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不買布希的賬  

    美國總統布希日前結束了為期6天的歐洲之旅。儘管美國媒體大都對此次訪問讚賞有加,但歐洲輿論卻對布希此行的評價相當有限。而且,訪問期間從歐洲傳來的抗議之聲,也讓人們對美歐關係的發展前景産生了質疑。

    布希訪歐 小有收穫

    從5月22日開始,布希先後訪問了德國、俄羅斯、法國,並出席了在義大利首都羅馬召開的北約-俄羅斯首腦會議。在這幾個國家中,德國和法國都是布希第一次以總統身份踏足。   布希上臺以來遇到的最大一件事就是“反恐”,他此次歐洲之行的主要目的,就是推銷美國的反恐理念。在目前的形勢下,布希同歐洲討論的首要話題便是“如何解決伊拉克問題”。在同德法領導人會晤時,布希表示,“我的辦公桌上沒有任何攻打伊拉克的計劃”,但是,由於薩達姆領導的伊拉克對世界和平構成了巨大威脅,“美國將不排除採取必要行動的可能”。由於德國被認為是“911事件”的“策源地”,布希還專門提醒德國,防止伊拉克同蓋達組織以及其他國際恐怖勢力聯合。在法國諾曼底紀念在二戰中陣亡的美軍士兵時,布希也不失時機地發誓稱,他這一代美國人將不惜做出同樣的犧牲,投入當今的反恐戰爭中。他尤其強調“同歐洲盟友緊密合作”的必要性,指出“大西洋兩岸應該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國際恐怖勢力的進攻。”

    在為期6天的訪問中,布希有4天都待在俄羅斯,足見俄是他此次訪問的重頭戲。令他沒有失望的是,當地時間24日,兩國簽署了俄美關於削減進攻性戰略力量條約和俄美關於新型戰略關係的聯合宣言等文件,為俄美關係的發展樹立了新的里程碑。該條約規定,在2012年12月31日前,俄美任何一方的戰略核彈頭總數不得超過1700枚至2200枚,每一方在規定的數量內自行決定本國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構成。

    此外,布希還就美歐貿易糾紛等問題同歐洲領導人進行了討論,還于28日與其他北約成員國和俄羅斯在北約—俄羅斯峰會上共同簽署了《羅馬宣言》,標誌著冷戰時期的兩大陣營,已建立了新的安全合作關係。

    表面和氣 難掩分歧

    儘管布希的遊説活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正如法國媒體所説的那樣,美歐領導“表面上的和氣並不能掩蓋相互之間的分歧”。

    布希此行最大的收穫是同普京簽署了歷史性的《俄美關於削減進攻性戰略力量條約》,為美俄之間長期以來的戰略武器之爭找到了一個突破口。不少媒體也稱,此舉“徹底埋葬了冷戰遺物”。但很多冷靜的觀察家卻認為,俄美從“對手轉變為夥伴”的進程才剛剛起步。

    由於前一陣在卡拉奇發生了針對法國援外人員的爆炸事件,法國總統希拉克在同布希會晤時的態度産生了微妙的變化。法國《電報》稱,“雙方似乎在反恐鬥爭中又找到了新的共同點”。不過,法國經常在國際事務中同美國唱反調,這點細微的變化並不能説明,法國已降低了反對美國的調門。

    德國總理施羅德和外長費舍爾則指出,美國政府對本國鋼鐵和農産品實行的出口補貼政策,讓歐洲人感到,在貿易領域,美國也同其在外交領域一樣,奉行著“單邊主義”思想。

    歐洲民眾 給以顏色

    與歐洲政界對布希接待的不夠熱烈相對應,歐洲民間對他的反映則異常強烈。不過,那是一片強烈反對的聲浪。

    在布希到達第一站柏林的當天晚上,兩萬多名德國抗議者走上街頭,高喊“反對向伊拉克開戰”的口號,並向布希的車隊示威。為了保障布希的安全,德政府在格蘭登堡門附近安排了1000名治安警察,這是自二戰結束以來,德國為保護一位外國領導人而採取的最大規模的安全部署。在俄羅斯聖彼得堡,美國總統也遭到許多人的抗議,俄警方為此逮捕了50多名示威者。在法國,大約5000名示威者在巴黎市中心抗議布希的來訪,有人在標語牌上寫到“布希、布萊爾、沙龍:邪惡軸心”,還有人將布希看作是世界上最大的“惡霸和戰爭販子”。

    法國有輿論稱,歐洲民眾對布希總統的“禮遇”是早已預見的。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在國際事務中一味奉行“單邊主義”思想,全然不將歐洲“小夥伴”放在眼裏。如果布希這次真是為攻打伊拉克來尋求歐洲的支援,那麼歐洲人給他點“顏色”也是對美國霸權思想的一種回敬。

     《中國青年報》 2002年5月30日


布希訪歐攪動美歐俄三角關係
布希歐洲之行 有合作也有分歧
布希訪法與希拉克舉行會談
從布希訪歐看當前歐美關係 
布希訪歐在即 歐美分歧難消
布希歐洲之行困難重重 布萊爾為其造勢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