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濟動態
財經資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蘇美和俄美關係百年風雲

    在20世紀紛繁複雜的國際關係中,蘇聯及其繼承國俄羅斯同美國的關係佔據著最為重要的地位。雙方關係的演變對國際政治和世界格局的發展和變化産生著重大影響。縱觀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歷史,先是蘇美從二戰的盟友演變為冷戰時期的對手,後是俄美從冷戰結束初期的“蜜月” 之旅到目前既對抗又合作的關係,每一次變化無不轟轟烈烈,震撼世界。

    20世紀初葉,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新生的蘇聯遭到了西方世界的仇視和抵制。美國對蘇聯採取了戒備政策,頑固地奉行“不承認主義”。但是,二戰爆發後,為了戰勝共同的敵人法西斯,蘇美英3國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鴻溝,結成反法西斯同盟,共同贏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二戰的勝利結束了近代歐洲列強主宰世界的歷史,形成了以蘇美兩國為主導重新安排國際格局的態勢。1945年2月,蘇美英3國首腦在克裏米亞半島的雅爾塔舉行會晤,就結束戰爭和戰後全球安排達成一系列協議和諒解,構成了戰後蘇美兩極世界格局的雛形。

    隨著二戰結束和共同敵人的消失,蘇美合作的基礎不復存在,社會制度的對立重新開始在蘇美關係中起主導作用。美國開始把蘇聯視為頭號對手。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向國會兩院聯席會議宣讀咨文時把世界分為 “自由制度”和“極權制度”兩種類型,並認為兩種制度之間的鬥爭是你死我活的。杜魯門提出了遏制蘇聯的政策,聲稱不遏制蘇聯,美國在二戰中取得的成果將喪失殆盡。這就是著名的“杜魯門主義”。蘇聯批駁了“杜魯門主義” 。史達林指出:“不應醉心於批評彼此的制度。每一國的人民都維持著它所願意維持和可能維持的制度。應該尊重人民所選擇和贊同的制度。美國的制度究竟是好是壞,這是美國人民的事。合作並不需要各國具有同樣的制度。” 但美國堅持奉行對蘇遏制政策。

    不久,美國策劃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蘇聯也組建了華沙條約組織(華約),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進入全面對峙時期,在雅爾塔體制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以蘇美為核心的世界兩極對立格局。1960年5月1日,蘇聯擊落了一架侵入其領空的美國U-2型高空偵察機。這就是著名的“U-2事件”。這一事件使蘇美關係降至戰後的第一個冰點。1962年,蘇美間又發生了古巴導彈危機,這是蘇美雙方最激烈的一次較量,幾乎把世界推向核戰爭的邊緣。

    隨後的30多年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展開耗資巨大的軍備競賽時期,雙方研製了足以毀滅整個地球無數次的核武器,對世界和人類構成極大威脅,同時也對各自的經濟産生了重大的不利影響,尤其是蘇聯,它的經濟實力被美國遠遠拋在後面。20世紀80年代,美國總統裏根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也使美國經濟陷入困境,國內批評聲不斷。

    與此同時,國際關係中出現了一些歷史性的變化。首先是經濟因素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日益上升,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國際政治中的緩和因素增加,意識形態因素趨於淡化;其次,隨著各國競相發展綜合國力,日本、西歐以及中國等在國際舞臺上地位上升,多極趨勢開始顯現;第三,世界人民的裁軍呼聲日益高漲。所有這些均對蘇美關係和兩極體制産生了重大影響。進入80年代中期,隨著蘇聯最高領導人戈巴契夫“外交新思維”的出臺,冷戰的堅冰開始消融。蘇美首先在軍備控制問題上實現突破,兩國關係隨之進入既對抗又對話的新時期。80年代末,東歐發生劇變。90年代初,蘇聯解體,由蘇美兩國主導的世界兩極格局也宣告徹底瓦解。

    在蘇聯解體後的最初幾年,蘇聯的主要繼承國俄羅斯同美國之間出現了一段火熱的“蜜月期”。俄羅斯推行“ 一邊倒”的親西方政策,幻想成為美國的平等夥伴。但是,美國卻以“冷戰勝利者”自居,在處理涉及俄利益的重大國際問題上輕視或無視俄的利益,將俄置於“小夥伴”的地位。殘酷的現實使俄羅斯不得不重新審視與美國的關係,對自己的對外戰略進行重新定位。從1994年開始,俄對其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把維護俄國家利益、重振大國地位作為俄外交戰略的基石。而美國則利用俄經濟嚴重衰退、急需經援的弱點,繼續遏制俄羅斯。俄美之間於是形成了既合作又鬥爭的局面。俄美關係在反覆的摩擦和鬥爭中降溫,又在對話和妥協中避免破裂。

    俄美之間之所以爭執不斷,其根本原因是兩國在一些戰略問題上存在原則分歧。美國要繼續充當“世界領袖”,俄羅斯要重振大國地位,兩國的對外戰略本身就形成了一對矛盾。在地緣政治上,儘管華約已經解體,冷戰已經結束,但美國仍然把俄視作最大的潛在威脅,堅持實施北約東擴計劃,大力向俄的“後院”——其他獨聯體國家滲透,千方百計地擠壓俄的戰略生存空間,遏制俄東山再起。1999年北約正式吸納波、捷、匈入盟,完成了冷戰後的第一輪東擴。同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俄的傳統盟友南斯拉伕進行了野蠻轟炸,使俄美關係一度降到冷戰後的最低點。北約還準備進行第二輪、第三輪東擴,對象包括與俄唇齒相依的波羅的海三國,甚至一些獨聯體國家。在軍控問題上,俄美矛盾也十分尖銳。美國決定建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和“戰區導彈防禦系統”,要求修改蘇美兩國1972年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俄羅斯認為,修改這一條約將動搖國際戰略穩定的基礎,引起新一輪軍備競賽。在雙邊經濟關係上,美國至今拒不承認俄是市場經濟國家,並繼續對俄實行歧視性貿易政策。在未來世界格局問題上,美國繼續追求“世界惟一超級大國地位”,俄羅斯則主張建立多極世界。

    俄美矛盾雖然帶有“不可調和”的性質,但雙方都竭力避免矛盾激化,防止發生新的對抗。對美國來説,俄羅斯雖然無法與當年的蘇聯同日而語,但仍然是核大國和軍事大國,忽視和激怒俄羅斯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要實現其全球戰略目標,還需要俄羅斯的合作。對俄羅斯而言,美國仍然是俄對外政策的重點,俄在經濟上有求於美國。從長遠看,俄恢復和發展經濟所需要的資金和技術也主要來自西方。俄美之間雖然分歧嚴重,但又互有需求。

    在當今國際局勢總體趨於緩和,多極化趨勢不斷發展,特別是經濟因素日益成為國際關係的重要因素的大背景下,俄美矛盾已完全有別於冷戰時期的蘇美對抗。俄羅斯新一代領導人普京上臺後,把捍衛俄羅斯的國家利益,尤其是經濟利益置於首位,使俄羅斯的外交更加靈活和務實。這預示著,在進入新的世紀後,俄美兩國將在矛盾和鬥爭中尋求妥協與合作。

    新華社2001年1月8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