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報:中國改革注重民眾利益 經驗珍貴

俄《消息報》25日報道俄羅斯“人民代表”議會黨團主席根納季·賴科夫和東方學專家阿列克謝·基瓦對中國的發展和改革經驗的看法:

根·賴科夫:俄羅斯和中國有類似的過去。兩國都存在過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模式建立的單一制經濟。多年來我們一直聽到對中國改革的讚嘆,對改革創始人鄧小平英明的讚嘆,對由鄧小平開創的路線得到繼承表示的讚嘆。這是指中國領導人江澤民和胡錦濤。列舉了證實中國飛速發展的數字,可惜,我們卻沒有借鑒中國的經驗。總是以西方為榜樣,而且學得不成功。

阿·基瓦:中國模式究竟是什麼呢?這是國家資本主義方式的一種,就像我們曾經推行過的新經濟政策一樣。這種模式許多國家都在採用,而且是政治制度不同的國家。這種模式的實質是,逐步地、分階段地為形成市場經濟和代表制式的民主創造前提。不搞“大躍進”,不搞“休克療法”,不破壞經濟,也不降低居民的生活水準。不打破社會關係體制,不破壞傳統,也不破壞原有的習俗和道德觀。

根·賴科夫:中國迅速發展究竟是哪些因素起了決定性作用呢?

阿·基瓦:首先,中國改革家有著清醒的頭腦。正因為如此,他們不採用突變的做法,而是進行改革,重點放在最終結果上。鄧小平關於“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説法,實際上成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行動指南。這對市場關係和私營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影響。清醒頭腦也反映在當局努力逐步地、分階段地、系統地改革國家,儘量避免貧富差距過大和出現新的激變。

其次,正是因為中國改革家忠於民族利益,關心普通人,所以他們注意增加社會財富,而不是像我們那樣瓜分老一輩人積累下來的財富。首先發展生産,以此帶動商業和服務行業等。我們則恰恰相反。結果,改革頭10年(1979年至1988年),中國的國民收入增長2.4倍,居民的生活進一步提高。我們改革10年來,國民收入和居民的生活水準反而下降了一半。

第三,鄧小平及其擁護者使中國回到了傳統的價值觀。對傳統價值觀中的許多內容已經根據世界的新現實加以重新考慮。重新考慮的包括毛澤東時代廣為傳播的口號,首先是“自力更生”的口號。如果不只是從表面而是從實質上看這個口號,那麼這是一個動員人民的口號。它要人民相信自己有能力把中國變成一個高度發達的強大的國家。愛國主義和人民的團結一致都源於此。

結果如何呢?中國成了吸引分佈在世界各地的中國富人的中心。他們的錢首先流進中國,這筆錢約有數千億美元。中國公民也不把錢藏在家中,而是存在國家銀行裏,這筆多達上萬億美元的存款也變成了投資。中國人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所以他們相信當局是為人民服務的。

對於我們來説,東方國家的經驗,特別是中國的經驗是十分珍貴的,因為中國恰好也處在同樣的過渡階段,同我們有不少共同之處。遺憾的是,我們的改革家卻“沒有看到”這一切。現在連西方的著名人士也認為,俄羅斯忽視了中國經驗,因此犯了大錯。不過,現在開始認真地研究中國的改革經驗也不晚。

參考消息 2003-09-28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