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法特艱難的抉擇  

    據媒體報道,阿拉法特日前分別作出了兩項重要的表態:

    本月21日,阿拉法特在西岸城市拉馬拉官邸接受以色列《國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決定“不加改變地”接受美國前總統克林頓2000年12月提出的中東和平方案,同時同意將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土地與以色列領土進行必要的交換。《國土報》認為這是巴勒斯坦迄今為止作出的最大讓步。

    對於美國現總統布希尚未公佈的中東和平新計劃,即先建立臨時的或稱過渡的巴勒斯坦國,最後目標是實現兩個和平共處的相鄰的巴勒斯坦國和以色列國的新計劃,儘管阿拉法特目前並不了解其細節,但他也表態並不反對,只是希望這個計劃公平合理就行。毫無疑問,阿拉法特這兩個表態未必會被所有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人認同,但卻體現出阿拉法特現在理智與現實了許多。如果我們看一下阿拉法特目前的處境就會理解他作如此表態的緣由。因為應該説他作出這樣的抉擇是很艱難的,或者可以説是既無奈又痛苦的。

    首先在國際上阿拉法特的處境遠不如先前:以色列總理沙龍堅持不與他進行和談,一直視他為“出局”之人;美國不斷給他施加壓力,硬要他盡一切努力制止國內的極端暴力行動。其次在阿拉伯世界內部,對於阿拉法特的現行政策一直有著不同的意見:既有明確支援的,也有公開反對的,還有事實上反對只是不公開的。第三,即便在巴勒斯坦國內,有部分民眾反對他也已不是什麼秘密;而極端組織更是完全不理會他要求停止一切襲擊以色列平民的禁令;國際輿論甚至指出,“哈馬斯”等極端組織事實上是別有用心地故意在給阿拉法特出難題、製造麻煩。在萬般無奈之下,阿拉法特已經不止一次地公開表示,在背後策劃指使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平民實施自殺性爆炸事件的,都有外國勢力為背景。他不願説出這些外國勢力的名字,但卻明確點出這些外國勢力提供錢財,利用“失去希望的巴勒斯坦年輕人”在以色列境內發動針對平民的自殺性爆炸事件。

    試想,連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長都表示無法全部阻止自殺性襲擊事件,阿拉法特即便擁有三頭六臂,他也絕無可能來制止此類行動的發生。也許正因為看穿了這一點,所以21日的以色列內閣會議上已作出決定,徵召預備隊參加,將視需要對西岸和加沙的巴控區實施長期佔領,直到巴勒斯坦人的自殺性暴力襲擊全部停止為止。於此同時還將驅趕放逐一些巴勒斯坦領導人。

    但是這麼做的結果可以想見:以色列既不可能完全防止此類襲擊行動,卻又使阿拉法特在阿拉伯和巴勒斯坦的處境更加艱難。

    因為以色列國防部長本埃利澤6月20日在監獄探訪兩名被捕的製造自殺性襲擊未遂的巴勒斯坦女青年時,已經體會到巴勒斯坦“肉彈”都是因為感到絕望才被人利用的。其中一名女青年的男朋友被以軍炸死後深感痛苦,因此在別人煽動下走上了自殺襲擊的絕路。雖然她們已經感到了後悔,並表示希望能獲釋和重新做人,但是本埃利澤卻不得不承認是以色列的軍事行動給巴勒斯坦青年帶來了壓力、困惑與絕望,使得他們很容易走上“肉彈之路”。

    此外,巴勒斯坦“哈馬斯”等極端組織有著自已的與阿拉法特並不完全一致的政治主張。一位“哈馬斯”高級官員不久前在黎巴嫩明確表示,只有以色列完全撤出被佔巴勒斯坦領土,自殺性襲擊才有可能終止。對於布希總統即將出臺的中東和平新計劃的作用他們也很懷疑,表示不要一個按照以色列願望而建立的國家,也不要一個臨時的巴勒斯坦國,他們需要一個主權完整、獨立的巴勒斯坦國,而且這個國家有權決定它是否願意同以色列共處、是否願意同以色列建立聯繫。

    哈馬斯等組織的政治要求與阿拉法特有明顯距離表明,阿拉法特在國內的威信與號召力已很有限。一直對阿拉法特充滿信心、認為他能控制國內局勢、並領導巴勒斯坦與以色列達成和平共處的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日前在接受比利時一家雜誌採訪時也已明確表示,阿拉法特現在已經失去了對巴勒斯坦極端組織的控制能力。約旦國王認為,如果美國不認真了解中東實情,進一步介入中東事務,將會給該地區帶來難以想像的後果。

    然而美國至今一碗水還端得不平。據稱布希的和平新計劃既要給以色列人民帶來安全,又要給巴勒斯坦人民以希望,但是其宣佈的時間仍未最後確定;而國會議員們對布希總統在暴力行動結束之前就宣佈答應成立一個臨時的或者永久的巴勒斯坦國更是持反對態度。

    目前的阿拉法特確實處境艱難,又很無奈。他表態接受克林頓的中東和平方案和布希的中東和平新計劃,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他這麼做了,也許巴勒斯坦不太久就會現實地獲得自己的國家,他本人的政治生命也許還有繼續下去的可能。但是他能如願嗎?別人會讓他如願嗎?

    人民網 2002年6月24日


哈馬斯精神領袖被軟禁
以色列內閣正式批准建立安全隔離墻計劃
近千巴勒斯坦人反對自殺爆炸
阿拉法特表示可以考慮建立臨時巴勒斯坦國的建議
揚湯豈能止沸?
耶城再爆炸 布希推遲中東問題講話
耶路撒冷再發自殺性爆炸 至少6名以平民喪生
中東和平
巴以衝突專家評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