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是美國下一個目標嗎?

    伊拉克戰爭的硝煙還未散盡,美國又做起了伊朗的文章。今年5月12日,沙特首都利雅得發生三起連環恐怖主義爆炸後,美國立即指責伊朗窩藏了策劃這次恐怖主義襲擊的基地組織成員,並就此中斷了美伊在日內瓦進行的秘密接觸。正當美國尋機向伊朗進一步施加壓力的時候,發生了兩件與伊朗有關的事件:一件是,6月初,一份從國際原子能機構泄漏出來的報告稱,伊朗沒有負起監管核設施協議規定的責任,沒有申報其處理核原料的地點和處理後核材料的用途,違反了有關協定的要求。另一件是,從6月11日起,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等城市又連續六天發生反政府示威。美國毫不遲疑地抓住這兩顆從天而降的“炮彈”開始圍剿伊朗,近兩周來,美國白宮、國會、五角大樓和媒體對伊朗的指責和威脅鋪天蓋地。西方媒體認為,在伊拉克戰爭後,美國已把下一個目標瞄準了伊朗。

    自從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美伊相互為敵已有24年的歷史了。那場革命迫使美國退出了它苦心經營了1/4個世紀的勢力範圍,失去了對那裏豐富的石油資源的控制權。霍梅尼領導的伊朗伊斯蘭政權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變為國家行為的政教合一的政府。這個政權不僅用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而且以輸出革命為己任。反美、反以色列和反西方文化既是這個政權的基本理念,也是它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柱。這個政權統治下的伊朗又是一個擁有豐厚石油財富和相當綜合國力的國家。無疑,這對美國在中東波斯灣的戰略利益構成了威脅。1980年,美國與伊朗斷交,凍結伊朗在美國的資産,對伊朗實行經濟制裁。兩伊戰爭期間,美國支援伊拉克打伊朗。1990年第一次海灣戰爭後,美國又對戰敗的伊拉克與伊朗一道實行“雙重遏制政策”。伊朗成為美國攻擊的目標只是時間和方法的問題。

    發生在2001年的9·11事件將美國對伊朗的政策推上了一個新的平臺,安全觀念的深刻變化給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帶來了重大的調整。2002年9月20日發表的美國新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根據這個新戰略,薩達姆統治下的伊拉克、伊朗和朝鮮被列入了“邪惡軸心”。這表明,伊朗問題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已經超越中東波斯灣的地域而上升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2002年的阿富汗戰爭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拉近了美國和伊朗的地理距離,美國到了伊朗的家門口。這是美國利用兩場戰爭勝利的余威震懾伊朗的最佳時機。而伊朗也在利用自己在這兩個鄰國中的傳統影響,竭力阻止戰後的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新政權成為美國的完全傀儡。伊朗伊斯蘭政權的存在阻礙著美國在戰後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改造。

    如何處置伊朗的問題又一次擺在了白宮和五角大樓的決策者們的桌面上。

    翻閱過去24年美伊關係歷史的檔案,美國可以找到各種可資參考的對付伊朗的案例:直接出兵(如1980年卡特政府武裝營救被伊朗扣押的美國人質);間接打擊(支援伊拉克打伊朗);秘密交易(如1987年的伊朗門事件);外交孤立、經濟制裁(如克林頓執政前期的遏制政策);以和促變(如克林頓執政後期向伊朗改革派政府示好);秘密談判(如9·11事件後美伊在日內瓦的秘密接觸),其中多數是失敗的案例,美國曾有兩任總統(卡特和裏根)由於處理伊朗問題不當而在國內政治鬥爭中被抓住把柄栽了或險些栽了跟鬥。可想而知,布希總統今天在處理伊朗問題時會參考歷史的教訓,格外謹慎從事。

    擺在布希政府面前有兩種選擇,一是動用武力,發動9·11之後的第三次戰爭,掃除伊朗的伊斯蘭政權,一勞永逸的解決伊朗問題。二是以壓促變,通過國際原子能組織,聯合歐盟,逼迫俄羅斯共同對伊朗施加外交壓力,迫使其放棄核計劃,或至少阻緩該計劃的實施;同時通過各種渠道支援和鼓動伊朗國內的反對派,從內部動搖伊斯蘭政權。

    在美國的決策者中,不乏熱衷於第一種選擇的人。但是,看來這種選擇在美國決策層中尚未成為主流意見。因為,一、佔領阿富汗和伊拉克後,美國尚有20萬軍隊滯留在這兩個國家不能脫身,短期內難以消化。現在若再打伊朗, 勢必造成美國軍力顧此失彼。二、美國攻打伊拉克遭到國際輿論的普遍反對,也得不到聯合國和北約的支援和配合。如果接著打伊朗,恐怕連鐵桿英國都不會跟著跑了。單邊主義的一意孤行並不是無限的。三、2004年大選在即,布希總統的主戰場已經從伊拉克轉移到了美國國內,當務之急是振興美國經濟,推出中東和平“路線圖”,以和平締造者的形象爭取選票。

    白宮和五角大樓迄今對伊朗的言行表明,美國在實施後一種選擇。6月18日美國總統布希警告説,美國不能容忍伊朗製造核武器。美國負責武器控制和國際安全事務的副國務卿博爾頓20日稱,雖然美國沒有打算對伊朗動用武力,但美國保留通過軍事手段防止伊朗發展核武器的權利。他強調,美國當前的主要目標是在伊朗具有核打擊能力之前阻止其實施核武器開發計劃,而軍事打擊仍將是美國防止伊朗發展核武器的手段之一。美國敦促國際原子能機構對伊朗採取強硬立場,要求伊朗無條件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附加議定書,根據該議定書,伊朗必須接受對其核設施的突擊檢查(challenging inspection)。美國官方公開支援伊朗國內的反政府學潮,要求伊朗政府尊重示威者的意願。在伊朗內政問題上,布希似乎已採納了五角大樓鷹派們的意見,認為美國應該資助伊朗反對派,從內部顛覆伊朗政府。美國將使用冷戰期間在各東歐國家所採取的方法,讓中央情報局去鼓動伊朗的大學生、教師和工人組織進行抗議和罷工,促使煉油廠停工,從而造成伊朗經濟崩潰。

    美國似乎相信憑藉伊拉克戰爭建立起來的威懾力。伊朗早就準備了應付美國壓力的辦法,否認有發展核武器的計劃,堅持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對簽署國際原子能機構附加議定書和核查不置可否,模棱兩可的模糊戰術,巧于週旋。除非動用武力,美國的壓力可以延緩伊朗的核計劃,卻沒有手段迫使它放棄。至於伊朗國內的局勢,五角大樓的設想與其説是計劃,不如説是一個夢。常識告訴人們,一個國家的政局穩定與否主要取決與內因。外部的煽動和資助可以推波助瀾,卻不可能顛覆一個政權。在今天的伊朗,人心思變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美國在伊朗的名聲不好,任何要求變革的伊朗人都不願意自己被貼上“美”記的標簽。美國插手恰好為鎮壓伊朗國內的反對派提供了口實,適得其反。

    還有一個事實是美國不應忘記的,伊朗在本地區是一個有影響的大國。美國在阿富汗清剿本·拉登、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攻打伊拉克推翻薩達姆都曾得到伊朗的默契配合,反恐美國還有求於伊朗。殊不知正當美國圍剿伊朗的時候,伊朗也在靜觀其變,待價而沽呢。(華黎明)

    《中國經濟時報》2003年7月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