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尼科西現象”剖析

    6月1日,正當世界各國的少年兒童歡度自己節日之際,南非著名的艾滋病小鬥士尼科西卻被病魔吞噬了年僅12歲的生命。消息傳出,南非舉國上下不分黑白種族和男女老幼,共同拋棄黨派異見與職位高低,不約而同地表達失去尼科西的惋惜與悲痛之情,異口同聲地稱讚尼科西與艾滋病魔搏鬥的精神與毅力,共同表示要遏制艾滋病蔓延,建設好自己的祖國。與此同時,正在南非進行訪問的法國總理和遠在萬里之遙的美國人民,或發表講話,或舉行集會,對尼科西表示痛惜與敬意。一位黑人少年因艾滋病而死引起的這一特殊社會現象説明瞭世人對艾滋病患者與艾滋病蔓延的強烈關注,折射出南非社會正在消弭的種族歧視與艾滋病隔閡,反映了人們努力遏制艾滋病肆虐的決心與信心。這一"尼科西現象"值得深思與剖析。

    1989年2月4日,尼科西降生於一個貧窮的黑人家庭,因受其生母遺傳而患有艾滋病,當時醫生判斷他只能活9個月。誰知,這個與艾滋病與生俱來的不幸孩子竟一再打破醫生給他規定的死亡期限,奇跡般地活到了今天。兩歲那年,生母因病魔纏身不得不放棄工作,備受世俗冷眼的母子二人在走投無路之際求到了白人女士蓋爾的門前,蓋爾以一位偉大女性善良和寬厚的愛心收容了他們。在當時的南非,蓋爾的這一善舉不但是對視艾滋病為"洪水猛獸"的世俗觀念的勇敢挑戰,而且是對黑暗的種族隔離制度的極大蔑視。這一舉動同時跨越了艾滋病恐懼與種族歧視這兩大社會鴻溝,超越了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時空,實難為一般人而所能為之。

    尼科西是無辜的,但他是艾滋病的受害者,一方面深受艾滋病折磨,一方面因艾滋病而受到歧視。1997年,尼科西的生母被艾滋病折磨而死。就在同一年,他的入學遭到校方拒絕。為使他能與正常孩子一樣背起書包走進課堂,養母蓋爾四處遊説抗爭,最終迫使教育部門讓步,尼科西因之如願以償,成為南非第一名艾滋病患者學生。這一行動還使國家教育部取消了限制艾滋病孩子入學的禁令,使更多的艾滋病患者孩子走進學校。可問題並沒有就此結束,由於尼科西的入學受到學校白人學生家長一致強烈的反對,惟恐他將艾滋病傳染給其他同學,尼科西在學校也備受種族與艾滋病的雙重歧視,課餘時間沒有同學願意與他在一起,經常一個人孤苦伶仃地呆在一旁。就在這種遭同學歧視而惟恐躲之不及的情況下,一位好心的白人同學埃裏克在懂得艾滋病不是通過日常交往傳染的知識後,勇敢地走到尼科西跟前,走到了尼科西的內心世界,與尼科西成為好朋友。受埃裏克的感染,同學們一個個主動地走到了尼科西的身旁。繼贏得養母的偉大母愛之後,聰明好學、善解人意、熱愛生活的尼科西又贏得了同學和老師的共同關心與愛護,改變了同學們對艾滋病的無知與恐懼,對艾滋病患者的偏見與歧視,確立了同學們對艾滋病的正確認識和正確態度。

    尼科西不幸被艾滋病選中,毫無選擇地成為一個艾滋病患者,但他不是一個消極的病人,而是一名積極的艾滋病鬥士。他利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不但在學校而且走向社會,講述艾滋病給人類帶來的痛苦,宣傳艾滋病的感染方式,告訴人們如何預防艾滋病蔓延。他説:"我們與你們一樣會説話,會走路,我們不是什麼怪人,請不要冷眼看我們,我們需要關心、支援、幫助和愛護。"去年7月,他走上世界艾滋病大會的主席臺,呼籲人們不要歧視艾滋病患者,請求政府給艾滋病患者孕婦提供藥物以防止將病魔遺傳給嬰兒,呼籲政府採取有力措施遏制艾滋病蔓延。他稚嫩的童聲引起了人們的強烈共鳴,他的名字隨之傳遍全世界。

    尼科西因與艾滋病勇敢搏鬥而成為南非遏制艾滋病蔓延的代表,成為與艾滋病作鬥爭的偶像。去年12月底,他的病情突然發作,處於半昏迷狀態而臥床不起,醫生説他最多再能活6個星期,人們大都認為他活不到自己的12歲生日。可是,正是憑著堅強的信念和頑強的鬥志,憑著對生活的無比熱愛和對未來無限嚮往,尼科西一直活到今年的"國際兒童節",成為迄今為至世界上生存時間最長的艾滋病患者,連醫生都對尼科西的生命力感到驚訝。在短暫的一生中,不幸的尼科西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世人正視艾滋病蔓延,關心艾滋病患者,克服艾滋病恐懼症;告訴艾滋病患者勇敢地面對艾滋病魔,戰勝艾滋病恥辱感。是他,用行動築起艾滋病患者與社會之間的理解橋梁,用愛心跨越了艾滋病在人們心中形成的死亡與恐懼感。曼德拉稱讚尼科西"將災難轉變為勝利","為成人和孩子與艾滋病搏鬥樹立了榜樣,贏得了榮譽、尊嚴與尊敬"。

    在尼科西去世僅幾個小時後,溫妮曼德拉做為南非婦女界代表特意看望其養母並與之深情擁抱,兩位分屬黑白兩大種族而又互不相識的女性因尼科西而走到一起,緊緊擁抱在一起。南非影響最大的《星報》發表評論指出:"尼科西是黑皮膚,又患有艾滋病,但是他畢竟是一個孩子,與其他所有的孩子一樣。他提醒我們,除皮膚顏色不同外,我們都是一樣的,正是種族成見使我們對人性視而不見。"評論進而認為,尼科西不僅僅是一個艾滋病鬥士,他那稚嫩的微笑,以及對生活的熱愛與對人們的友好,"在黑白兩大種族之間架起的一座座橋梁,勝於一千個充滿'彩虹國度'這類美麗詞藻的演講"。"他戰勝不幸與災難的精神鼓舞著我們去取得消滅艾滋病這一長期鬥爭的勝利。"

    從黑人艾滋病患者到被白人養母收養,從因患艾滋病被拒絕入學到成為南非第一名艾滋病患者學生,從遭受黑白同學的歧視到白人同學埃裏克主動與他交朋友,從艾滋病患者到艾滋病鬥士,從病情發作引起全國人民的普遍牽掛到去世後舉國上下共同悲哀、共同表示要採取行動遏制艾滋病魔……尼科西是幸運的,他雖生活在存在種族歧視的社會裏,但沒有受到種族歧視;他雖患有艾滋病,但沒有被社會遺棄。在南非社會,他同時跨越了種族歧視與艾滋病隔閡兩個巨大的鴻溝。在他去世後,人們拋棄了種族觀念和對艾滋病患者的偏見,黑白兩大種族攜起手來,一致表示要共同遏制艾滋病的蔓延,重建和發展自己的國家。這就是"尼科西"留給南非、乃至全世界的遺産,這一"尼科西現象"的社會意義是深遠的。

    人民網 2001年6月04日

    

相關新聞

艾滋病威脅非洲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