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印度將寶押在軟體上

鄭理

    提起印度,人們總會聯想起唐僧到西天取經的佛祖聖地。如今,軟體業正在這個文明古國迅猛發展。現在,在全球軟體開發市場中,印度佔據了16.7%的份額;在資訊産業最為發達的美國,印度佔據其軟體銷售市場份額60%以上。難怪比爾蓋茨連連驚呼:未來的軟體超級大國不是美國,不是日本,也不是歐洲國家,而是印度。

    印度並不富裕,而且難題頗多,全國10億人有4億是文盲,城鄉差別很大,貧富差異懸殊……但問題的蹊蹺之處在於,這樣一個非經濟強國竟然能産生令世界稱奇的資訊産業。原因何在呢?

     古老文明與新潮軟體

    近些年,印度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經濟改革為龍頭,推動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其中以資訊産業的發展最為突出。用“新的經濟增長點”這句中國時下的流行語來形容資訊技術産業在印度經濟中的定位,再恰當不過了。

    印度資訊技術産業的興起其實才幾年工夫,但速度驚人,一躍成為世界上軟體業增長最快的國家,近幾年年均增長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世界軟體業年均增長率是20%。1999至2000年度,印度資訊産業的總産值達到59億美元。近10年來,印度軟體出口額增長了30多倍,預計1999至2000年度出口達39億美元,佔印度出口總額的8.6%。有統計説,從1996年至今,僅解決千年蟲問題,印度的IT業就有30多億美元的進賬。

    在開發和建立網際網路方面,印度企業家的熱情令人瞠目,確確實實表現出在發展新經濟方面印度不甘落後的雄心壯志。變革的跡象無所不在,標明網址的廣告牌如同雨後春筍般涌現。在1999年一年的時間裏,有將近500家與網際網路相關的新企業創辦起來。現在每天就有兩家以上的.COM公司産生。班加羅爾、海得拉巴、孟買和德里等城市可能處於網際網路大發展的核心,並且已經擴展到全國。儘管頻寬不夠,而且印度的網際網路用戶只有60萬,但風險資本家們勇往直前,打開錢包為.COM公司出資。一家軟體技術公司的創建人説,資金正在流向從前資本嚴重匱乏的小公司。

    印度人對資訊技術産業寄託著很高的期望,把它當作啟動印度經濟的一塊跳板。他們的期望沒有落空。這塊起跳板不僅彈起了印度的經濟,也讓世界注目。在南印度的海得拉巴市,有一座高新科技園一期工程的主樓。不要小看了這座佔地159公頃的現代化智慧大樓,它吸引了當今全球頂級資訊産業巨頭的目光。微軟在美國本土以外的第一個軟體開發中心就設在這裡,IBM、愛立信、摩托羅拉、通用電氣等大公司也都十分看好海得拉巴這座軟體王國,歐洲的巴安公司已經決定把全公司80%的全球研究工作轉移到海得拉巴來進行。現在,這座大樓裏集中了全世界40家IT公司,正在集中開發目前世界三大熱門軟體:網路通信、伺服器和加密軟體。

    印度軟體産業的魅力不僅僅體現在海得拉巴,班加羅爾更是一顆光芒耀眼的IT明星。這座從八十年代開始建設高科技的城市,現在經營高科技行業的企業有4500家,其中1000多家有外資參與經營。1998年外商投資總額高達11.4億美元,如今,班加羅爾被稱為全球第五大資訊科技中心,甚至被認為已經具備了向美國矽谷挑戰的實力。

    強大人才庫支撐

    當你雙腳真正踏在印度土地上的時候,會對印度那種明顯反差體會得更為直觀。無論是在塵土飛揚的新德里,還是在大廈林立的新興城市海得拉巴、印度“矽谷”班加羅爾,可能就在一群橫七豎八躺在馬路邊的流浪者的正上方,赫然懸挂著一幅巨大的某某.COM網路公司的廣告牌。這種不協調難免叫人疑竇叢生,古老的文明與新潮的軟體如何並存?一個連高速公路都沒有的國家如何建設“資訊高速公路”?

    印度資訊産業這一片蓬勃景象的背後是強大的科技人才庫的支撐,有10億人口的印度現在有合格的軟體人才25萬人,而且還有眾多的科技人才正源源不斷地從外國趕到印度。目前,印度已經建立了7個國家級、兩個邦級的軟體科技園區,有320萬專業人才服務於近千家公司。僅在海外工作的印度軟體工程師就有10多萬人。調查顯示,印度的軟體科技人才正以每年6萬人的速度急劇增長。

    斯坦福大學一位經濟學家稱,現在在矽谷的高科技公司工作的印度裔美國人多達30萬,去年他們的收入總計達600億美元。他説,這些印度人大多把賺來的錢用於投資印度,投資的速度為平均每人每年20萬美元,投資項目也多是高科技産業。

    大批的高科技人才出現得益於高等教育。印度的高等教育在發展中國家中非常突出。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在培養科技人才方面可謂是有識之士,他從五十年代起就按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樣子,在全國陸續建起了6個“印度理工學院”,今天,正是這些學院的畢業生支撐著資訊技術産業大廈。

    印度的電腦教育從小抓起。現在,印度全國2500多所中學開設了電腦課,400所大專院校開設了電腦及電腦軟體專業。據説,印度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多媒體教育設施,全國每年都有25萬人接受資訊技術培訓。一些專家認為,印度能夠在未來三五年內進入世界5大網路國家之列。

     政策起巨大推動作用

    探尋印度軟體産業迅速崛起的奧秘,會發現起著巨大推動作用的恰恰是高科技之外的“非技術因素”。

    幾乎任何産業的興衰都與政策的引導存在著某種必然聯繫。1984年,拉吉夫甘地執政伊始,印度政府就把電腦的開發當成了一件大事,他甚至因此而被人戲稱為“電腦總理”。拉奧總理執政後,政府又採取了許多新辦法支援發展資訊産業,特別是推出了許多優惠政策,比如免除進入高科技園區的公司進出口軟體的雙重賦稅,允許外商控股100%,免征全部産品用於出口的軟體商的所得稅等等。1998年印度政府還組建了“國家資訊技術特別工作組”,由國家總理任組長,制訂了“印度資訊技術行動計劃”。在稅收、貸款、投資等方面全方位採取措施,為資訊技術産業提供政策支援。

    由於這些優惠政策的刺激,吸引了全球著名的資訊業巨子紛紛在印度設廠開工。也就是説,印度的成功做法是首先在産業政策上下功夫,儘快拿出一套科學的産業政策來,扶持資訊産業,這些政策應當涵蓋稅收、資金、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智慧財産權的保護、軟體出口、軟體基地建設等各個方面,依託政策這塊基石,以軟體為核心的資訊産業才能真正在印度挺立起來。

    中國與印度,同樣歷史古老,同樣人口眾多,同樣勤勞智慧,同樣屬於發展中國家,然而世界上有一個連地鐵和高速公路都沒有的國家竟建起了發達的“資訊高速公路”。毫無疑問,印度軟體産業異軍突起的奧秘,為中國提供了一面鏡子。

    《人民日報 . 華南新聞》 (2000年08月14日第二版)

    

相關新聞

資訊革命在印度興起

印度大力培養資訊技術人才

印度新經濟産業迅速崛起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