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發現"號返太空讓美揪心 冒險飛行讓NASA內訌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7 月6 日 | 文章來源:環球時報

美“發現”號航太員15日亮相。

自從出了“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機毀人亡的悲劇,太空梭的每一次發射都讓美國人心有餘悸。美國航空航太局17日宣佈,將於7月1日發射“發現”號太空梭。消息傳出後,美國國內的爭論就不斷升溫。人們沒有忘記,在2005年的首次復飛中,“發現”號太空梭就經歷了一波三折的磨難,差點有去無回,使全世界都為之捏把汗。美國航空航太局局長表示,如果再次出現類似當年“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的悲劇,太空梭計劃將被徹底取消。

“發現”號帶著任務上天

“發現”號此次任務包括測試改進後的太空梭的安全性能,為國際空間站送去大量生活物資和設備,並將歐洲航太局的航太員托馬斯·賴特爾送至空間站。

發射將在佛羅裏達州的肯尼迪航太中心進行。7名機組人員幾天前已在這裡完成了發射前的最後演練測試工作。 機組指揮員史蒂夫·林賽稱,7人中有兩名是女性。這將是指揮員林賽的第四次太空飛行,目前大家對7月1日的飛行充滿信心。但航空航太局同時也承認,他們並沒有解決有關發射的所有安全問題。

能否發射,美國國內仍在爭執

2003年2月,“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空中意外解體墜毀,7名航太員全部遇難,事後的調查發現:絕熱泡沫材料脫落是罪魁禍首。此後,美國修改了外挂燃料箱的設計。可是,2005年夏天,“發現”號重返太空時,同樣的問題再次出現,這增加了人們的擔憂,也導致太空梭計劃一度被“叫停”,航空航太局對外挂燃料箱設計再做修改。

上月底,100名專家還在肯尼迪航太中心舉行了兩天會議,專門討論絕熱泡沫脫落以及對太空梭機體打擊的可能性。太空梭項目管理人員韋恩·黑爾在會後的記者招待會上説,科研人員已經對外挂燃料箱的設計做了“重大改善”。不過,黑爾提醒説,外挂燃料箱仍可能發生小塊泡沫脫落的情況。在負責“發現”號的25名官員中,首席工程師和首席安全官員一直主張推遲發射,他們認為泡沫脫落問題仍沒有解決,這有可能危及機組人員的生命。國際空間站任務副主管比爾·哲斯騰麥爾則説:“我認為沒有任何理由可以阻止我們的發射。我不認為我們是在拿機組人員的生命冒險。”

最終對此次飛行“拍板”的是航空航太局局長格裏芬。格裏芬強調説,這次發射不會對機組人員造成任何危險,因為航太員已經掌握了針對太空梭的新的檢查、維修方法和技術。如果出現意外,航太員可以暫時待在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聯盟”號太空飛船也會趕來提供幫助;航太員還可以對飛機進行維修,也可以等待第二架飛機“亞特蘭蒂斯”號前來救援。格裏芬希望通過這次發射研究絕熱泡沫材料問題,蒐集數據,以便以後使用更好的材料。他説:“如果我們要飛行,我們就不得不接受一些麻煩的危險。” “哥倫比亞”號事故調查委員會對航空航太局的做法進行了批評,稱這是該局的“自滿文化”在作怪。成員費恩曼説,在過去,航空航太局就喜歡誇大太空梭的安全性,對災難及事故隱患存在不切實際的幻想。

再發生悲劇,將徹底叫停太空梭計劃

格裏芬同時表示,如果這次再發生悲劇性事件,美國航空航太局的太空梭計劃將不得不終止。美國媒體評論説,如果此次計劃成為悲劇,不僅整個計劃要取消,而且國際空間站的建設也會半途而廢,甚至給人類太空探索也會帶來巨大負面影響。

太空梭之所以容易出事,是因為它為了極大提高運輸能力而造得太複雜了,稍有不慎就會全軍覆沒。例如,它裏面有3500個重要的分系統和250萬個零部件,只要其中的1個重要分系統或關鍵零部件失靈,就可能導致重大事故。

另外,為了便於重復使用,其軌道器既要有適於在大氣層中作高超音速、超音速、亞音速飛行和水準著陸的複雜氣動外形,又要有能承受再入大氣層時高溫氣動加熱的防熱系統,還在世界上首次裝備了可重復使用50次的主發動機。這大大增加了技術難度和風險。

太空梭曾被美國捧得很高,似乎是“萬能飛行器”,為此,美國甚至把火箭生産線都停下了,認為太空梭不僅可以載人,還能替代火箭發射衛星。其實,很早就有人對太空梭的安全性能提出過批評。一是太空梭是人貨混用,而不是像宇宙飛船那樣分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所以用太空梭發射衛星時需有數名航太員陪著上天,這樣做既不經濟也不安全;二是美國自認為其太空梭安全性極高,所以沒有採取安全救生措施,因為安裝救生設備很麻煩。還有,最需要反思的就是,美國航空航太局總是把任務放在第一位,即把增加政治籌碼、顯示太空大國實力放在第一位。▲(李宏偉 司馬杭仁 鄒德浩)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