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時報:對華貿易逆差之痛

美國《華盛頓時報》1日文章:對華貿易逆差之痛

日益增加的美對華貿易逆差正在迅速成為一個政治話題。許多國會議員警告説,中國需要採取提高人民幣匯率等行動以解決這一問題,否則美國將立法實施貿易保護。但對美對華貿易逆差進行的仔細分析表明,問題並不像人們看到的那麼嚴重。

去年美對華貿易逆差總額增至1030億美元,佔美國貿易逆差總額的22%,但這與1997年時的27%已有了明顯下降。同時,中國與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之間存在貿易逆差。這意味著中國並未實施旨在補貼出口、阻礙進口的貿易政策,否則它將與所有國家都出現貿易順差。

正如聯邦儲備銀行在最近一份報告中總結的那樣,中國在對美貿易中出現最大規模的順差,並不是因為它封閉市場,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已成為一個主要的勞動力密集型産品的全球生産基地。這份報告同時指出,大多數來自中國的進口産品並未代替美國國內産品,而是代替了從其他亞洲國家進口的産品。

另據商務部發佈的外國直接投資數據顯示,中國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成為吸引美國投資的磁場。2002年底,美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額為103億美元,比前一年下降了10億美元。整個2002年,美國投資的55%流向了歐洲,只有26%投向亞洲。這些數據表明,美國公司在投資時並不僅僅考慮勞動力成本,在更大程度上,它們希望得到的是市場。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通過對美貿易順差賺得的美元有很大一部分被用於購買美國國債,從而又流回了美國。到今年6月底,中國擁有的美國國債高達1220億美元,是美國國債的第三大持有國,而且到今年年底,還可能上升至第二。因此實際上,美國的對華貿易逆差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我們平衡預算赤字。

認為中國通過控制匯率來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的論調存在邏輯錯誤,因為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已實施多年,而且人民幣幣值會隨著美元幣值的浮動而漲跌。在許多經濟學家看來,中國並不是在低估人民幣幣值的基礎上與他國競爭,其競爭力“主要來源於廉價的勞動力成本、技術、品質控制、基礎設施和毫不動搖的改革承諾”。

參考消息 2003-09-03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