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普京訪華重現“中俄蜜月”?

    7月17日至19日,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對中國為期2天、不足36個小時、幾乎是閃電式的訪問,無疑是世紀之交國際關係舞臺上引人注意的一幕。

    除了禮炮、紅地毯、儀仗隊和與中國領導人的禮節性會見,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江澤民與普京的兩個小時的正式會談和會談後簽署的《北京宣言》和《關於反導問題的聯合聲明》。在宣言和聲明中申明瞭雙方在雙邊及多邊國際事務中的共同利益、立場和觀點後,中俄兩國宣佈開始簽署《中俄睦鄰友好條約》的準備工作。對美國NMD、TMD的一致反對和更為緊密、針對性極強的政經合作,是這次中俄峰會給人們的突出印象。

    中國與俄羅斯是傳統地緣政治中心——歐亞大陸上的兩大鄰國。20世紀後半葉,兩國關係從合作到對抗、以至重歸於好,無不給國際政治格局的發展留下深深的烙印。進入90年代,中俄兩國從1992年的“睦鄰友好、互利合作關係”到1994年的“新的建設性夥伴關係”和1996年“面向21世紀的平等信任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經歷了幾乎是“三級跳”式的發展。此次《北京宣言》和《反導聲明》的簽署和《中俄睦鄰友好條約》的準備工作,無疑給雙方自1996年以來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在新世紀的長期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石。並在極大的程度上影響中美、俄美之間的關係。

    各國傳媒普遍對此給予高度關注。7月19日的英國《泰晤士報》在題為《普京和江澤民警告美國反導防禦系統會引發軍備競賽》的文章中説:中國和俄羅斯結成了旨在防止美國實施部署新導彈防禦系統計劃的聯盟。兩國説,該系統可能會引發新一輪軍備競賽。

    西班牙《世界報》在普京抵京的第二天發表《俄羅斯與中國結成反美戰略同盟》文章説:普京與江澤民簽署的《北京宣言》使世界上面積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結成戰略同盟。文件承諾兩國為結束美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統治地位而工作。這篇文章的作者還在這篇文章中使用了“北京—莫斯科軸心”這樣的辭藻。

    日本《朝日新聞》的記者在《北京宣言》發表的當天寫到,此次,兩國首腦比以往更加公開地顯示了牽制美國的姿態。中俄的共同立場是,批判美國在國際社會中影響不斷增強的狀況為“單極統治”,謀求實現“多極化”。

    相比上述西方國家傳媒,美國的反應更為強烈。美聯社7月18發出的一篇報道認為,中國和俄羅斯今天共同譴責它們所認為的美國謀求主宰全球秩序的企圖,並保證在對抗美國霸權方面站在一起。中俄簽署的五項文件中,有兩項“看來是針對美國的,特別是美國擬議中要建設的高科技國家導彈防禦系統”。“這等於是又倒退到冷戰初期的年代”。

    7月19日,在《北京宣言》和《反導聲明》發表的第二天,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證會上,美國陸軍軍事學院戰略問題研究所的斯蒂芬布蘭克評論,“這根本就是一種反美關係”。

    一家位於德克薩斯的斯特拉特福戰略分析公司則有些一廂情願地認為,在未來幾個月中,中國與俄羅斯似乎會彼此不和,美國將有利用此不和的機會。

    俄羅斯傳媒大多對普京訪華給予高度讚揚。俄政府機關報《俄羅斯報》7月19日在《從莫斯科到北京,穿越21世紀的東方大道》的通欄標題下發表編者按説,俄中《北京宣言》表明兩國決心簽署《俄中睦鄰友好互助條約》。這説明,在21世紀,兩國人民將“全面”近半個世紀前曾希望達到的最高水準的雙邊關係。

    《紅星報》在題為《俄中加強聯合戰略陣地》的文章提到,1996年宣佈建立的俄中平等信任、面向21世紀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來自學者的觀點則較為冷靜。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資深科研人員彼得羅夫斯基認為,中俄不會結成軍事政治同盟。因為在現今條件下,任何大國都有其國家利益,對將自己國家利益與別國的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作法都不感興趣,像中俄這樣的友好國家也是這樣。但中俄可以在現有的國際機構和制度的框架內,在保衛國際戰略平衡,保衛反導彈條約問題上聯合行動。

    俄羅斯《今日報》18日刊登中國問題專家巴扎諾夫的文章,強調“無論是中國還是俄羅斯都不願意結盟,因為不想損害與西方國家的關係”

    綜上所述,面對美國極其盟國在歐洲和太平洋西岸與冷戰後國際大趨勢不相符的政治和軍事壓力,中國與俄羅斯自1996年確立的“面向21世紀的平等信任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將更為緊密。對美國NMD和TMD的反對,使得雙方的這種關係具有某種程度的軍事色彩。但這種關係的發展應以不破壞中俄與國際社會現有的經濟、政治合作關係為前提。和平與發展畢竟是當今國際社會特別是中俄兩國發展的大趨勢。中國和俄羅斯不會重現20世紀50年代的“結盟蜜月”;不會以打斷經濟發展進程為代價重回“冷戰”對峙;不管美國有意還是無意,中俄兩國不會重蹈覆轍,背上與美國軍備競賽的包袱。但是,北約的東擴和美國在台灣海峽的動向將為新世紀的中俄關係帶來變數。但願經歷了浪費無數生命、財富的“血腥20世紀”之後,人類能有足夠的智慧,在世紀至交的十字路口,為自己的下一個百年選擇一條正確的坦途。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