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新時期中國的大周邊外交

10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開始對泰國進行國事訪問,之後他還出席于 20日至21日在曼谷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10月7—8日,溫家寶總理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出席了第七次東盟與中日韓( 10+3)領導人會議、東盟與中國(10+1)領導人會議及第五次中日韓領導人會晤,並在首次東盟商業與投資峰會上發表了題為《中國的發展和亞洲的振興》的演講,全面闡述了中國睦鄰、安鄰和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新世紀頭20年是我們必須緊緊抓住而且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這個機遇首先體現在中國的周邊外交中。全球化的發展使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相互依存度空前提高,中國與周邊國家互為戰略依託。同時,周邊國家從未像今天這樣高度關注中國,這種關注和它們對自身命運與前途的思考密切相關。這為中國推進睦鄰友好的大周邊外交提供了良機。

鞏固睦鄰友好促進共同發展

“睦鄰”,就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親仁善鄰、以和為貴的哲學思想,在與周邊國家和睦相處的原則下,共築本地區穩定、和諧的國家關係結構。我國是擁有鄰國最多的國家之一,這是我國的一大財富。鞏固睦鄰友好,促進共同發展,一直是中國外交的優先課題。

在這方面,中國多年來一直重視通過高層互訪和各級部門的頻繁接觸以及民間外交的推進,擴大和增加與鄰國之間的接觸與交流,增信釋疑。作為中國最大鄰國的俄羅斯,近年來與我國的友好合作關係獲得了新的發展。今年5月,胡錦濤主席對俄進行友好訪問,將兩國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中美關係屬於中國大周邊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6月胡錦濤主席與布希總統在法國會晤,推動了中美兩國關係的發展。6月下旬,印度總理瓦傑帕伊訪華,兩國簽署的《中印關係原則和全面合作的宣言》這一綱領性文件,不僅確立了中印關係的目標和指導原則,也是中印關係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誌。在這份宣言裏,印度首次正式明確承認西藏是中國的領土。中印關係的改善,將使中國的“大周邊外交 ”得到完善。

應當説,中國與周邊國家均經歷了一個重新認識對方在各自外交戰略中地位與作用的過程。進入新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周邊國家將中國的發展視為機遇。

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

中國積極維護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堅持通過對話合作增進互信,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分歧,為亞洲的發展營造和平安定的地區環境。近年來,中國積極倡導新安全觀,早在1996年就根據時代潮流和亞太地區特點,提出應共同培育一種新型的安全觀念,重在通過對話增進信任,通過合作促進安全。“9·11事件”突出表明,當今世界安全威脅呈現分散化、全球化的趨勢,各國在安全上的共同利益增多,相互交錯和相互依存加深。

新安全觀的實質是超越單方面安全範疇,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新安全觀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協作。新安全觀已成為中國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8月,中國向東盟地區論壇提交了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新安全觀首先在上海合作組織中付諸實踐,也在去年中國與東盟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得到進一步體現。該宣言強調應本著合作與諒解的精神,尋求建立相互信任的途徑,加強海洋環保、搜尋與救助、打擊跨國犯罪等合作,反映出各方以和平方式解決南海爭端、開展南海合作的共同意願。這一宣言是中國與東盟簽署的第一份有關南海問題的政治文件,對維護我國主權權益,保持南海地區和平與穩定,增進中國與東盟互信有重要的積極意義。中國還將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將進一步增進中國與東盟的信任。中國與東盟還就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發表了聯合聲明,啟動了反恐合作。

中國還與周邊國家在反恐、緝毒、打擊海盜、非法移民等方面加強合作。今春亞洲部分地區遭受非典的侵襲,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就防治非典問題展開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去年12月我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簽署了兩國關於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的合作協定。中國積極參與國際防擴散努力和加入國際防擴散機制,在核、生、化、導彈及相關物項和技術出口方面制定了嚴格的管制條例,出口管制體系已與世界接軌。自去年10月朝核危機再次升級以來,中國展開了積極的外交行動,主持關於朝核問題的北京“三方會談”和“六方會談”,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發揮了建設性的作用,這已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

加強互利合作深化區域合作

中國積極加強與鄰國的互利合作,深化區域和次區域合作,推進地區經濟一體化,與亞洲各國實現共同發展。中國的發展為進一步開展周邊外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中國的經濟總量已達1萬多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超過6000億美元,分別佔世界總額的三十分之一和二十五分之一,佔亞洲的六分之一。中國經濟在亞洲的地位今非昔比,周邊各國對中國的期待上升,加強同中國合作的願望更加強烈,在政治經濟上互為借重的特點也更加明顯。

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中國吸引的外資和國內生産總值都創歷史新高。中國的經濟外交十分活躍,特別是在亞洲多邊合作中表現得更加搶眼。在東亞經濟危機中,中國伸出援助之手,贏得了普遍讚揚。中國已經成為推動東亞合作的一個重要力量,中國對東亞提供的市場份額約為12%,與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日本相當。

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正呈現出一個南北呼應的合作大框架。北邊是上海合作組織,開展經貿合作日益成為這一組織活動的重要內容。南邊則有10+1(東盟10國加上中國)與10+3(東盟10國加上中國、日本、南韓)機制。10月7日,中日韓三國發表了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而去年11月初中國和東盟領導人在柬埔寨首都金邊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為2010年前建成擁有17億人口的龐大自由貿易區確定了更加明確而具體的目標、範圍、措施和時間表,成為促進中國與東盟在當今世界經濟挑戰面前爭取實現共贏的關鍵一步。此外,在次區域經濟合作方面也取得喜人成果。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領導人會議首次舉行,瀾滄江—湄公河流域6國領導人共商合作發展大計,對促進該地區共同發展與共同繁榮必將産生積極和深遠的影響。

中國愈快發展周邊愈加振興

從歷史經驗上看,大國的崛起將給世界利益格局帶來重大調整和重新“洗牌 ”。人們關注的是,正在崛起的中國將如何深刻影響未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周邊國家如何看待綜合國力上升的中國?中國又將怎樣應對這一變化?中國未來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中面對的外交大課題是如何讓世界接受自己,這首先是如何讓周邊國家接受自己。

從政策取向上説,中國已經十分清楚地表明,將繼續按照“與鄰為善”、“ 以鄰為伴”政策處理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中國的發展對周邊國家來説是難得的機遇。周邊國家同樣需要謀求一個有利於發展經濟的國際環境。中國與周邊國家在政治、經濟、安全等方面的合作與共贏所帶來的磁場效應,將是新亞洲繁榮與穩定的一大關鍵。中國倡導的“大周邊外交”,也正是今天周邊國家的需要。實事表明,中國的發展強大將給亞洲各國帶來發展機遇和實際利益,將為亞洲的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  阮宗澤)

解放軍報 2003年10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