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概況  

    國名 美利堅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面積 937.2615萬平方公里,本土東西長4500公里,南北寬2700公里,海岸線長22680公里。

    人口 2.83億(2001年)。其中白人約佔84%,黑人約佔13%,亞裔3.3%,華人約160多萬,多已入美國籍。通用英語。56%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28%信奉天主教,2%信奉猶太教,信奉其他宗教的佔4%,不屬於任何教派的佔10%。

    首都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 C.),人口約52萬(2000年)。

    國慶日 7月4日(美國獨立日,1776年)。

    國家元首 喬治沃克布希(George Walker Bush)。係美43任(第54屆)總統,2001年1月20日宣誓就職。

    簡況 位於北美洲中部,領土還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北與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灣,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海岸線22680公里。大部分地區屬於大陸性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中北部平原溫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氣溫-3℃,7月24℃;墨西哥灣沿岸1月平均氣溫11℃,7月28℃。

    原為印第安人聚居地。15世紀末西班牙、荷蘭、法、英等國開始向北美移民。到1773年,英已建立13個殖民地。1775年爆發獨立戰爭。1776年7月4日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佈建立美利堅合眾國。1787年制定聯邦憲法,1788年華盛頓當選為第一任總統。在1776年後的100年內,美領土幾乎擴張了10倍。2000年12月,布希當選為美第43任總統。

    行政區劃 全國共分50個州和1個特區(哥倫比亞特區),有3042個縣。聯邦領地包括波多黎各和北馬利亞納;海外領地包括關島、美屬薩摩亞、美屬維爾京群島等。各州名稱:亞拉巴馬、阿拉斯加、亞利桑那、阿肯色、加利福尼亞、科羅拉多、康涅狄格、特拉華、佛羅裏達、佐治亞、夏威夷、愛達荷、伊利諾伊、印第安納、艾奧瓦、堪薩斯、肯塔基、路易斯安那、緬因、馬利蘭、馬薩諸塞、密歇根、明尼蘇達、密西西比、密蘇裏、蒙大拿、內布拉斯加、內華達、新罕布希爾、新澤西、新墨西哥、紐約、北卡羅來納、北達科他、俄亥俄、俄克拉何馬、俄勒岡、賓夕法尼亞、羅得島、南卡羅來納、南達科他、田納西、得克薩斯、猶他、佛蒙特、弗吉尼亞、華盛頓、西弗吉尼亞、威斯康星、懷俄明。

    政治 2000年是克林頓八年執政的最後一年,克林頓政府對內繼續走中間路線,致力於保持經濟增長、維持預算平衡和推動新經濟發展。但其在加強槍支管理、醫療照顧改革等方面的改革計劃未能實現。美國會兩黨在預算、減稅等問題上鬥爭激烈。

    2000年總統大選在共和黨候選人、得克薩斯州州長喬治沃克布希和民主黨候選人、副總統艾爾戈爾之間展開。雙方爭奪之激烈為歷史所罕見。布希和戈爾在長達10個多月的選戰中旗鼓相當,民意支援率交替領先。在11月7日的總統選舉投票中,布希、戈爾在全國得票率分別為48.1%、48.3%。綠黨、改革黨等第三黨在此次大選中未形成氣候,得票率總共不足4%。在不包括佛羅裏達州的選舉中,布、戈均未得到足以當選的270張選舉人團票。在佛羅裏達州,兩人的得票差距小于0.5%,依法重新計票。為爭奪決定勝負的佛州25張選舉人團票,雙方陣營展開長達36天的“計票戰”和“法律戰”。經多番較量,美聯邦最高法院于12月12日作出有利於布的裁決,戈被迫認輸。布以271張選舉人團票的微弱優勢當選美第43任(54屆)總統,成為美歷史上第四位“少數票”總統。

    【政府】 總統內閣制。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的行政命令與法律有同等效力。總統通過間接選舉産生,任期四年。政府內閣由各部部長和總統指定的其他成員組成。內閣實際上只起總統助手和顧問團的作用,沒有集體決策的權力。2001年1月20日,喬治沃克布希宣誓就任總統。副總統理查德布魯斯切尼(Richard Bruce Cheney),昵稱迪克切尼(Dick Cheney)。內閣有14 名部長,主要成員有:國務卿科林鮑威爾(Colin Luther Powell,黑人),財政部長保羅奧尼爾(Paul O’Neill),商務部長唐埃文斯(Don Evans),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H. Rumsfeld)。

    【憲法】 1776年7月4日制定了憲法性文件《聯邦條例》。1787年5月制定了憲法草案,1789年3月第一屆國會宣佈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為獨立、統一國家的成文憲法。兩個世紀以來,共制定了27條憲法修正案。重要的修改有:1791年9月由國會通過的包括保證信仰、言論、出版自由與和平集會權利在內的憲法前10條修正案,後通稱“民權法案”(或“權利法案”);1865年和1870年通過的關於廢除奴隸制度和承認黑人公民權利的第13條和15條修正案;1951年通過的規定總統如不能行使職權由副總統升任總統的第25條修正案。憲法的主要內容是建立聯邦制的國家,各州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包括立法權;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門鼎立,並相互制約。

    【國會】 國會是最高立法機構,由參、眾兩院組成。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産生。參議員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1/3。眾議員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額選出,共435名,任期兩年,期滿全部改選。兩院議員均可連任,任期不限。參眾議員均係專職,不得兼任政府職務。本屆國會(第107屆)于2000年11月7日與總統大選同時通過選舉産生。參議院三分之一席位(34席)和眾議院全部435個席位經過改選。共和黨和民主黨在新一屆國會參、眾兩院的席位對比分別變成50:50和221:212(眾院中另兩席為獨立人士)。由於副總統切尼依法兼任參議長,在參院擁有可打破平衡的投票權,因此共和黨仍掌握對兩院的控制權。參議院臨時議長斯特羅姆瑟蒙德(Strom Thurmond),多數黨(共和黨)領袖特倫特洛特(Trent Lott),少數黨(民主黨)領袖托馬斯達施勒(Thomas Daschle)。眾議院議長丹尼斯哈斯特德(Dennis Hastert),多數黨(共和黨)領袖理查德阿米(Richard Armey),少數黨(民主黨)領袖理查德格普哈特(Richard Gephardt)

    【司法機構】 設聯邦最高法院、聯邦法院、州法院及一些特別法院。聯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組成,終身任職。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宣佈聯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無效。現任首席大法官威廉倫奎斯特(William Rehnquist)。

    【政黨】 美國有多個黨派,但在國內政治及社會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只有共和黨和民主黨。

    (1)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成立於1854年。1861年林肯就任總統,共和黨首次執政。此後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共和黨一直主政白宮。1933年以後,曾有艾森豪威爾(1953年1月至1961年1月),尼克松、福特(1969年1月至1977年1月),裏根(1981年1月至1989年1月),老布希(1989年1月至1993年1月)執政。該黨領袖為總統或落選的總統候選人,主席吉姆吉爾摩(Jim Gilmore)。一般在總統大選中投票給該黨候選人的選民即為其黨員。

    (2)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1791年成立,當時稱共和黨。1794年改稱民主共和黨,1828年改為民主黨。1861年南北戰爭前夕,民主黨內部分裂,該黨的南方奴隸主策劃叛亂。南北戰爭結束後,民主黨在野24年。1885年克利夫蘭當選總統執政。此後該黨又大部分時間在野。1933年開始,民主黨人羅斯福、杜魯門、肯尼迪、約翰遜、卡特、克林頓先後當選總統執政。該黨領袖為總統或落選總統候選人,主席特裏麥考利夫(Terry McAuliffe)。其黨員是大選中投其候選人票的選民。

    (3)第三黨有綠黨(Green Party)和改革黨(Reform Party)等。

    【重要人物】 喬治沃克布希:總統。共和黨,1946年7月6日生於康涅狄格州,係美國前總統喬治HW布希長子。1968年獲耶魯大學學士學位。1975年獲哈佛大學商務管理碩士學位。1994年11月當選為得克薩斯州州長,1998年競選連任成功,成為該州歷史上首位獲選連任的州長。布于2000年12月當選。理查德布魯斯切尼(Richard Bruce Cheney),昵稱迪克切尼(Dick Cheney),副總統,共和黨。1941年生於美內布拉斯加州。曾就讀耶魯大學和懷俄明大學,獲懷俄明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1968至1977年在白宮任職。1978-1989年任眾議員。1989至1993年擔任老布希政府的國防部長。1993年卸任後投身商界。2000年12月當選副總統。

    經 濟 美國具有高度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其勞動生産率、國內生産總值和對外貿易額均居世界首位,有較為完善的宏觀經濟調控體制。1994年,美國經濟受新經濟因素推動,開始出現快速增長,經濟增長率達到4%。1995年和1996年,美國經濟增速有所放慢,但仍分別達到2%和2.8%。1997年後,美經濟恢復高速增長勢頭。1997至2000年經濟增長率連續4年超過4%。截至2000年底,美經濟增長已達118個月,經歷了歷史上最長的增長期。

    美國經濟在2000年出現大幅調整。上半年,延續了近年來的強勁增長勢頭,第一、二季度增長率分別高達4.8%和5.6%;下半年則明顯減速,第三、四季度增長率僅為2.2%和1.1%。美國股市也出現較大調整。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在3月升至5,048.6的歷史最高點,此後不斷下滑,全年損失39%;道-瓊斯指數則基本保持在1萬至1.1萬點之間。2000財年(1999年10月1日至2000年9月30日),美國聯邦政府財政盈餘為2,370億美元,較上年的1244億美元增加了90.5%,是自1998年以來美國聯邦政府連續三年實現財政盈餘。

    2000年美國國內生産總值等指標:

    國內生産總值(GDP):99,657億美元(按時價計算)

    國內生産總值(GDP):93,186億美元(按1996年價格計算)

    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按時價計算):35,214美元

    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5.0%

    通貨膨脹率:2.4%

    失業率:4.0%

    【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煤、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鉀鹽、磷酸鹽、硫磺等礦物儲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他礦物有銅、鉛、鉬、鈾、鋁礬土、金、汞、鎳、碳酸鉀、銀、鎢、鋅、鋁、鉍等。戰略礦物資源鈦、錳、鈷、鉻等主要靠進口。探明煤儲量35,966億噸。探明原油儲量270億桶。探明天然氣儲量56,034億立方米。森林面積約44億畝,覆蓋率達33%。

    【工業】 1999年,非農業生産部門創造的國內生産總值為91,738億美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98.7%。製造業産值15,008億美元,佔16.1%。工業産出的指數為139.6(以1992年為100,下同),其中製造業144.8,耐用品製造業175.6,非耐用品産業115.4,礦業98.0。非農業部門勞動生産率指數為113.4(以1992年為100)。汽車和建築業在産業中佔有重要地位,為美國經濟的兩大支柱。1999年,製造業就業人數為1,840萬,礦業就業人數為56.2萬,建築業就業人數為630萬。1999年,非農業産品出口額達6,275億美元。近年來,在資訊、生物等領域科技進步推動下,美國産業轉型加快,勞動密集型産業進一步被淘汰或轉移到國個。與此同時,資訊等高科技産業發展迅速,産品更新換代日益加快,利用高科技改造傳統産業也取得進取。主要的工業産品有汽車、航空設備、電腦、電子和通訊設備、鋼鐵、石油産品、化肥、水泥、塑膠及新聞紙、機械等。

    1997年總發電量中,煤發電佔57.3%,核電佔20.1%,水電佔10.9%,天然氣發電佔9.1%,石油發電佔2.5%。

    【農業】 農業高度發達,機械化程度高。1997年農業産值1,300億美元。1998年農業産值為1,272億美元,1999年農業産值為1,254億美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1.3%。農、林、漁業就業人數330萬。共有農場220萬個,耕地面積95,400萬英畝。糧食總産量約佔世界産量的1/5,其中大豆約佔48.1%,玉米約佔41.5%,小麥約佔11.8%。1999年農産品出口總額為484億美元,主要出口地區依次為日本、歐盟、加拿大、墨西哥、南韓、台灣、香港和中國大陸。進口額377億美元。

    【服務業】 1999年服務業創造的國內生産總值55,820億美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60%。服務業就業人數為1.03億,佔全國就業人口的80%,其中運輸及公共事業683萬,服務業(餐飲、娛樂、商業服務等)3,903萬,金融保險及房地産業757萬,批發及零售業2,971萬。服務出口額2,719億美元,進口額1,913億美元,順差806億美元。最大的零售商為:沃爾馬特、西爾斯雷巴克、克馬特、塔爾蓋特、聯邦百貨等。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為:萬全人壽保險、都市人壽保險、美國通用人壽保險、UNUM人壽和健康保險等。

    【旅遊業】 1996年,美國旅遊業總支出4,670億美元,與旅遊業相關的就業職位660萬個,來自旅遊業的稅收640億美元。1999年,到美國旅遊的外國遊客為4,850萬人次,旅遊收益744億美元(交通費除外),旅遊業順差142億美元。遊客主要來自加拿大、墨西哥、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等。

    【交通運輸】 美國擁有完整而便捷的交通運輸網路,運輸工具和手段多種多樣。1997年産值為2,618億美元,1998年為2,878億美元,1999年為3,034億美元。

    鐵路:二戰以來處於衰落狀態,尤其是在客運中已不佔重要地位。1996年一級鐵路總長10.6萬英里。1997年,貨運量為37.4億噸英里,約佔全國貨運總量的1/3。最大的鐵路公司依次為:太平洋聯合、CSX、伯林頓聖達菲、南方諾福克等。

    公路:1997年高速公路總長395.9萬英里。1997年,註冊小汽車數約12,975萬輛,註冊卡車約7,730萬輛,分別較1980年增加6.7%和129.0%。1997年,公路貨運量為10.51億噸英里,約佔貨運部量的1/4;客運量為41,300億人英里,佔客運總量的90%。

    水運:1996年百噸級以上商用輪船註冊數為5,289艘,總噸位1,202萬噸。此外,美國的很大部分船隊是在巴拿馬和賴比瑞亞註冊。1997年,水運貨運量為7.04億噸英里。

    空運:航空運輸在交通運輸總量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目前美國國內客貨空運約佔世界空運總量的50%。1997年,空運貨運量1,360萬噸英里,客運量4,630億人英里。最大的航空公司是:美國航空、聯合航空、德爾塔、西北、大陸航空等。最大的航空業製造公司為波音-麥道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聯合技術公司。最大的航空港:芝加哥、亞特蘭大、達拉斯、洛杉磯、舊金山、丹佛、底特律等。

    管道運輸:1995年,美國輸油管道總長20.1萬英里,輸氣管道總長126.2萬英里。1997年輸油管道總運量為6.17億噸英里,佔國內貨運總量的16.61%。

    【財政金融】 7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奉行赤字財政政策,大幅增加社會福利和軍事支出。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裏根政府一方面減免稅收,同時擴大政府支出,特別是軍費開支,導致美國聯邦財政赤字急劇擴張。1992年,美聯邦財政赤字達到2,904億美元的歷史最高峰,佔當年美國國內生産總值比重高達4.9%。1993年克林頓上臺後將“減赤”作為施政重點之一,加強了稅收徵管,同時一度減少軍費開支並將部分社會保障支出劃歸地方政府負擔。聯邦財政于1998財政年度開始實現盈餘692億美元,約佔GDP的0.8%。

    近年來,美國政府逐步放寬對金融業的管制,金融業兼併重組加劇,商業銀行總數已從1985年14,000多家減少到1998年的不足9,000家。1999年11月,美國國會通過有關法案,進一步取消了證券、保險及商業銀行分業經營限制。美主要商業銀行有:

    (1)花旗集團(Citigroup):1955年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銀行合併,改名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67年改為花旗公司。總部設在紐約。1998年與旅行者集團合併組建花旗集團,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務公司,資産總額近7,000億美元。

    (2)大通曼哈頓公司(The Chase Manhattan Corporation):1996年資産額2,724億美元,存款額1,602億美元。1997年與化學銀行合併。

    (3)第一銀行公司(Bank One Corporation):1957年成立。1998年與芝加哥第一國民銀行合併,資産總額達2,300億美元。總部在芝加哥。

    (4)美洲銀行公司(Bank of America Corp.):美洲銀行于1949年成立,總部在舊金山。1998年與國民銀行合併為美洲銀行公司,成為橫跨東西兩岸的全國性銀行,其資産總額達5,700億美元。

    (5)J.P.摩根銀行(J.P. Morgan Corp.):世界最大跨國銀行之一,在國內有10個子公司和許多分支行和代表處。有資産額1,726億美元,存款額531億美元。

    此外主要商業銀行還有:第一聯合銀行、美林銀行、威爾斯法格銀行、美國銀行、美國國民城市銀行、美怡銀行等。

    【對外貿易】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和服務貿易國。克林頓政府利用全球化大力推動自由貿易,拓展海外市場,推動並主導全球經濟規則的調整和制訂。1993年,促使國會批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主持召開首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1994年,美國推動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同意在2020年前實現貿易自由化;主辦美洲國家首腦會議,通過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的構想”;促使國會批准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最終協議。2000年,美國政府強化雙邊自由貿易談判,與約旦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並啟動與智利、新加坡等國的自由貿易談判。

    2000年,美國商品和服務貿易總額為25,064.85億美元,較上年增長3,290.3億美元;其中商品和服務出口10,683.97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121.55億美元;商品和服務進口14,380.86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168.73億美元。

    自1991年以來,美國外貿逆差逐年上升。2000年,美國商品和服務貿易逆差為3,696.89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其中,商品貿易逆差4,494.68億美元,服務貿易順差797.79億美元。據美方統計,200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美最大貿易逆差國,美對中國、日本貿易逆差分別為838.8億美元和813.2億美元。近年來,由於美經濟長期繁榮,加之克林頓政府對動輒以貿易制裁和反傾銷等單邊措施相威脅的作法有所反思,美國與歐、日的貿易摩擦有所降溫。

    美國主要出口商品為:化工産品、機械、汽車、飛機、電子資訊設備、武器、食品、藥品、飲料等。主要進口商品是:食品服裝、電子器材、機械、鋼材、紡織品、石油、天然橡膠以及錫、鉻等金屬。

    美國主要出口國和地區依次為:加拿大、歐盟、墨西哥、日本、中國。主要進口國和地區依次為:加拿大、歐盟、日本、墨西哥、中國。

    【對外投資和外國資本】 截至1999年底,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為11,201億美元。其中,1999年對外直接投資為1,385億美元,主要投資地及投資額為:加拿大(142.7億美元)、歐洲(720.9億美元)、拉美(195.2億美元)、非洲(130.2億美元)、中東(141.7億美元)、亞太(293.6億美元)。

    截至1999年底,外國對美國直接投資總額為10,830億美元。其中,1999年外國對美國直接投資2,712億美元。主要外資來源地及金額為:加拿大(122.3億美元)、歐洲(2,345.5億美元)、拉美(167.9億美元)、非洲(4.2億美元)、中東(3.7億美元)、亞太(68.2億美元)。

    【對外援助】 冷戰結束後,美國的對外援助額總體趨減。1994財政年度對外援助總額為130億美元。1995財政年度為208.6億美元,1996財政年度為121億美元。1996年主要對外援助國及數額:以色列約為30億美元,埃及21億美元,波黑2.98億美元,烏克蘭2.28億美元,約旦1.82億美元,印度1.57億美元,俄羅斯1.48億美元。

    【對外債務和債權】 到1997年6月,美國對外負債共1.18萬億美元;外國共積欠美國債務6,787億美元。美國凈外債約4,000億美元。

    【主要大公司】 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地址: 3044 West Grand Boulevard, Detroit, Michigan 48202

    埃克森莫比爾公司(Exxon Mobil Corporation)。地址:1251Avenue of the Americas, New York, NY, 10020

    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 Company)。地址:The American Road, Dearborn, Michigan 48121

    通用電器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地址:3135 Easton Turnpike, Fairfield, CT 06430

    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地址:Armind, NY 10504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地址:32 Sixth Avenue, New York, NY 10013

    菲利普莫裏斯公司(Philip Morris Incorporation)。地址:120 Park Avenue, NY 10017

    波音公司(The Boeing Company)。地址:7755E Marginal Way South, Seattle, WA 98108

    西南貝爾通訊公司(South-west Bell Communications)。地址:175. E. Houston, San Antonio, Texas, TX 78205

    惠普電腦公司(Hewlett-Packard Computer)。地址:3000 Hanover St., St. Palo Atto, CA 94304

    康柏電腦公司(Compaq Computer)。地址:20555 State Highway 249, Houston, TX 75038

    朗迅(Lucent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地址:600 Mountain Ave., Murray Hill, NJ07974

    寶潔公司(Procter & Gamble Corporation)。地址:301 East Sixth Street, Cincinnati, OH 45202

    微波世界通訊公司(MCI Worldcom Corporation)。地址:515 E. Amite St., Jackson, MS39201

    德士古公司(Texaco Inc.)。地址:2000 Westchester Ave., White Plains, NY 10650

    貝爾大西洋通訊公司(Bell Atlantic Corporation)。地址:1717 Arch St., Philadelphia, PA 19103

    默克制藥公司(Merck Corporation)。地址:1 Merck Dr., Whitehouse Station, N.J. 08889

    雪佛龍石油公司(Chevron Corporation)。地址:575 Market St., San Francisco, CA 94105

    摩托羅拉通訊公司(Motorola Corporation)。地址:1303 E. Algonquin Rd., Schaumburg, IL 60196

    (以上按美國《財富》500強排名)

    人民生活 1998年個人收入總額為67,840億美元。1999年個人收入總額為77,896億美元。2000年個人收入總額為82,810億美元。主要構成為:工資和薪金收入47,691億美元,其他勞務收入5,240億美元,資産收益7,105億美元,租金收入1,401億美元,股息收入3,966億美元,利息收入10,337億美元,轉移支付凈額(老人、兒童、殘疾人、失業、衛生保健等社會福利減去個人社會保險額)7,070億美元。美個人儲蓄率(個人儲蓄額/可支配收入)呈不斷下降趨,1997年和1998年分別為4.2%和2.2%,2000年第四季度已降至-0.2%。美國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大,全國20%最低收入家庭佔全國收入的比重從1980年的5.3%下降到1998年的4.2%;最高收入的20%家庭佔全國收入的比重從1980年的41.1%上升到1998年的47.2%。1997年貧困人口3,557萬人,貧困率13.3%。美國的社會福利分為社會保險和非社會保險兩種。屬於社會保險福利項目的有:老殘保險、失業保險和其他就業保險;屬於非社會保險福利項目的有:對撫養兒童困難家庭的補助、社會保障收入、食品券、醫療補助、住房補助和能源補助。1997年每人平均壽命76.5歲,其中男性73.6歲,女性79.2歲。出生率為14.6‰。死亡率為8.6‰。

    軍 事 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掌握最高指揮權。進攻性戰略武器和核武器的使用權集中在總統手中。國家軍事指揮系統由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防部和參謀長聯席會議組成。國家安全委員會是最高決策機構,由總統、副總統、國務卿和國防部長組成,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和中央情報局局長列席。國防部是總統指揮全軍的辦事機構。參聯會既是總統、國防部長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軍事諮詢機構,又是向各聯合司令部發佈總統和國防部長命令的軍事指揮機關。參聯會和三軍參謀部負責擬定作戰計劃並具體實施作戰指揮。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亨利謝爾頓陸軍上將;中央情報局局長喬治特內特。

    截至2000財年底,美國現役官兵人數為138.4萬,其中陸軍48.2萬,海軍37.3萬,海軍陸戰隊17.3萬,空軍35.6萬。在海外駐軍23.8萬,其中在歐洲駐軍為11.7萬,在亞太駐軍為10.1萬。美國戰略核力量分別隸屬海、空兩個軍種。至1998財年底,有戰略導彈982枚,其中陸基洲際導彈550枚,潛射導彈432枚;戰略轟炸機207架。戰略核彈頭7256個,戰術核彈頭約5000個。

    美國同世界上40多個國家和地區訂有多邊和雙邊軍事條約,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約1000處軍事基地和設施,向40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軍事援助,與90多個國家和地區訂有援外軍事訓練計劃。過去幾年,美國對外軍事裝備銷售額持續增長:1997年為77億美元,1998年為103億美元,1999年達118億美元,佔世界軍售總額的1/3。

    文化教育 【教育】 中小學教育主要是由各州教育委員會和地方政府管理。學校分公立、私立。多數州實行十年義務教育。各州學制不一,大部分為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高等教育有兩年制的初級學院和技術學院,四年制的大學本科和二至四年的研究生院。2001財年教育預算為420億美元,比上一財年增加18%。2001年布希政府上臺後,提出總額達476億美元的改革教育體制及提高教育品質的計劃。

    著名高等學府有: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分校、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耶魯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杜克大學等。

    【新聞出版】 美國報業系統龐大,2000年全國發行量最大的十家英文報紙如下:《今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洛彬磯時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每日新聞》、《芝加哥論壇報》、《新聞日報》、《休斯敦紀事》和《達拉斯晨報》。美國最有影響的三大報紙為《紐約時報》、《洛彬磯時報》和《華盛頓郵報》。

    美聯社是美國最大的通訊社,1848年在芝加哥成立,1893年成為聯營公司,1990年將總部遷到紐約。在國有3個總分社、60多個分社;與世界上115個國家有交換新聞關係。合眾國際社是美國第二大通訊社,1958年由前合眾社和國際新聞社合併組成,總部設在紐約。國外有80多個分社,擁有一個世界範圍的圖片網。

    美國有電視1000多家,其中商業電視約960家,教育電視臺約320家;有線電視網7900余家。全國共有廣播電臺8807家,對外廣播電臺19家。最大的兩家對外廣播機構為美國之音和美軍廣播電視網,均屬官方電臺。美國最大的全國性廣播網是全國廣播公司(N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美國廣播公司(ABC)、有線新聞廣播公司(CNN)和福克斯電視臺(FOX)等。

    對外關係 2000年,克林頓政府繼續推進美全球戰略。在歐洲,美努力維護其對歐洲事務的主導地位,但與盟國在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等問題上存在明顯分歧。在亞洲,美加強與日本、南韓的軍事合作,調整對朝鮮半島和南亞地區的政策。在中東,美加大推動巴以和談的力度,對伊拉克和伊朗保持壓力。美同時努力擴大對非洲、拉美的影響。美推進全球戰略並不順利,美在對外事務中表現出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繼續遭到國際社會的反對和抵制。

    截至1998年12日,美國與世界上184個國家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

    【同中國的關係】1972年2月, 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發表了《中美聯合公報》(即《上海公報》)。美國在公報中聲明“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

    一部分”的立場,標誌著中美兩國20多年相互隔絕狀態的結束。1978年12月15日,中美兩國發表了《中美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同年1月,鄧小平副總理訪美。在中美建交的同時,美國宣佈斷絕同台灣的“外交關係”,之後又撤走駐臺美軍,終止美臺《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國會于1979年3月通過了違反《中美建交公報》、干涉中國內政的《與台灣關係法》,美國總統吉米卡特于當年4月簽署。1982年8月17日,中美發表《八一七公報》,對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作出了分步驟直至最後解決的規定。這一公報連同《上海公報》和《中美建交公報》一起,即通常所稱的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構成中美關係的基礎。

    中美《八一七公報》發表後,兩國關係取得較大發展,高層互訪增多,主要有:1984年4月,裏根總統訪華。1985年7月,國家主席李先念訪美。1989年2月,喬治布希總統訪華;同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訪美。1989年6月北京政治風波後,美宣佈對華進行“制裁”,導致兩國關係惡化。

    從1990年開始,兩國關係雖時有起伏,但逐步恢復正常。1992年,由於美國總統布希宣佈向台灣出售150架F-16戰鬥機,嚴重違反中美《八一七公報》,兩國關係一度惡化。從1993年開始,中美兩國元首每年都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舉行會晤。1994年6月,美國政府宣佈將人權問題與予華最惠國待遇問題脫鉤。1995年5月,美政府宣佈允許台灣當局領導人李登輝以所謂“私人”名義于當年6月訪美,嚴重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1996年3月,在中國進行軍事演習期間,美國向台灣海峽附近水域派遣軍艦,公然向中國炫耀武力。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侵犯中國主權的行徑,中國政府同美方進行了嚴正交涉和堅決鬥爭。1997年10月底至11月初,應美國總統克林頓的邀請,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對美國進行了國事訪問,這是中國國家元首12年來首次訪美,訪問取得了重大成果。兩國元首就21世紀中美關係發展框架和發展方向達成重要共識,決定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基礎上處理中美關係,共同致力於建立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係。1998年6月25日至7月3日,美國總統克林頓應江澤民主席的邀請,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這是美國國家元首9年來首次訪華。1999年4月6-12日,朱基總理應美國總統克林頓的邀請對美國進行了正式訪問。這是中國總理15年來首次訪美。5月8日,美國轟炸我駐南斯拉伕聯盟共和國大使館,嚴重損害了中美關係。同年9月11日,江澤民主席和克林頓總統在奧克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舉行會晤,取得了積極成果,兩國關係逐步走上恢復與改善的軌道。 11月15日,中美達成並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雙邊協議》。

    2000年,中美關係得到進一步改善和發展。

    兩國保持了高層接觸和交往的勢頭。2月17日至18日,外交部副部長楊潔篪與美副國務卿塔爾博特舉行中美戰略安全磋商。雙方重點就全球和地區安全、中美關係,特別是台灣問題交換了意見。3月18日至22日,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霍爾布魯克應唐家璇外長邀請訪華。江澤民主席、錢其琛副總理、唐家璇外長和楊潔篪副外長分別予以會見,王光亞副外長與霍就聯合國事務等問題舉行了會談。3月28日至30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伯傑應中國政府邀請訪華。江澤民主席、朱基總理、錢其琛副總理、中央外辦劉華秋主任分別會見了伯傑。唐家璇外長與伯傑舉行會談。伯傑在會談和會見中表示,美國將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不支援“台灣獨立”,不支援“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不支援台灣加入必須是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4月8日,美國副國務卿皮克林約見中國駐美大使李肇星,通報美國中央情報局對美轟炸我駐南聯盟大使館責任調查的結果。美方只承認使用了不合適的目標定位方法,而且每一級審查都未能發現其中錯誤。美方對中央情報局八名人員進行懲處,其中一名已被解雇。4月10日,王光亞副外長召見美駐華大使,強烈要求美國政府對轟炸事件切實進行全面徹底的調查,兌現美方關於賠償中方財産損失的承諾,嚴懲肇事者,給中國政府和人民一個滿意的交代。同日,外交部發言人發表談話指出,美方的解釋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5月28日,江澤民主席和美國總統克林頓通電話,就中美關係等問題交換意見。6月22日至23日,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應唐家璇外長邀請訪華。江澤民主席、朱基總理、錢其琛副總理分別予以會見,唐家璇外長與奧舉行了會談。奧在會談和會見中表示,美國政府理解台灣問題的重要性和敏感性。美國政府奉行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不支援“台灣獨立”,不支援“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不支援台灣加入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7月7日至8日,美國副國務卿霍勒姆訪華,與王光亞副外長舉行了中美軍控與防擴散磋商。7月28日,唐家璇外長在曼谷出席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期間會見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9月8日,江澤民主席在紐約出席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期間與美國總統克林頓舉行正式會晤,就中美關係以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同日,江澤民主席在紐約出席了由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等美友好團體舉行的午餐會,並就中美關係發表了重要演講。同日,陪同江主席出訪的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會見了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伯傑和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霍爾布魯克。9月14日,唐家璇外長在出席聯大會議期間再次與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舉行會談。 10月22日至29日,應美國副國務卿皮克林的邀請,外交部副部長楊潔篪赴美舉行中美副外長級政治磋商。11月15日,外交部長唐家璇在汶萊會見了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11月16日,江澤民主席和美國總統克林頓在出席汶萊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舉行正式會晤,就中美關係、台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問題交換了看法。同日,陪同江主席出訪的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在汶萊會見了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伯傑。 12月14日,江澤民主席和胡錦濤副主席分別致電祝賀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喬治沃克布希正式當選為美國第43任總統,理查德切尼當選副總統。12月15日,美國會通過“綜合撥款法”,對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財産損失賠償款項2800萬美元作出安排。12月17日,唐家璇外長致電祝賀鮑威爾被提名為美新一屆政府國務卿。

    2000年,美國政府繼續在台灣問題上違反承諾,干涉中國內政。美方與台灣當局進行變相官方往來和接觸。美國總統克林頓和美國國會對陳水扁上臺表示“祝賀”。美方允許陳水扁、呂秀蓮在美“過境”,派內閣成員赴台灣出席所謂“美臺工商聯合會年會”。美國政府多次派軍事代表團訪台,同台灣當局舉行所謂軍售年會,並先後於3月和6月宣佈售臺“鷹式”防空導彈和雷達設備以及用於增強臺F-16戰鬥機電子對抗和低空導航能力的裝備。 9月,美方再次宣佈計劃售臺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魚叉”式反艦導彈和先進通訊系統等價值13億美元的四項軍售,使全年美售臺武器總額高達18.67億美元。2月初,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加強台灣安全法》法案。10月初,美國國會通過“支援台灣加入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議案。中國政府針對美方在台灣問題上的錯誤行徑進行了堅決鬥爭,要求美方恪守一個中國政策、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美方的有關承諾,妥善處理台灣問題,不與台灣當局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停止售臺武器,明確承諾不向台灣提供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及其相關技術、設備和配套系統,明確反對《加強台灣安全法》,不支援台灣加入必須是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美國總統克林頓和美國政府多次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三不”承諾,反對美國國會通過《加強台灣安全法》。

    中美在人權領域的鬥爭仍然激烈。2月2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了1999年度關於各國人權狀況的所謂“人權報告”。“報告”涉華部分雖稱中國在人權領域有一些進展,但繼續對中國的人權狀況進行惡毒歪曲和攻擊,並對中國的宗教政策和依法處理“法輪功”問題説三道四。2月27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美方的這一行徑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要求美方遵守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停止藉口所謂人權問題干涉別國內政。4月18日,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第56屆會議上,美國提出旨在干涉中國內政的所謂“中國人權狀況”決議案,中國提出對該提案不採取行動的動議。會議以22票贊成,18票反對,12 票棄權通過了中國的動議。這是中國自1990年以來第九次挫敗西方反華提案。

    2000年5月1日, 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發表年度報告,該報告涉華部分對我宗教政策進行惡毒攻擊。5月3日,外交部發言人發表談話,對此表示極大憤慨和堅決反對,要求美國政府從中美關係大局出發,停止利用宗教等問題干涉中國內政,反對上述報告,採取切實措施消除其惡劣影響,以免給中美關係製造新的麻煩和障礙。9月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2000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其中涉華部分粗暴干涉中國內政,無視中國政府依法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宗教活動的事實,以捏造、歪曲事實的方式,對中國的宗教政策和宗教自由進行無端攻擊。9月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要求美方立即停止和糾正這種極其錯誤的行為。

    2000年,中美雙邊貿易、投資以及經濟技術合作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00年,中國同美國雙邊貿易總額為744.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1.1%;其中中方出口額521億美元,比上年出口增長24.2%,中方進口額223.6 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5%;中方順差297.4億美元。美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是美國第四大貿易夥伴。

    4月7日,中美商貿聯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與美國商務部長戴利共同主持了會議。會議就美對華永久正常貿易關係、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及貿易投資、行業合作及商業法律等雙方關心的問題廣泛交換了意見。會後發表了聯合聲明。江澤民主席、朱基總理分別會見了戴利一行。10月27日,中美經濟聯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在美國華盛頓舉行,財政部長項懷誠和美國財政部長薩默斯主持了會議。雙方就宏觀經濟與金融、國際法律實施、經濟結構改革和區域經濟發展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和磋商。

    2000年5月24日,美國會眾議院以237票贊成、197票反對表決通過了對華永久正常貿易關係議案。9月19日,美國會參議院以83票贊成、15票反對、2票棄權通過該案。10月10日,該案經克林頓總統簽署成法。這對於推動中美經貿合作和兩國關係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於美方議案中乾涉我內政、損害我利益的內容,中方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並表明堅決反對的立場。7月18日,美國會眾議院以218票反對、147票贊成擊敗眾議員羅爾巴克爾提出的“取消對華正常貿易關係”議案,美對華正常貿易關係延長一年。

    2000年1月11日至12日,中美第三次環境與發展討論會在美國夏威夷舉行。科技部部長朱麗蘭與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兼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萊恩主持了會議。雙方就能源政策、環境政策、可持續發展、科學和商業合作四個領域進行了討論。1月14日,朱麗蘭部長和萊恩共同主持了中美科技聯委會第九次會議。雙方就基礎科學合作、環境保護、衛生與健康、科技減災、農業和工業領域裏的科技合作等問題進行了討論與交流。

    2000年,中美兩軍關係得到逐步恢復和改善。1月24日至26日,熊光楷副總參謀長赴美進行中美第三次副國防部長級防務磋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于永波(10月25日至11月2日)、海軍司令員石雲生(4月14日至22日)、軍事科學院院長王祖訓(8月21日至29日)等分別訪問美國。美國國防部長科恩(7月11日至15日)、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謝爾頓(11月2日至5日)、海軍部長丹齊克(10月11日至13 日)、太平洋總部司令布萊爾(2月27日至3月2日)分別訪華。11月28日至12月2日,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斯洛科姆來華進行了中美兩國國防部第四次防務磋商。此外,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法戈上將率“錢斯洛斯衛爾”號導彈巡洋艦于7月31日至8月5日訪問中國青島,中國北海艦隊參謀長呂芳秋少將率海軍“青島號”導彈驅逐艦、補給艦“太倉號”于8月20日至10月12日回訪美國檀香山、西雅圖等港口,兩國軍艦實現了成功互訪。5月30日至6月3日,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2000年度會晤在美國夏威夷和聖迭哥舉行。

    中國駐美大使:楊潔篪。館址: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華盛頓西北區康涅狄格大道2300號,20008(2300 CONNECTICUT AVENUE,N.W. WASHINGTON,D.C.20008,U.S.A.)電話:001-202-3282500.因特網網址:http://www.china-embassy.org.

    美國駐中國大使:約瑟夫普理赫(Joseph W. Prueher)。館址:北京建國門外秀水街3號。電話:65323831。因特網網址:http://www.usembassy-china.org.cn./Chinese/.

    【同日本的關係】 2000年,美進一步深化與日本的政治、軍事合作。2月,美副國務卿塔爾博特訪日,美日就繼續合作研發戰區導彈防禦系統達成協定。美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與訪美的日外相河野洋平舉行會談,強調保留駐日美軍基地的重要性。5月,日首相森喜朗訪美,與克林頓總統舉行會晤,商討沖繩普天間機場遷移、日經濟結構改革和沖繩八國首腦會議等問題。6月,克林頓赴日出席日前首相小淵惠三葬禮,與森喜朗再度會晤。7月,克林頓出席在沖繩舉行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併發表講話,承諾美將採取切實措施減少在沖繩駐軍給當地人民造成的負擔。9月11日,美日外長和國防部長在美舉行美日安全磋商委員會會議,著重討論東亞安全形勢特別是朝鮮半島局勢的新發展。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強調美日同盟以及美日韓三方在半島問題上加強協調的重要性。雙方簽署了關於日在2001-2005年繼續分攤駐日美軍經費的新《特別措施協定》;宣佈建立新的磋商機制,以進一步落實美日防衛合作新指針;重申繼續合作研製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繼續合作解決與駐日美軍相關的普天間機場遷移和環保等問題。美日經濟矛盾明顯緩解,但在捕鯨等問題上分歧依然存在。

    【同朝鮮、南韓的關係】美與朝鮮的關係取得突破性進展。2000年3月,美朝在紐約舉行朝高級代表團訪美籌備會第三輪會談,朝方同意就美關注的朝導彈問題和執行美朝核框架協議與美進行談判。5月,美朝在羅馬舉行會談,美承諾放鬆對朝制裁,朝則同意與美恢復導彈會談。6月,美對朝韓首腦會晤表示歡迎,宣佈執行關於部分解除對朝經濟制裁的決定,並將朝由“無賴國家”改稱為“令人關切的國家”。克林頓總統簽署關於朝已凍結其核武器劃計的認證,並批准向朝提供2000萬美元的重油援助。7月28日,奧爾布賴特與朝外務相白南舜在曼谷出席第七屆東盟地區論壇會議期間舉行首次會晤,就兩國關係和朝鮮半島局勢交換意見。美方表示支援半島南北和解進程,歡迎朝加入東盟地區論壇。9月4日,前往紐約出席聯合國千年會議的朝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金永南在法蘭克福機場換乘美航班時受阻回國。朝發表聲明,對美進行強烈譴責。為平息事態,奧爾布賴特致函朝方表示道歉。9月27日,美朝在紐約就朝導彈計劃、恐怖主義問題及核問題舉行新一輪磋商。10月9日~12日,朝鮮國防委員會第一副委員長趙明錄作為金正日的特使訪美,會晤了克林頓總統,轉交金致克的親筆信,並分別與奧爾布賴特和科恩舉行會談。雙方發表《聯合公報》,宣佈兩國將結束敵對狀態,並致力於建立“新型關係”。雙方還商定奧爾布賴特訪朝,為克林頓可能訪朝做準備。10月23日~24日,奧爾布賴特訪朝,兩次會見金正日,並與朝方高層舉行會談。雙方討論了朝導彈計劃、將朝從“支援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刪除、緩和半島緊張局勢、美朝建交、人權和尋找美軍失蹤人員等問題。11月初,美朝雙方在馬來西亞舉行關於導彈問題的談判,取得一些新進展,但未能達成協定。12月28日,克林頓宣佈,因其任期內已無足夠時間可以與朝達成協定,決定不訪朝。

    美在對朝政策上加強與南韓的磋商與協調。3月,美接待韓外長李廷彬訪美。5月,朝韓首腦會晤後,奧爾布賴特訪韓,會見金大中總統,強調考慮削減或撤走駐韓美軍“為時尚早”。9月7日,克林頓總統和金大中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期間舉行會晤,討論了朝導彈計劃等問題。9月22日,美國防部長科恩訪韓,與南韓防部長舉行年度安全會議。雙方發表聯合聲明,稱朝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繼續對韓、美的安全造成威脅。10月,美韓不顧朝反對,舉行代號“禿鷲2000”的年度聯合軍演。經過近6年的10輪磋商,美韓于12月28日就修改《駐韓美軍地位協定》達成協定。

    【同越南的關係】 美越關係有所改善。3月13日,美國防部長科恩訪越,這是自1975年越戰結束以來美國防部長首次訪越。科會見了越國家主席和總理,並與越國防部長舉行會談。美越雙方在尋找失蹤美軍人員及定期舉行軍事交流方面達成共識。7月13日,美越雙方在華盛頓簽署《美越貿易協定》。11月16日~18日,克林頓總統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晤後應邀對越進行正式訪問,這是美總統自越戰結束以來首次訪越。期間,克會見了越主要黨政領導人,參觀了越戰失蹤人員遺骸發掘現場,出席了美軍士兵遺骸交接儀式,並在大學發表演講。美方表示將向越提供2億美元的商業信貸,今後三年每年向越提供200萬美元技術援助,同時願儘早給予越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地位,支援越加入世貿組織。雙方簽署科技合作協議和勞務合作備忘錄,並同意在尋找雙方越戰失蹤人員等領域開展人道主義合作。

    【同東盟國家的關係】 美大力推進與東南亞國家的軍事合作,與這些國家的聯合軍事演習增多,並向多邊化發展。2月,美與菲律賓恢復中斷了五年的“肩並肩”聯合軍演。4月20日,美同新加坡簽署關於美海軍使用新方樟宜海軍基地的協議。5月,美與泰國舉行年度“金色眼鏡蛇”聯合軍演,首次邀新加坡參加,並邀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澳大利亞作為演習觀察員。美軍太平洋總部司令以及第七艦隊司令分別訪泰。菲律賓總統埃斯特拉達于7月和9月兩次訪美,與美方討論地區安全、從美採購裝備、美幫助菲實現國防現代化等問題。9月中旬,科恩訪問了菲律賓、新加坡、印尼和泰國。此外,美還繼續插手柬埔寨政府審判前紅色高棉領導人問題,壓柬國民議會于年底通過審紅法案。

    【同南亞國家關係】 美進一步調整對南亞政策,增進與印度的新型夥伴關係,對巴基斯坦繼續保持壓力。1月,美副國務卿塔爾博特與印外長辛格就聯手打擊恐怖主義問題舉行會談,決定成立聯合反恐小組。4月,美聯邦調查局局長訪印,與印方就雙邊安全合作達成協定。美負責南亞事務助理國務卿因德弗斯、美國會代表團先後訪巴。3月19日~25日,克林頓總統對孟加拉國、印度和巴基斯坦進行為期一週的訪問。這是22年來美總統首次訪問南亞。期間,克林頓與印總理瓦傑帕伊舉行會談,簽署了指導兩國未來關係框架的政治文件:《美印關係:二十一世紀展望》。雙方表示同意建立新型夥伴關係,並簽署一系列經貿、科技、能源和環保合作協議及合同。但此訪未能在核不擴散、印巴克什米爾爭端問題上取得實質性進展。克林頓訪印後對巴進行一天工作訪問,與巴首席執政官穆沙拉伕就核不擴散、克什米爾以及恢復巴民主等問題舉行會談,但未能取得成果。5月,美副國務卿皮克林訪問印、巴。9月,印總理瓦傑帕伊對美進行正式訪問,克林頓總統和戈爾副總統與瓦會見,雙方就安全、經貿、反恐怖等問題廣泛交換了意見,簽署了價值60億美元的經濟協議與合同。雙方發表聯合聲明,重申將致力於在新世紀建立更加密切的新型夥伴關係。9月下旬,美軍太平洋總部司令布萊爾訪印,與印方重點討論了共同打擊國際海盜和毒品交易、海上搜救、執行維和任務以及情報交流等領域的合作問題。

    【同俄羅斯及其他獨聯體國家的關係】2000年,美國與俄羅斯保持高層往來,但雙方在戰略安全、不擴散等領域分歧嚴重,兩國矛盾日益尖銳。1月31日~2月2日,美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訪俄,敦促俄通過政治途徑解決車臣危機,要求俄同意修改美蘇1972年簽訂的《反彈道導彈條約》,但遭到俄方拒絕。2月底,美國務院發表的人權報告指責俄在車臣濫殺平民,俄對此予以駁斥。3月27日,美總統克林頓打電話給普京,對普當選俄總統表示祝賀。4月26日~27日,俄外交部長伊萬諾夫訪美,向克林頓轉交普京的親筆信,並與奧爾布賴特討論了兩國關係及全球戰略平衡等問題。6月3日~5日,克林頓訪俄,與普京舉行首次會晤,雙方簽署《關於戰略穩定原則聯合聲明》等文件。俄方重申反對修改反導條約,反對美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並提議與美共同研製導彈防禦系統。美對俄方建議反應消極。6月13日,美國防部長科恩訪俄並會見普京,雙方討論了反導問題。7月21日,克林頓與普京在日本沖繩八國首腦會議開幕前舉行會談。雙方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將在防擴散方面尋求新的合作途徑,並準備恢復兩國在戰區導彈研製領域的合作。9月1日,克林頓迫於國內與國際社會的壓力,宣佈推遲決定是否部署NMD,普京發表聲明對此表示歡迎。9月6日,克林頓與普京借參加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之機舉行會晤。克表示,其推遲部署NMD是為了讓美俄有更多時間解決雙方在NMD問題上的分歧,雙方發表聯合聲明重申反導條約仍是戰略穩定的基石,並稱雙方將就修改反導條約的問題進行深入討論。11月13日,普京就美俄核裁軍和反導條約問題發表聲明,呼籲美俄早日就“第三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 III)舉行談判,並倡議俄美將各自的核彈頭削減至1500枚以下。11月中旬,克林頓與普京在汶萊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舉行會晤,討論了武器控制和戰略穩定問題。普京再次提出大幅削減美俄戰略核武器的建議,美方反應冷淡。12月7日,美俄兩國聯手在聯合國安理會提出一項決議案,要求對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實施武器禁運和其他制裁,迫使其關閉恐怖分子營地,並交出恐怖分子本拉丹。布希當選美新總統後,普京對布表示祝賀,並表示希望俄美關係得到保持和發展。美候任國務卿鮑威爾發表講話稱,美將與俄“共同工作”,不會將俄當作美的“潛在敵人”,也不會當作“對手”,但尚不會將俄當作“戰略夥伴”,而是將其看作“正在尋找自己道路的國家”。

    美國繼續力圖擴大在獨立國家聯合體及其他前蘇國家的影響。1月,克林頓總統會見應邀訪美的烏克蘭總統庫奇馬。此後美國務卿特別顧問和能源部長相繼訪烏,與烏方討論擴大雙邊合作問題。同月,美副國務卿塔爾博特訪問愛沙尼亞,就愛將來加入北約的問題與愛方進行討論。美軍事學院代表團訪問烏茲別克,向烏軍方提供16架價值265萬美元的多用途飛機。2月初,美國務院派團訪問摩爾多瓦,就摩加入東南歐穩定公約等問題進行對話。同月,美與亞塞拜然簽署擴大經貿合作備忘錄,宣佈將大幅提高對阿援助。4月15日~19日,奧爾布賴特訪問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等中亞三國,同三國領導人重點討論了地區安全、經濟合作和援助、政治民主化、人權等問題,並分別向三國提供300萬到1000萬美元的安全援助。6月5日,克林頓總統訪問烏克蘭,向烏提供8000萬美元資助,並允諾啟動一項3000萬美元的能源計劃,幫助烏實現核燃料進口多元化。8月15日~22日,美國務院代表團訪問哈薩克,以落實對哈援助事。9月13日,北約在哈薩克舉行2000年度“中亞維和營”軍事演習,美和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亞塞拜然、喬治亞等10個國家參加。

    【同歐洲國家的關係】美國極力強化其在歐洲的主導地位,但美歐在NMD、歐洲獨立防務、貿易等問題上分歧和摩擦增多。2月,美公開反對歐盟提名的德國副財長韋澤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新總裁,雙方為此發生爭執。5月30日~6月5日,克林頓赴葡萄牙出席美與歐盟年度首腦會議並訪問德國。訪問期間,克遊説歐洲盟國支援NMD,為此提出美願與歐洲盟國分享導彈防禦技術。但德、法等國認為NMD計劃將破壞全球戰略穩定,影響大西洋聯盟的團結,對美部署NMD持較強的保留態度。雙方在解決激素牛肉等貿易爭端方面也未能取得進展。7月21~23日,克林頓赴沖繩出席舉行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與英、法、德、意等國首腦就全球資訊化、減免窮國債務、地區衝突等問題進行了討論。9月,美歐聯手干預外匯市場,以支撐疲軟的歐元。同時,美在七國財長會議上與歐洲盟國就降低國際石油價格問題進行了協調。9月1日,克林頓宣佈推遲就是否部署NMD作決定,德、英、意等國對此表示歡迎。9月底,南斯拉伕聯盟舉行總統選舉,美聯合歐洲盟國對南選舉施加影響,支援南反對派,促成了米洛舍維奇的下臺。10月8日,克林頓給南聯盟新總統科什圖尼察打電話祝賀其當選,並宣佈撤消美對南的經濟制裁,但維持針對米洛舍維奇及其政權人員的限制。11月17日,美與南聯盟恢復外交關係。同日,歐盟正式要求世界貿易組織授權對美國政府的出口補貼行為予以制裁。美就此發表聲明,表示將繼續與歐盟一起努力解決爭端,避免貿易衝突升級。11月20日,歐盟宣佈啟動在2003年前組建一支10萬人快速反應部隊的工作,並就該部隊的兵源和構成作出安排。奧爾布賴特對此表示歡迎,但強調歐盟的獨立防務計劃“不是分割歐洲或大西洋聯盟的藍圖”。科恩也警告歐盟必須“正確處理”與北約的關係,稱如存在一支在軍事上與北約形成競爭的部隊,北約的地位就會受到削弱。

    【同中東國家關係】2000年,美加大推動中東和平進程的力度,但收效不大。1月,美促成敘利亞和以色列在美舉行談判,但由於雙方在戈蘭高地等關鍵問題上分歧嚴重,談判沒有取得實質性成果,敘以下一輪和談無限期推遲。3月,克林頓總統在日內瓦會晤敘總統阿薩德,勸説敘在戈蘭高地問題上讓步,繼續同以談判,被阿薩德拒絕。6月,阿薩德病逝,其子巴沙爾繼任總統後,繼續持強硬立場,敘以和談迄今未能恢復。1-5月,美分別邀請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約旦領導人訪美,力圖縮小巴以分歧,但未能取得成果。6月,克林頓分別會晤以總理巴拉克和巴民族權利機構主席阿拉法特,試圖撮合以巴舉行和談。美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兩次赴中東穿梭斡旋,力促以巴在談判中採取靈活務實態度,並勸説以巴領導人赴美同克林頓舉行會晤。7月11-25日,克林頓與巴拉克、阿拉法特在戴維營舉行三方首腦會晤,推動以巴雙方討論了耶路撒冷歸屬、邊界劃分、難民回歸等關鍵問題,但巴以在耶城地位問題上互不相讓,克未能促使雙方達成最終地位協議。7月28日,克林頓警告阿拉法特不要採取單方面建國行動。為向巴施壓,克揚言將在年內決定是否把美駐以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8月底,克林頓與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舉行會談,討論如何幫助巴以克服和談障礙。9月25日,克林頓分別打電話給正在舉行會晤的阿拉法特和巴拉克,敦促雙方加快和談速度。26-28日,美、以、巴三方在美舉行部長級談判,達成“戴維營談判紀要”和“未來談判框架文本”。9月底,巴以間爆發衝突並迅速升級,克林頓多次與巴以領導人通話,敦促雙方停止衝突,恢復和談。10月初,奧爾布賴特先後出席在巴黎舉行的“美以巴三方會晤”和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的“美巴埃三方會晤”,就結束巴以衝突進行斡旋,但未能收效。10月中旬,克林頓赴沙姆沙伊赫出席關於結束巴以衝突的多邊首腦會議,呼籲巴以保持克制,防止暴力惡性迴圈,並促使巴以就結束衝突達成口頭協議。11月,克林頓先後與阿拉法特、巴拉克在美舉行會談,強調巴以雙方應儘快落實在沙姆沙伊赫達成的共識,為恢復和談創造條件。12月19-23日,在美推動下,巴以雙方代表在華盛頓進行談判,但未能取得進展。

    美對伊拉克和伊朗實行“區別遏制”政策,側重遏制伊拉克,同時試探同伊朗改善關係的可能性。4月,美國會民主黨議員托尼霍爾赴伊考察人道主義狀況,承認伊人民遭受的苦難與經濟制裁有關。此後,美放寬對伊拉克進口人道主義物資的限制,但仍強調要推翻薩達姆政權。9月,美對俄羅斯、法國、約旦等國飛機“闖飛”巴格達十分惱火,極力阻遏伊打破國際孤立的努力。美“指責”俄、法等國違反聯合國決議,並宣佈將成立國際刑庭,以反人類、戰爭和種族滅絕等八項罪名起訴薩達姆及其親信。2月,美對伊朗改革派在議會選舉中獲勝表示歡迎。克林頓總統表示,美願與伊朗建立“建設性關係”。3月,奧爾布賴特公開承認美過去對伊(朗)政策有過“錯誤”,並宣佈解除伊朗地毯、乾果等四種特産對美出口的禁令,表示美願與伊朗加強民間交流和進行官方對話。但美仍以伊朗支援恐怖主義活動、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對中東和平進程為由,保留對伊朗的主要制裁。

    美繼續維持在中東的軍事存在。美在加強與以色列特殊戰略關係的同時,向中東、海灣國家兜售其“聯合防禦計劃”。美國防部長科恩于4月和11月兩次訪問中東,渲染兩伊威脅,向中東各國推銷武器裝備。美在中東的所作所為使該地區反美情緒上升,美“庫勒”號驅逐艦10月12日在葉門亞丁港被炸,多名美軍士兵傷亡。

    【同拉丁美洲國家的關係】美繼續在貿易、反毒品等領域加強與拉美地區國家的合作,並積極在該地區推進“民主”,但其干涉拉美國家內部事務的做法受到抵制。1月14日~15日,美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訪問哥倫比亞,就美擬向哥提供近16億美元軍事和經濟援助事與哥政府磋商。5月18日,克林頓總統簽署“加勒比盆地計劃”加強法案,向加勒比及中美洲2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較為優惠的貿易待遇。8月15日~20日,奧爾布賴特對巴西、阿根廷、智利、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等南美五國進行訪問,在促進拉美地區民主、發展貿易合作等問題上要求各國支援。8月30日,克林頓對哥倫比亞進行訪問,宣佈向哥政府的“哥倫比亞計劃”提供13億美元的援助,用於支援哥打擊販毒和恢複國內和平進程。美對古巴的制裁有所鬆動。3月,美國會眾院對外關係委員會通過減輕對古巴封鎖的議案,批准向古巴出售藥品和食品。6月28日,美最高法院駁回古巴男童埃利安在美遠親為埃尋求政治避難的上訴,埃和家人離開美國返回古巴。與此同時,古美兩國奧林匹克委員會41年來第一次在哈瓦那簽署促進兩國體育運動交流與合作協議。美3名參議員訪古,調查美對古封鎖情況。10月28日,克林頓簽署一項放寬對古巴禁運的法案,允許美向古巴輸出食物與醫藥用品,但禁止美政府機構或民營銀行對古巴提供融資,規定古巴必須向第三國尋求財務支援以購買美國産品。古方認為該法案對古嚴重歧視,數千群眾在首都哈瓦那舉行示威,以示抗議。

    【同非洲國家的關係】美在艾滋病、地區和平、減免債務等問題上增加對非洲的關注。1月,美利用擔任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之機在安理會舉行“非洲月”,召開會議討論艾滋病問題和剛果(金)、安哥拉、獅子山等國和平進程問題。2月,克林頓總統多次敦促非洲有關國家領導人採取措施儘早制止非洲的戰亂。3月4日~7日,美國派總統特使約翰斯頓對蘇丹進行訪問,實地了解蘇國內形勢和政局發展情況,並就此向美總統提出報告。5月10日~11日,第二屆“南部非洲共同體-美國論壇會議”在莫三比克召開,美副國務卿塔爾博特率團參加,與南共體14國就加強美與南共體之間的合作進行商討。5月18日,克林頓簽署《非洲增長與機遇法》。5月中旬,南非總統姆貝基訪美並會晤克林頓,美承諾通過美國際開發署在今後五年中向南非提供2.5億美元的援助。7月25日~27日,美與肯亞等非洲11國在肯召開“2000年金矛研討會”,討論了非洲地區衝突與人道主義干預等問題。8月26日~29日,克林頓訪問尼日利亞、赴坦尚尼亞出席蒲隆地和平協議簽字儀式,並對埃及進行短暫訪問。訪問期間,美宣佈向尼提供2000萬美元援助用於防治艾滋病,並承諾將説服其他債權國減免尼外債。12月8日~12日,奧爾布賴特訪問南非、模里西斯和波札那三國,並赴阿爾及利亞出席衣索比亞與厄裏特立亞的和平協議簽字儀式。

    外交部網站 2002年2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