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攻堅1.7萬億不良貸款 1年內消滅最差銀行

北辰東路8號,曾為第十一屆亞運會提供過新聞中心服務的地方,這幾日跟未來幾年中國銀行業一萬多億的不良貸款走向有了聯繫。

2005年1月18日開始,中國銀監會和各地銀監局的頭頭腦腦們齊聚北京國際會議中心,

商討2005年中國銀行業大計,不良資産是一個核心關鍵詞。

而此刻,北京冬日的窗外,過去幾年中擔任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處置重任的四大資産管理公司,正在飽受非議。近日國家審計署對四家資産管理公司的審計結果顯示,四家AMC被查出多種違規和管理不規範問題,共發現案件線索38件、涉案資金67億元。

作為促進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下降的最主要推動者和監督者,接下來的這一年,銀監會依然任重而道遠。

不良貸款“虛減”

據銀監會統計,2004年底,國內主要商業銀行(指4家國有商業銀行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存量為17176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3.2%,比年初下降了4.6個百分點。不良貸款比年初下降了3946億元。

然而,數字背後卻似乎有些“技術性”水分。

“技術性的‘虛減不良貸款’確實存在”——這是是次銀監會2005年度工作會議傳出的一個資訊。

銀監會統計部主任劉成相在會上直言:“商業銀行可能通過貸款重組、借新還舊等形式,將不良貸款顯現的時間延後,達到本期不良貸款下降的目標……商業銀行當年或短期的不良貸款的下降有很大的操作餘地。”

一位銀監分局的監管官員曾苦笑著告訴記者,當地一家國有銀行分支機構的不良貸款比例居然在一年裏下降了七八個百分點,“雖然當期的雙降指標是完成了,但很不正常。”

劉成相進一步指出,如果只注重考核商業銀行當年或短期的不良貸款變化情況,或過分強調當年的不良貸款監管成效,容易造成商業銀行的短期行為和弄虛作假。

反過來説,如果監管方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些,將短期效果考核變成長期持續觀察,銀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必然收斂,或者自行敗露。因為,銀行在短期內“虛減不良貸款”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絕非長久之計——如果某一個時期不良貸款的下降是通過耗用過多銀行財務資源取得的,這種下降必然難以持續。

參會的人們發現,2005年可能會是銀監會堵住不良貸款孳生漏洞的新元年。在會上,銀監會發佈了新元年的七項計劃,包括貸款分類偏離度考核、建立貸款遷徙統計制度、綜合考核貸款損失率等。而總體思路則可用一句話概括:建立信用風險全面監管的新模式,以鞏固宏觀調控成果。

131家銀行大抽查

“為什麼國家花錢買了一批又一批(不良貸款),結果又出現了?為什麼監管部門總是追在商業銀行後面給它們擦屁股?”一位參會的銀監會人士深有感觸,“如果提早一些對每一筆貸款的變化了然于胸,這些問題就不難解決了。”

18日的會議上,銀監會宣佈了它在2005年的一個新舉措,就是對全國主要商業銀行實行兩項新的不良貸款管理辦法,一是貸款分類偏離度監測,二是貸款遷徙變化情況監測。

此前的一項重大舉措是,2004年1月1日起,全國主要的商業銀行都開始實行貸款五級分類。

知情人士稱,此次會後,一場大檢查即將拉開幃幕。銀監會今年上半年的一項新任務就是,對4家國有商業銀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11家城市商業銀行和4家農村商業銀行進行抽樣調查。其中,國有商業銀行的總行營業部是必查單位,各省分行將單獨進行抽樣,而其他商業銀行將統一排隊進行不等概率抽樣法(PPS法)抽樣調查,最後的結果統一匯總到銀監會統計部。

抽查內容謂之“貸款分類偏離度”,通俗地説,就是貸款分類真實性。通過檢查,掌握銀行貸款分類的真實性,如果不夠真實,甚至可以測算出不真實的程度。

“過去的檢查沒有科學性,查一個算一個,有時候銀行專門挑好的或專門挑差的給你檢查。”上述人士説,“現在建立在統計抽樣的基礎上,可以從一個點科學地推算到整個銀行。不光知道貸款分類有沒有偏差,還知道偏離的程度。”

例如,一家銀行貸款總額為500億元,自己確定不良貸款為50億元,不良貸款比例為10%。而監管部門檢查後確認新增加不良貸款10億元,調整後不良貸款的比例就是12%。這樣,這家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的絕對偏離度就是2個百分點。

檢查的一個結果可能是,這些銀行的利潤和資本充足率等關鍵數據的真實性將大白于天下。因為,貸款分類的真實性將直接影響到銀行準備金缺口的大小,由此影響到銀行的利潤和資本充足率。貸款分類一旦調整,後面的一系列數據都將發生變化。

此外,4家國有銀行、12家股份制銀行和3家政策性銀行還將在今年上半年實施貸款品質遷徙情況統計制度。令非專業人士難解的“貸款遷徙變化”,實際上是指貸款由正常變為關注,或由可疑變為次級等轉移變化的情況。

“就是關注哪一些貸款怎麼從好貸款一步一步發展到不良的,怎麼從程度比較輕的不良貸款一步一步變成程度比較重的。”前述銀監會人士解釋説。

過去,傳統的信貸管理流程可謂“虎頭蛇尾”式——絕大多數的信貸員和貸審官員把精力集中在發放貸款的前期審查上,貸款發放出去以後就疏于管理了,結果是,貸前的優質客戶在無人管理之下,變成了貸後的不良客戶。

新的監測辦法就有意堵住貸後管理這個大漏洞,讓信貸員們能夠對每筆貸款的轉移變化有精細的觀察,從而避免好貸款不知不覺中就變成了不良。“對貸款風險的靜態管理變成了動態管理,在貸款運作的過程中進行監測,是一個很大的飛躍。”一位銀監會人士評價説。

此外,銀監會2005年計劃中還有一個亮點,讓銀行在大眾面前更加透明。

2004年,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以及32家城市商業銀行相繼發佈年報,相對於過去“銀行資訊是秘密”的老觀念而言,已算一次飛躍式的進步。在會上,銀監會公開表揚了招行、民生、華夏、浦發、上海銀行等,認為他們的資訊披露工作水準較高,也批評個別國有商業銀行披露的未分配利潤與真實情況相差很大。

不少金融專家注意到,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年報並不完善,缺失一些本應在披露之列的科目。銀監會有關負責人在本次大會上表示,國有商業銀行正處於實質性的改革階段,為了避免因倉促的真實披露而引發被動局面,故暫時採取簡化披露的方式。但他同時表示:“簡化披露只是改革中的過渡型措施,國有商業銀行應……逐步做到真實、全面的資訊披露。”

摸清工農行“家底”

在大規模抽查和全面推行新管理方式之餘,銀監會還計劃對不同的銀行進行分類考核和差別監管,避免“模式化”和“一刀切”。

本次分“類”頗有新意,在國有商業銀行這一類別裏,首次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建兩行分開來。

對工行和農行的監管思路是,趁其還沒有進行股份制改革,對其進行準確的貸款五級分類,把不良貸款的“家底”摸清,以確保將來改革過程中注資、核銷一次到位,預防股改後不良貸款反彈。

具體來説,就是在2005年對工行和農行重點監管兩點,一是不良貸款雙降,二是加大現場檢查的力度,監督其準確、嚴格地進行貸款五級分類。

對於已經獲得國家注資、股改至中途的中行和建行,銀監會的監測目標鎖定在新發放貸款的不良率,看其是否能達到國際良好銀行的水準,以驗證改革後的成效和進度。

2004年底,中、建兩行不良貸款比率已經分別降至5.12%和3.70%,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也分別達到了71.70%和69.90%。然而他們面臨的另一個考驗是,必須將其鉅額的非信貸資産也納入五級分類的範圍,按五級分類口徑對全部資産的品質進行考核,將不良資産比率持續控制在3%—5%。

股份制商業銀行是銀行業金融機構中經營狀況最好的群體,但2004年涉及金融業的幾樁大案,如德隆事件、鐵本事件,仍然有數家股份制銀行陷身其間。因此,銀監會把重點放在了集團客戶、關聯貸款以及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等方面。

知情人士透露,在會上,廣東發展銀行、光大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被給予了重點關注。

一年內“消滅”最差銀行

本次會議上,監管部門首次提出了部分較差銀行退出市場的時間表。

銀監會有關負責人在會上表示,爭取用一年左右的時間消滅經營狀況較差、各項監測指標不符合監管要求的最後一類行,力爭在三年時間內完成高風險城市商業銀行的風險處置工作。

所謂“最後一類行”,指的是去年銀監會監管二部在城市商業銀行中進行內部評級,依照資本充足率、資産安全狀況、公司治理機制、盈利狀況等標準,把112家城市商業銀行劃分為6類,其中有5家左右資産品質最差的銀行成為第六類行。

不久前,銀監會副主席史紀良透露,在690多家城市信用社中,真正能夠正常經營的、週轉的大體上只有300家,還有將近300家已經停業整頓,還沒有最終退出市場。

史紀良表示,市場退出,有生有死。但金融機構市場的退出非常複雜,對於關閉的金融機構,一般由中央借款歸還十萬以內的中小客戶本息,而對企事業的存款如何清償至今沒有找出一個好的辦法。他舉例説,包括海發行在內的許多退出機構還敞著口,沒有真正地劃上句號。

《21世紀經濟報道》 2005年01月2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