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可持續發展呼喚實際行動  

    1992年,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聯合簽署了《裏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等重要文件,發達國家承諾將向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其國內生産總值的0.7%的官方發展援助。

    10年一瞬間,儘管人們已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但如今全球可持續發展狀況並不令人滿意。10年中,全球森林面積減少了2.2%;世界主要江河一半以上水流量大幅減少或被嚴重污染,全球40%的人口嚴重缺水;過度耕作使世界23%的耕地嚴重退化,土地荒漠化危及100多個國家10億人的生計;全球有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和12%的鳥類瀕臨滅絕。

    可持續發展仍面臨極大挑戰。聯合國預計,按照目前的趨勢,全球人口2025年將增加到80億,屆時,全世界將有近一半的人口面臨水危機。全球氣溫仍將升高,森林面積仍將減少。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指出,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可持續發展領域,“1992年地球首腦會議以來所取得的進步,比預期的遲緩;更重要的是,比需要的更慢。”

    10年過去了,全球可持續發展之路上的障礙日見明顯。正如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主席、南非總統姆貝基在會議開幕詞中所説,《21世紀議程》和其他相關國際協議落實情況並不好,這導致了南北差距進一步拉大,環境進一步惡化。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南北方國家在世界資源和財富分配上的不平衡,是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遲緩的根本原因。儘管世界經濟在10年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但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如今,全球有12億人口每天僅靠不到一美元度日,8億多人營養不良,24億人缺乏基本的衛生設施。

    而僅佔世界總人口五分之一的發達國家,其收入佔世界總收入的60%,個人消費佔85%,同時這些高收入人群還消費著世界58%的能源、45%的魚肉和84%的紙張。聯合國報告指出,人類目前對地球資源的掠奪性使用,已超出了地球承載能力的25%。如果世界上每個人都象高收入國家的人那樣消費,那麼還需2.6個地球才能滿足需求。

    發達國家享有權利和承擔責任的不平衡,阻礙了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作為最大的發達國家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美國一直不批准旨在減緩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發達國家在消費了最大多數的地球資源之後,卻沒有承擔起對全球環境的應負責任,甚至沒有兌現發展援助的承諾。發達國家的發展援助從1992年的690億美元減少到了2000年的530億美元,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卻銳增34%,達到2.5萬億美元之巨。

    儘管困難重重,但人們對這次首腦會議充滿了期望,所有代表團都表示希望大會成功。這次大會計劃通過《約翰內斯堡宣言》和《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執行計劃》等文件。但在這些文件的先期協商中,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個別發達國家和其他國家之間,已展開激烈的爭論,最終達成共識絕不會一帆風順。

    即使會議文件最後獲得通過,它們要落到實處,還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行動,還需要發達國家承擔更多的責任。“行動”成為這次首腦會議最響亮的口號,更説明瞭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所在。

    新華社 2002年8月2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