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中日交流的新渠道
——趙啟正在中日媒體研討會主旨報告
 

    尊敬的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在1260多年前,中國唐朝的僧人鑒真經歷了5次失敗後,用了數月時間才踏上日本這個美麗的島國。而現在,從北京到東京乘飛機只需2個半小時,這就是現代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便捷。到了21世紀的今天,人們談論更多的是資訊化、數字化、地球村等新詞彙,而這正是網際網路技術所帶來的變化。網際網路之所以如此迅速地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在於它對人類的意義遠遠超出了技術和經濟本身,它為我們帶來了廣泛的新的機遇和挑戰。雖然人們仍難充分想像這種機遇和挑戰最終有多大,但目前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網際網路打破了地域和時間障礙,把我們每個人聯繫得更加緊密,使得國際交流更加方便和有效,人類的生活也因此更加豐富多彩。

    今天在中國,人們不再爭論網際網路到底有多少泡沫,而是踏踏實實地建設它、學習它、使用它。中國人從1987年開始利用網際網路收發電子郵件,1990年委託德國的一所大學運營中國的域名伺服器。1992年在日本神戶的國際網際網路年會上,中國正式提出要求連入國際網際網路,但到1994年才得以實現。中國一連入國際網際網路就開始了面向全社會的商業化服務,中國新聞媒體也從1995年就進入網際網路,與國外媒體幾乎同時起步,從此新聞媒體的網路化熱潮逐步升溫。特別是近兩年,一批新聞媒體建設的網站快速發展,例如,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中國日報網、國際線上、央視國際網等等,它們依靠傳統媒體的支援,已逐步成為廣大中國網民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渠道,同時也成為眾多其他網站的新聞來源。這些網站還可以提供多種語言的權威資訊,有的網站還在日本、美國等建立了鏡像站。到目前為止,在全國2000多家報紙、8000多家期刊、290多家廣播電臺和420多家電視台中,已建立了3000多個網站或網頁,網際網路傳播新聞的作用與影響與日俱增。

    在中國新聞媒體網路化的過程中,也曾有人擔心,電視的收視率是否會降低,報紙的發行量是否會下滑,廣播聽眾是否會減少。事實證明,人們的擔心是多餘的。新媒體不僅沒有完全替代傳統媒體,而且形成了相互補充和促進的形勢。超出人們預料的是,傳統媒體進入網際網路之後,反而使其知名度大大提高,有的傳統媒體還因此改善了經營狀況。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傳統媒體利用網際網路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從業人員還不能改變傳統媒體的習慣,不擅于在網際網路的螢幕上充分展現新聞資訊,以更好地適應網民的需求。這説明,我們還需要培養更多的新型專業人才。

    中國新聞媒體的網路化進程與中國網際網路産業的發展是緊密聯繫的。中國政府認為,以網際網路發展為主要標誌的全球資訊化趨勢,對中國來講是寶貴的發展機遇。中國政府和人民一直在積極探索如何利用網際網路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的資訊化,其中一項明確的重點就是支援新聞媒體的網站建設。中國已為網際網路基礎設施投入了鉅額資金,全國各城市之間都鋪設了光纜,總長度達到179萬公里,今年頭三個月就增長了33萬公里。在今天的中國,可以説,哪有電話線,哪就可以通過當地電話公司接入網際網路。據中國網際網路資訊中心(CNNIC)的統計表明,到今年初,中國的上網用戶已達3370萬,WWW站點數量超過了28萬個,國際出入口頻寬7.6G。而另據美國著名的尼爾森一聯網(Nielsen/NetRatings)的最新調查説,中國在家上網人數已高達5660萬,居世界第二位。看來對於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形勢,美國人比我們有更樂觀的估計。

    但中國的網際網路發展也存在著地區不平衡問題,或者説存在“數字鴻溝”。中國的網際網路用戶多數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幾個大城市,上述三個城市的用戶都超過了當地人口的四分之一。我對消除中國的“數字鴻溝”充滿信心。理由是:中國政府和人民有強烈的資訊化意識,中國網際網路用戶每月增長率為5%——6%,中國已有較完備的電信基礎設施,中國的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用戶已分別達1.85億和1.55億,都是潛在的網際網路用戶。預計,到2005年,中國的網際網路用戶將達到2億以上。

    網際網路發展的不平衡是世界現象,“數字鴻溝”的存在也是世界性的難題。根據美國IDC公佈的研究報告,到去年底,全球網際網路用戶已達4.977億,其中美國佔了29.2%,西歐佔29.8%,亞太地區(包括日本)佔22.5%,世界其他地區只佔12.5%。目前,亞洲國家之間的網際網路發展也不平衡,網際網路較普及的國家有日本、南韓、新加坡,中國目前上網人數僅佔全國人口的2.6%。

    網際網路普及程度的差距似乎不太可怕,因為網際網路用戶一定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增長。讓人感到擔憂的是,網上資訊內容的增長還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據一些研究報告顯示,在全球網頁總數中,英文佔68.4%,日文佔5.9%,中文佔3.9%,朝語佔1.3%。這些數字説明,我們非英語亞洲國家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在上個月的博鰲亞洲論壇上,我曾提出:進入資訊化時代,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亞洲國家如何才能不會像在過去的蒸氣機、電力、無線電、原子能和航空時代那樣,落後西方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我認為,亞洲國家要加強合作,要努力掌握資訊産品的核心技術,並要大力發展本國文字的資訊內容,從而在網際網路的發展過程中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

    在網際網路領域,中日合作十分重要,而且有了一個很好的前提,那就是中日兩國人民和新聞界都已經認識到網際網路在中日交流與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中日兩國民眾,尤其是經濟界和新聞界都很關心對方的國情和發展,也關注著中日關係在網際網路上的動態。兩國民眾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有利用網際網路積極交流的機會。

    中國新聞界十分重視利用網際網路向日本民眾提供資訊服務,已經有新華網(www.xinhuanet.com)、人民網(www.People.com.cn)、中國網(www.china.org..cn)和國際線上(www.cri.com.cn)等四家全國性新聞媒體辦的網站開設了日文頻道,內容涉及中國國情、中日關係報道、地方的新聞媒體網站如四川新聞網(www.newssc.net)等也開設了日文頻道,內容涉及中國國情、中日關係報道、經濟合作資訊、旅遊、留學和股市資訊等。我相信,隨著學中文的日本人和學日文的中國人越來越多,網際網路在增進中日人民之間的交流和友誼方面障礙會越來越少,發揮的作用會越來越大。我們相信,網際網路對增進中日兩國人民的互相了解是大為有益的。

    我還要高興地告訴大家,在中國的高等院校中,越來越多的學生把日語作為主修課程或第二外語。據了解,學習中文的日本學生也越來越多。這些都是好現象。我們還有一個很優越的條件,到去年底,兩國間的網路已有473M的光纜直接相聯,在日本和在中國瀏覽對方的網站都十分快捷。

    神奇的網際網路把我們的距離拉近了,我們沒有理由懷疑共同面對的機遇,想到鑒真和尚和阿倍仲麻呂,就更沒有理由不加強交流與合作。我提議,我們兩國的網站,可以互派人員到對方網站去工作和培訓,可以經常就共同關心的議題進行研討。

    讓我們共同努力,使網際網路為促進中日兩國和人民的友誼發揮更大作用。

    謝謝大家。

    中國網 2002年5月18日


何加正:打造中日民間交流新渠道
中日媒體研討會在東京舉行
趙啟正:媒體要發揮穩壓器作用
趙啟正:亞洲國家應建立自己強大的新聞媒體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