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烏克蘭議會選舉看俄美對烏克蘭的激烈爭奪   
丁曉星

    3月31日,烏克蘭選舉了新一屆議會選舉,這是烏克蘭獨立後的第三次議會選舉。烏克蘭議會由450名議員組成,根據烏選舉法規定,其中225個議席將從得票率達到或超過4%的黨派中按得票比例産生,另外225個議席則從全國225個選區中各選1人産生。據烏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的資料顯示,這次議會選舉共有33個政黨和競選聯盟參加角逐,登記候選人總人數為6993 人。共有2600多萬選民參加了投票,投票率為69%。

    一、選舉結果。

    4月3日,根據烏選舉委員會在統計完所有選票後公佈的結果顯示,共有六個黨派得票率超過4%,進入議會。它們是:“我們的烏克蘭”競選聯盟(得票率為23.53%)、烏克蘭共産黨(20.04%)、“為了統一的烏克蘭”競選聯盟(11.98%)、季莫申科聯盟(7.20%)、聯合社會民主黨(6.94%)和烏克蘭社會黨(6.24%)。加上各黨派在選區推出的候選人,新一屆烏克蘭議會議席分配情況是:“為了統一的烏克蘭”競選聯盟119席,“我們的烏克蘭”競選聯盟113席,烏克蘭共産黨66席,聯合社會民主黨27席,烏克蘭社會黨24席,季莫申科聯盟22席。另外79席由其他小黨派和獨立參選人佔據。

    二、選舉特點:

    (1)競選爭奪激烈。由於2004年烏克蘭將舉行總統大選,所以此次議會選舉被視為是總統大選的演習,選舉結果在某種程度上將影響總統大選。政權黨“為了統一的烏克蘭”利用執政優勢,運用了廣播、電視、報紙等各種新聞媒體加強宣傳。而呼聲頗高的“我們的烏克蘭”運動則警告政府不得在選舉中舞弊,否則將不承認選舉合法。因此約有90萬名正式觀察員對選舉過程進行監督,國際社會也向烏派了近千名觀察員監督選舉的合法性。令人震驚的是,在選舉前夕,伊萬弗蘭科夫州副州長、聯合社會民主黨候選人什克列布延科被槍殺,一些政界人士懷疑這是一起“慘無人道的政治陰謀”。

    (2)美俄在背後較量。在此次烏克蘭議會選舉的背後,美俄也在暗中爭奪,力圖使親己力量獲勝。美國支援烏前總理尤先科領導的“我們的烏克蘭”運動,向其提供大量的經濟援助,希望他能在議會選舉、甚至將來的總統大選中獲勝。這樣,美不僅可將烏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甚至可在未來將其吸收入為北約成員國。今年2月中旬,美再次提出去年曾使烏總統庫奇馬陷入政治危機的“錄音帶事件”,美稱這盤錄音帶並非偽造,無疑是對支援庫奇馬總統的政權黨有力一擊,對尤先科領導人中右翼競選聯盟則十分有利。美國眾議院3月20日還通過一項決議,呼籲烏保證舉行透明、自由和公正的選舉。這一舉動引起烏國內強烈不滿,總統庫奇馬表示,“烏克蘭民族不是一個任人隨意擺弄的足球,烏克蘭人應有自己的尊嚴”。親俄的烏共領導人西蒙年科也表示,美國的行為是對烏內政的粗暴干涉。俄總統普京則大力支援烏總統,去年多次與庫奇馬會晤,在烏議會競選前夕,又與其在烏克蘭的敖德薩舉行了會談,表面上會談的主要內容是經濟議題,實則是對烏總統及政權黨表示支援。

    三、選舉影響。

    (1)烏政局將繼續不穩。此次選舉未能使烏議會形成多數黨,從各黨派的得票情況看,得票最多的政權黨“為了統一的烏克蘭”也只有119席,“我們的烏克蘭”雖然獲得近23%的選票,但也只有113個席位,離半數席相距甚遠。中、左、右三派勢力相差無幾,形成三足鼎立局面;議會內部鬥爭將更趨激烈,政府與議會之間的鬥爭也不會停止,議會不會支援現政府的改革計劃。而且,烏共和季莫申科聯盟還將繼續推動彈劾總統庫奇馬的進程,烏國內政局不確定因素增多。

    (2)烏國內隱含分裂威脅。此次烏議會大選的一大特徵是東西部分歧突出,講俄語的東部是烏克蘭工業基地,它支援共産黨和政權黨。講烏克蘭語的西部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它支援主張改革與發展西方關係的前總理尤先科。俄羅斯與德國媒體認為這種情況如果持續下去,不排除烏有分裂的可能性。俄媒體還呼籲烏政治家們認識到此事的嚴重性,顧全大局,協力解決東西部差異問題。

    (3)美俄對烏爭奪將日趨激烈。從選舉結果看,可以説美俄在烏議會競選中打成平手。美支援的“我們的烏克蘭”運動成立不到一年,便在議會選舉中脫穎而出,成為得票率最高的政黨,而且親美的尤先科也是下一屆總統的有力爭奪者。因此,美國對此次烏選舉結果表示滿意。對俄羅斯來講,選舉結果也未嘗不可接受,在進入議會的六個政黨聯盟中,除“我們的烏克蘭”和季莫申科聯盟外,其他四個政黨都屬不同程度的親俄黨派。著眼于兩年後的烏總統大選,美俄在烏在爭奪將更激烈。美必然會全力支援尤先科參選總統;俄面臨的問題則是協調各親俄黨派立場,儘快培養一位烏克蘭的“普京”,然後支援其參加總統大選。

    (丁曉星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

    中國網 2002年4月10日


烏克蘭國會議員女候選人脫衣拉票(圖文)
烏克蘭總統捲進謀殺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