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昆會議上的論爭與角力

或許沒有什麼談判比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更盤根錯節和富有挑戰性。在激烈的論爭與角力過後,被各方寄予厚望的世界貿易組織第五次部長級會議沒能逃過失敗的厄運———墨西哥當地時間14日下午,隨著墨西哥外交部長德韋斯宣佈談判破裂,本次貿易部長會議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地在加勒比海濱城市坎昆落幕。

坎昆會議讓世貿組織遭遇自1999年西雅圖會議以來的又一次打擊,世貿組織各成員的貿易代表們不得不面對四年來第二次無果而終的貿易部長會議。

“新加坡議題”難以啟動

“新議題就如一條未知的河流,加入新議題的談判好比跳入河中游泳,首先你得會游泳,然後你需要考慮水的深淺,水中是否有食人魚,然後再做決定。” 坎昆會議上一位非洲貿易官員如是説。

這位非洲官員所謂的“新議題”就是“新加坡議題”,即貿易與投資、貿易與競爭政策、政府採購透明度和貿易便利化。世貿組織新一輪談判于2001年11月在多哈會議上啟動以來,各項談判議題進展緩慢,農業、非農産品市場準入等議題的進程時間表都沒有實現。多哈會議宣言規定,關於“新加坡議題”的談判,只有在世貿組織成員就談判方式達成明確共識的基礎上才能啟動。

坎昆會議上,發達國家急於討論啟動所謂的“新加坡議題”談判,這些議題如獲得通過,總體上對它們較為有利。然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成員對是否 “跳入這條未知的河流”心存疑慮,更不能確定“新議題所帶來的收益和後果” 。發展中國家強調,會議應首先討論農業問題,發達國家首先應該承諾取消農業補貼。

為期5天的坎昆會議中,各方無法彌合在如何設置議題次序等問題上的嚴重分歧,並最終因發展中國家堅決反對首先啟動“新加坡議題”而直接導致會議失敗。

“農業問題”互不相讓

經濟全球化不僅意味著一個國家難以關起國門獨立發展,也意味著一國、尤其是大國的經濟決策往往對國外千萬人産生深刻影響。這也就不難理解,出於國內的政治、經濟目的,美國政府對國內小麥農場主提供補貼,意味著阿根廷小麥種植者不得不面臨小麥市場價格下跌;對南北卡羅來納州的紡織廠提供保護,意味著巴基斯坦和南非的襯衫生産廠家雇工人數減少。

以歐盟成員國和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不僅擁有先進的農業技術,而且給予本國的農業生産者以大量的農業補貼,每年的補貼額高達3000億美元以上。大量的農業補貼使得發達國家的農産品在國際市場上以非常低廉的價格銷售,從而嚴重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農産品生産。根據多哈發展議程的精神,發展中國家在取消補貼和市場準入方面都應得到特殊和差別待遇。因此,以巴西、印度、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形成的21國集團在會議上強調,首先必須解決農業議題,然後才能討論其他議題。

農業問題之所以對發展中國家如此重要,是因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農業佔國內經濟的比重大,但這些國家的農業生産技術水準不高,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本已處於不利地位。21國集團等要求美國和歐盟大幅減少政府對農場主的支援、降低關稅和全部取消出口補貼;發達國家則要求發展中國家進一步開放市場。坎昆會議13日出臺的《部長宣言草案》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建議如出一轍,儘管草案要求各個成員國取消農業出口補貼,但卻並沒有規定取消補貼的具體時間,這就為發達國家留下迴旋的餘地。農業涉及到各國的根本利益,各成員國在該問題上讓步的餘地很小,因而有關農業問題談判的破裂就沒有什麼值得使人大驚小怪。

世貿各成員反應不一

因世貿組織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農業問題和是否發起“新加坡議題”上存在巨大分歧,14日閉幕的坎昆會議未能就《部長宣言草案》達成一致。世貿各方對談判破裂反應不一———大會主席、墨西哥外長德韋斯以及世貿組織總幹事素帕猜宣佈坎昆會議失敗時,會場內外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和非政府組織爆發出一片歡呼聲,而發達國家的代表則苦笑著離開會場,表情沮喪。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這次會議在某種意義上説是成功的,因為這些國家在自身利益的訴求中表現得團結一致。聯合國秘書長安南15日發表聲明,在對坎昆會議未能取得具體成果表示遺憾的同時,對發展中成員在坎昆會議期間,特別是在農産品保護和貿易補貼問題上能首次團結起來保護自己的共同利益感到高興。

坎昆會議的結果雖然反映了發展中國家的意願,但是否對發展中成員有利還有待驗證。發達國家希望儘快、更多地打開發展中國家市場的想法未能實現,但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實現改變不合理的世界貿易秩序的願望被再次延遲。分析人士認為,這次會議失敗對建立多邊自由貿易制度將是一大挫折,不但可能延後達成全球新貿易協議的談判,也將助長雙邊貿易協定的簽署。

世貿組織及其前身關貿總協定成立50多年來,對促進世界經濟和貿易的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人們熱切希望通過新一輪談判繼續推動貿易發展,進而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坎昆會議的結果再次表明,國際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均需為未來的共同發展作出更大的努力和讓步。(韓松)

《解放軍報》2003年09月2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