境內參加軍事演習。上合組織把安全問題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中亞地區、我國周邊地區、俄羅斯的車臣地區、北高加索地區一直存在不安定因素。阿富汗戰爭結束以後,三股勢力對這些地區的威脅和影響有所降低,但是這個問題沒有解決,今年發生了一輛客車在吉爾吉斯斯坦境內被焚的事件,死者中很多都是中國人,現在可以肯定這是恐怖組織所為,表明打擊恐怖主義依然是上合組織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和重點。

第三,上合組織多邊經濟合作開始謀求發展。在今年的上合組織峰會上,各國元首達成共識,上合組織發展有兩個輪子,一個是安全,一個是經濟。在安全方面,上合組織及其前身“上海五國”取得了很大成績,邊界問題、邊界地區的軍事信任和裁軍問題、聯合軍事演習和打擊恐怖主義等問題已得到很好協調。但是,經濟合作現在還剛起步。各國領導人在聯合聲明中提出,要把多邊經濟合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為了落實這樣的精神,上合組織總理會晤今年9月在北京舉行,提出了一些框架性的構想,細化了貿易投資便利化的理念,並提出要建立自由貿易區。現在各國的商務部門正在就海關體系、法律法規、投資環境、運輸條件等方面加緊協調。經濟合作很可能後來居上,超過安全合作,成為上合組織的又一重點。

中印關係:步入構建新型關係的新時代

今年的中印關係有兩件標誌性的事件。一是今年4月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在中國非典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訪華。費爾南德斯曾在印國內被稱為“頭號對華強硬派”,媒體普遍注意到,他在訪華前後的對華言論顯得“積極而又友好”;二是今年6月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對中國進行的正式訪問。這是時隔10年之後印度總理首次訪華。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南亞問題專家刀書林認為,這標誌著兩國開始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思維推動建立21世紀的中印新型國家關係,不僅有利於兩國消除猜疑甚至敵視的思想,擺脫雙方關係長期僵冷的狀態和解決各種矛盾與爭議,使兩國發展的戰略環境進一步優化,而且也有利於亞洲地區乃至世界的穩定與繁榮。從今年中印關係的發展看,中印關係正經歷著從敵視到友好、從疏離戒備到合作依存的深刻變化。

長期以來,印度一直視中國為其最大的“威脅”,防範中國成為首要的戰略考慮之一。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迅速變化,印度加快了對外戰略的調整步伐,並開始深刻反思其對華政策,日益認識到“中國迅速崛起將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産生重大影響,世界上任何大國都不能忽視這股重要力量”,中國是印度實現“大國戰略”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不發展中印關係,印度的“大國外交”便不完整。

在這一背景下,印度逐步以新的視角,從戰略高度審視中印關係,對華政策趨向積極,並出現新的動向:一是努力推動兩國政治關係的穩定發展;二是積極淡化“中國威脅論”;三是努力以平和心態看待中國崛起。印度媒體對中國經濟發展成就與經驗的積極報道增多。

一年來,中印在增強雙方戰略共識的同時,建立雙邊多層次的對話與合作機制,積極推進兩國全方位的合作。在政治上,兩國保持密切交往,在重大的國際事務中給對方以理解和支援;安全上,兩國加強溝通和對話,恢復高層次邊境會談,並舉行聯合海上搜救演習;經濟上全面推進合作。去年中印貿易規模達49億美元,今年一季度雙邊貿易更是大幅增長,其中印對華出口就增長119.2%。印度正利用其在軟體業和資訊工業的優勢加快進軍中國市場,中國也積極拓展印度的相關市場。印官員估計,今年雙邊貿易將達到70億美元,預計明年將增至100億美元。此外,雙方正努力推動兩國的文化交流,促進兩國人民交往和相互了解。兩國正形成一種增信釋疑、友好合作的雙贏局面。雙方還在國際上積極展開闔作,如在今年9月舉行的坎昆世貿部長會議上,兩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道共同反對和抵制了發達國家的不合理貿易要求。印度主流大報《印度教徒報》撰文指出,中印兩國的經貿合作“將能使亞洲變成世界經濟的發動機”,並進一步預言,真正強盛且又互利合作的中印兩國將成為抗衡全球霸權主義與單邊主義的堅強堡壘。

當然,中印兩國關係中也存在一些消極因素。刀書林説,由於兩國存在著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加之雙方長期隔閡,缺乏了解和互信一直是兩國關係發展的障礙。但從發展大勢看,推進中印關係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也是雙方外交戰略重點。隨著兩國領導人倡導的中印全面合作新型關係的不斷推進,兩國間的這些問題將會逐步得到解決,中印關係必將沿著健康的軌道邁入一個持久、穩步發展的新階段。

刀書林説,在中印發展雙邊關係的同時還應注意到,中印改善關係不針對任何第三國,更不會影響中國與巴基斯坦的傳統友誼。多年來,中國對印巴爭端一貫採取勸和、促談的立場,主張印巴兩國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彼此之間的爭端,並同國際社會一道,為促成印巴關係的緩和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中日關係:在困難中前進

在中國對外眾多雙邊關係中,中日關係最為特殊。今年以來,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不顧反對,連續三年參拜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8·4”侵華日軍遺棄毒彈傷人事件更是牽動了兩國民間敏感的神經,以此為背景觀察今年的中日關係,似乎並不令人鼓舞。

但在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姚文禮看來,中日關係發展表面上的不順並不能掩蓋實質的進展,今年的中日關係,是“在困難中前進的一年”。

姚文禮認為,中日邦交正常化31年來一直風風雨雨,尤其是近年來,日本國內軍國主義傾向和右翼勢力有所抬頭,中日關係呈現出政冷經熱的鮮明特點。在政治和安全方面,雙方比較冷淡,戒心比較重,但經濟交往很頻繁,每年都有很大發展。

為何出現政冷經熱的局面?洪小勇則認為,歷史問題只是表像,深層次原因在於兩國國力對比發生了變化,引起了雙方國民心態的變化。蘇聯解體後,中日接近的共同利益基礎在削弱,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日本經濟的停滯不前,雙方相互競爭的意識在增強。在亞洲歷史上,中日之間從未出現過兩強並列的局面,但是現在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而中國是急劇上升的大國,而且發展勢頭比較好,兩國之間的差距在縮小。

姚文禮列舉了今年中日關係取得的進展:首先,兩國高層依然保持了接觸。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今年訪問了日本,對中日關係給予了高度評價。在兩國首腦無法互訪的情況下,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從發展中日關係及維護世界與地區和平大局出發,在國際會議等場合幾次與日方領導人會晤,闡述了中國的一貫主張,體現了高超的外交藝術,既堅持了原則,又使兩國高層接觸得以維護,避免給兩國關係造成更大傷害。

其次,較好地處理了歷史遺留問題。侵華日軍遺棄在中國的化學武器約有200萬件,嚴重威脅中國人民的生命安全。“8·4”事件發生後,中國政府與日方進行了多次交涉,敦促日本政府改變錯誤態度,加速妥善處理該問題的進程,使問題開始走上逐步解決的軌道。

再次,經貿合作進一步加強。去年雙邊貿易額已突破1000億美元,日對華投資實際到位資金累計達391億美元。據日本貿易振興會的統計,2003年上半年日中貿易總額達到604億美元,全年可能達到1200億美元。日本企業將生産基地轉移到中國的勢頭不減,中日經濟相互依存度在進一步加深。

此外,中日恢復了軍事交流。日本防衛廳長官石破茂今年9月訪華,兩國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與日本自衛隊艦隊進行首次互訪,為建立信任關係開了個好頭。

與此同時,中日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協調與合作進一步加強,特別是在朝核危機解決方面的合作引人注目,並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中日關係如何擺脫政冷經熱的尷尬局面?姚文禮認為,對中日之間的問題,雙方都應客觀冷靜地從戰略的高度來處理,關鍵在於要擺脫非友即敵的冷戰思維,樹立雙贏的新理念,正視而不是回避歷史問題,採取讓雙方都受益的新舉措來改善雙方關係。如此,中日合作前途無限。

《半月談》 2003年11月2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