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怎麼看中日感情  
〔日本〕挂川惠美子

    ●中日最近幾年來的摩擦以及日本與中國國民的感情變化,有著多年的積澱。問題的根本在於日本人對二次大戰認識模糊

    ●雖然日本右派的政治觀點並非主流,但他們的觀點特異,常常會引起各種媒體的注意。正如經濟學中“劣幣驅逐良幣”一樣,這樣的報道多了,會令中國人覺得日本似乎有很多人支援右派的觀點,使得中國人懷疑日本政府的真正態度

    ●把自己國家的歷史和世界歷史割裂,單獨編寫自己的歷史書是危險的,因為那樣的歷史脫離真實情況。用世界歷史過濾日本歷史,這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和中國是東亞地區最重要的兩個大國,兩國的關係如何將直接影響到亞洲和世界的穩定。但是最近十幾年,兩國關係常常因為歷史問題而受到嚴重影響。比如教科書和參拜靖國神社問題。2001年10月8日,小泉首相訪問了盧溝橋,參觀了抗日戰爭紀念館,在中國媒體面前表達了對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歉意。但是這次訪問是否實現了首相所説的“消除中日之間的芥蒂”?中日兩國從此能夠建立真正的友好關係嗎?我認為只靠參觀一次抗戰紀念館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中日最近幾年來的摩擦以及日本與中國國民的感情變化,有著多年的積澱。問題的根本在於日本人對二次大戰認識模糊。

    日本國民態度的變化

    1972年日中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到現在已經整整30年。30年來,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都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在發表“中日共同聲明”以後的大約10年間,中日雙方沒有把歷史認識問題作為特別重要的議題。在那些歲月中,中日兩國總的來説保持了友好的氣氛。日本出現過“中國熱”,日本國民對中國的感情也很友好。根據日本總理府每年進行的民意調查,在1989年以前,像“對中國是否還有親近感”、“中日兩國是否友好”之類的詢問,持肯定回答的人佔半數以上。但是到1997年和1998年,調查中持否定回答的人佔半數。2000年日本TBS電臺進行的有關與中國關係的民意調查認為:“日本人對中國抱有好感”的佔34%,而認為“中國人對日本抱有好感”的僅佔20%。

    據一份1996年在中國人中進行的調查,對“提到日本,想到什麼”的詢問,回答“南京大屠殺”的佔了84%,回答“日本侵略中國”的佔了81%,93.3%的中國人認為“日本對過去侵略的態度”是對中日關係的發展最大的障礙。

    由此可見,中國人民非常注意日本對過去侵略戰爭的態度,在中國人心目中,歷史問題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這就是造成中國人不信任日本的主要原因。

    日本國民對華感情變化的原因

    日本國民對中國感情發生的變化受到了多方面的影響,限于篇幅,不可能作詳盡的分析,本人從日本國民目前普遍存在的心態入手,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日本人一般都同意中日戰爭是侵略戰爭,但是對戰敗後,遠東軍事法庭對日本的處理方法感到不滿。在遠東軍事法庭的審判中,對日本的審判不只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直接戰爭行為,而上溯到中日甲午戰爭。對此,日本國內認為不公平。

    第二,日本人認為已經多次向中國道歉,所以不少日本人對中國仍然不斷提出“日本進行反省、謝罪”的要求感到厭煩,感情上有抵觸情緒,有人甚至提出疑問:“到底要到什麼程度才能使中國滿意呢?”2000年3月20日日本朝日電視臺的節目中,主持人跟中國駐日大使講“日本人對華感情惡化的主要原因是中方不斷提出的謝罪要求”,雖然中方不能同意,但這就是日本國民的主流看法。

    第三,由於在戰爭中,日本人民也受到很大的傷害,很多人戰死,廣島和長崎也受到原子彈的襲擊。因此,雖然日本自己是“加害者”,但是很多日本人感到自己也是“受害者”。在日本説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更多人會想到和美國的戰爭,這是因為日本國內的戰爭痕跡大多是美國留下的。由於中日戰爭的戰場主要在中國,因此日本的“加害者”意識不如“受害者”意識那麼強烈。

    上述的觀點粗聽之下似乎有道理,但這正是問題的癥結所在。我以為這和媒體輿論有關係。以“道歉問題”為例,日本人總覺得已經多次向中國道歉了,但是由於在日本還有一部分右派,政治觀點十分保守,他們總是從狹隘的民族主義立場出發,發表拒絕認錯的觀點,並常常發表一些挑釁性言行。雖然這些人並非主流,但他們的觀點特異,常常會引起各種媒體的注意。正如經濟學中“劣幣驅逐良幣”一樣,這樣的報道多了,會令中國人覺得日本似乎有很多人支援右派的觀點,使得中國人懷疑日本政府的真正態度。加上最近幾年日本首相常常更替,很容易出現前後態度不一的情況。因此中國多次希望日本政府表明謝罪的立場,這就使日本國內産生厭煩的感覺。

    模糊認識是導致感情變化的根源

    仔細想想,日本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是否有問題。比如“受害者意識”。二戰中,日本人民確實是受害者,中國領導人也表示了“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的看法。但是,有些日本人好像要利用這樣的看法逃避自己的責任。這種想法回避了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到底是誰發動了戰爭?到底是誰給亞洲各國帶來災難?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不僅僅給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亞洲各國人民帶來巨大傷害,也給日本人民帶來苦難。但是,日本人民受到的苦難與被日本侵略的亞洲各國人民受到的苦難有本質上的不同。日本人民的損害,主要表現在幾百萬日本人被迫使去戰場,成為軍國主義推行侵略戰爭時的犧牲品,犯了不可寬恕的罪行。雖然他們的罪行沒有被受害國家以及人民直接追究,可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些罪行沒有發生。他們心理的負擔永遠不會消除。另一方面,在戰爭中失去親人的家庭也會感到十分悲痛。但是,發動侵略戰爭的是日本,最大的受害者是中國人民,認不清這一事實,就不可能消除中日之間在歷史認識問題上的差異。

    我認為從戰敗後到現在,日本人一直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對歷史問題認識模糊,對天皇發動戰爭的責任、戰爭性質的問題認識模糊。所以,每次出現參拜靖國神社問題、教科書問題,亞洲各國的反應強烈,很多日本人都還不清楚為什麼。去年4月小泉當上首相以後多次傳達8月15日要參拜靖國神社的意思。臨近那一天,媒體開始大量介紹外國的批評及主張參拜者的意見,不少日本國民這時才知道或才重新認識到甲級戰犯的牌位在靖國神社。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作為日本首相戰後首次正式參拜了靖國神社,當時中國新華社發表《侵略戰爭的性質不容模糊》的評論,警告日本政府閣僚參拜靖國神社有美化侵略戰爭之意。1999年6月7日在《每日新聞》上登出的採訪報道《怎麼看靖國問題》裏,中曾根前首相回顧1985年的參拜時説,“當時我們不知道甲級戰犯牌位供奉在靖國神社”。甲級戰犯是1978年10月合祀在靖國神社的,1979年4月各報紙都廣泛地報道了,所謂“不知道”的話顯然是狡辯。

    涉及到日本國民的模糊認識時,不能不提到近代天皇制,不少日本國民對近代天皇具有異常的敬畏心理。從明治時代創立近代天皇制,一直到昭和初期,日本國民都不敢對“天皇現人神論”進行批判,所以對天皇自己統帥的陸海軍也就不可能徹底進行批判。這樣,我們只能停止思考,或者只能以一種瘋狂的狀態投入戰爭。戰敗半個世紀之後的現在,日本人也沒有對此深入思考。可以説,“合理的精神“在日本國民中間尚未真正樹立。

    只有讓日本人真正了解歷史才能消除隔閡

    日本人對戰爭的模糊認識與戰後的教育不無關係。在一般的日本中學,歷史課主要是講解古代史,而講到現代史,特別是日本在二戰中行為的少之又少,這類課程還常常因為不考試而被老師省略。現代日本人其實並不太了解日本在二戰中的所作所為,對別國在二戰中受到的痛苦也不太了解,當然對別國作出的強烈反應會感到困惑,甚至有厭煩情緒。要想保持中日友好,恢復中日人民之間的友好感情,讓日本人充分了解歷史是十分必要的。日本的政治家要想保持中日友好,與其把力氣花在搞外交上,不如努力在國內創造一種正視歷史的氣氛。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借鑒德國的經驗。

    每個民族的歷史都常常與其他民族,國民以及世界所有人的歷史相關。對自己的國家和文化具備自尊心是重要的,可是更要緊的是尊重別國人民對其國家和文化的自尊。如果承認自己的積極民族主義的價值,那也一定要承認別國的積極民族主義的價值。把自己國家的歷史和世界歷史割裂,單獨編寫自己的歷史書是危險的,因為那樣的歷史脫離真實情況。為了接近真實,把他者的觀點採納在自己歷史的記述中,不斷認識“對方”的故事以及“大家”的故事,用世界歷史過濾日本歷史,這是非常重要的。曾經成為焦點的《新歷史教科書》的緒論寫道:“歷史因民族而各異是當然的。國家有多少,歷史就有多少,這不足為奇。”他們否定了歷史本身是客觀的,他們想灌輸完全從日本人角度來看的歷史觀,而不管它是否符合真實。他們認為不如此就不能讓國民樹立信心。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我認為現在日本民眾能夠做的,是正視自己的歷史,與其他民族建立堅強而理性的關係,為實現彼此間的和平共存而共同努力。清算過去錯誤的最有效辦法是表達自己的真誠反思。寬恕的感情只能來自於徹底的反省。(〔日本〕挂川惠美子)

    《環球時報》 (2002年04月11日第四版)


小泉:中國經濟發展不會威脅日本
日本再次通過歪曲事實的歷史教科書
政客頻頻操核棒 日本離核武器僅一夜之遙嗎?
章啟月:日本自由黨黨首小澤一郎的言論純屬挑釁
中日關係轉暖趨勢中的隱憂
日一政要稱日可輕易製造大量核武器遏制中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