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的四大恐怖新動向

     短短一個星期裏,從俄羅斯的車臣到沙特的利雅得,從南亞的巴基斯坦到北非的浪漫城市卡薩布蘭卡,裝在汽車上的炸藥進行了恐怖襲擊。目前各方的調查焦點之一是,這些事件同“基地”組織的關聯程度。大多數反恐專家都認為,這些爆炸的背後都有國際恐怖主義的影子,幕後元兇即使不是“基地”組織,也是當地與“基地”組織有牽連的極端武裝團體。從過去一個星期世界上發生的恐怖爆炸案來看,“基地”組織不僅改變了恐怖活動的策略,其自身也在發生著變化。

    內部領導大換血:美國情報機構根本無法打進新領導層

    針對最近的幾起連環爆炸案,反恐專家們認為,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基地”組織對內部領導和組織結構進行了大改組,更換了領導層。前不久,一位名叫卡伊斯的男子在發給倫敦一家阿拉伯文報紙的郵件中自稱是“基地”的新發言人。他説,該組織已經“完成了領導層的更疊,取代了‘911’時的那幫領導層。”他説,“新的領導層將擔負起未來的任務。美國情報機構根本無法打進這個領導層。而老的領導層也根本不知道新領導層的任何一位成員的名字。”

    如果一些成員被殺或者被捕,他們的職責就自動由其他人接管。這個過程從理論上來説就是自我發展,令組織機構能延續下去。

    “基地”組織高層頭目、“軍師”哈立德謝赫穆罕默德(被媒體稱做“基地老三”)的被捕曾對“基地”是個沉重打擊。不過,據説,一名叫賽義夫阿德爾的恐怖分子目前已逐漸取代了他的位置,充當恐怖行動幕後總策劃。

    有跡象顯示,“基地”組織領導人將伊拉克戰爭視為徵召更多新鮮血液的難得契機,加緊招募新成員,再次向西方發出恐怖威脅。這項工作主要由那些阿富汗戰爭後秘密回到自己國家的“基地”骨幹們在當地操作。美國發動對伊戰爭在世界上,尤其是在阿拉伯世界引起的反美情緒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有利於“基地”招募更多新成員。《紐約時報》稱,繼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在東非得到迅速發展後,“基地”在蘇丹、肯亞、車臣等國家和地區又發展了大量新成員。在蘇丹甚至有了一個新的恐怖訓練營。

    全球網路分散化:更易於隱蔽且更難於清除

    5月16日,英國停止了飛往肯亞的航班,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肯亞方面發現了一名被指控涉嫌3起恐怖攻擊事件的“基地”要員已經回到肯亞。肯亞當局當天早上説,他們相信這位名叫穆罕默德的“基地”成員已從鄰國索馬利亞回返蒙巴薩市。肯亞反恐部門負責人卡貝圖説,穆罕默德可能策劃另一輪攻擊,並稱警方正在通緝他。

    這名恐怖分子只是眾多回到自己祖國的“基地”成員之一。英國《經濟學家》分析説,在世界反恐合作的壓力下,阿富汗的訓練營已經被摧毀,“基地”組織現在已經不是個完整的全球網路,而是後撤回阿拉伯地區,形成的是“一串一串”的地區性恐怖組織。

    然而,這絲毫不影響組織網路的龐大性和攻擊能力。目前,“基地”網路重點發展東非分支。“基地”組織雖已轉入地下,但仍然擁有完整的財政支援系統和通訊網路,因此從北非的摩洛哥到東非的肯亞和蘇丹到亞洲的菲律賓,“基地”組織的影響無處不在。

    路透社評論指出,從“911”事件以後,“基地”似乎已經從原來那種集中訓練模式轉變為相對鬆散的自由模式。集中訓練自然能夠“專業化”地提升襲擊能力,但在美國反恐戰爭的影響下,形成一種鬆散狀態的“自由聯盟”自然更加易於“基地”組織的自我隱藏。因為清理一盤散沙遠比打掃一堆沙要艱難得多。

    據悉,“基地”組織從喪失阿富汗基地的經歷中吸取了教訓,並加以針對性的改進。如今,“基地”的頭目不再集中在一個地方,“基地”成員也切斷了對不可靠的通訊的依賴。現在全世界已經有數千名曾在阿富汗接受過培訓的“基地”分子,他們更樂於單獨行事,等待出擊的號召。

    目標手段有變化:尋求機會襲擊任何可以襲擊的目標

    鋻於各國反恐措施十分嚴密,要想對那些有國際名望的目標實施襲擊已經難以實現,為此,“基地”鼓勵其支援者襲擊任何他們能夠襲擊的目標。將原為“等待命令出擊預定目標”的方式改為尋求機會襲擊任何可以襲擊的目標,不論這些目標是重大的還是一般的,無論會不會傷及非西方人,只要這些恐怖爆炸能給以色列人和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造成心理恐懼就行了。

    近日以來的事實已經證明了一切。利雅得爆炸和卡薩布蘭卡爆炸一方面在實施手段上具有極其相似之處;而另一方面也説明“基地”組織的襲擊目標也在發生轉變。“既然美國本土防守嚴密,那麼就去打擊美國的盟友,打擊紮根在這些盟友國家內的美國利益。”路透社評論説。

    儘管“基地”繼續以飛機為目標實施恐怖襲擊,但該組織在盡力製造難以被發現的新式炸藥。自去年5月一名鞋底藏有爆炸物的恐怖分子在美國芝加哥被抓後,“基地”組織就潛心研究難以被探查的新式爆炸物,然後將它們藏在鞋底或行李中對飛機實施襲擊。專家們説,恐怖分子可能繼續以“911”事件為“榜樣”,首先在美國藏匿一段時間,等待合適時機發動突然襲擊。

    “基地”的意識形態化:本拉登生死對這個組織已不再重要

    目前,美國的情報機構仍然把重心放在本拉登的搜捕上,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邊境地區,美國的特種部隊和中央情報局認真地對待著每個和本拉登生死有關的消息。不過,很多專家強調,本拉登更像一種“精神領袖”,“基地”則更具有著象徵意義,想通過抓到本拉登來達到消滅“基地”恐怖行動的目的,顯然是不可能的。

    “此時,本拉登的是否存在對‘基地’組織已經不再重要,”斯潘塞女士説,“因為本拉登的精神作用已經深入人心。”事實上,布希先生對於恐怖組織出現的這種微妙變化也心知肚明。連續爆炸事件發生後,17日,布希拋出一句“‘基地’是想證明自己的存在”作為自己的評論。

    巴基斯坦一位長期研究極端宗教勢力的專家艾哈邁德拉希德17日指出:“‘基地’組織並沒有直接指揮在許多國家記憶體在的恐怖組織,但它卻在實際發揮著一種領導作用,因此,大可不必把摩洛哥爆炸事件的矛頭指向某一個組織,而應當把‘基地’作為恐怖主義的代名詞。”德國一家報紙17日則援引德國情報部門的內部消息説,“基地”組織已經更換了一批“新領導班子……其中許多人都是在‘911’事件後加盟‘基地’的,他們衝著飛機撞大廈的震撼力而來……”

    其實,這種現象曾經被美國《華爾街日報》稱做“‘基地’的意識形態化”,很多恐怖分子分散在世界各地,可能在一個陰暗的地下室就能策劃恐怖襲擊活動,不需要前往本拉登的恐怖訓練營,也不需要接受“基地”最嚴密的上層組織控制。 (編文/陳俊俠 金浙)

    北京青年報 2003年05月1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