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購買力平價理論看美元下跌

對2005年的世界經濟來説,眼下最重要的話題莫過於美元的前景。美元估值過高還是過低?它會繼續下跌還是企穩反彈?如果你指望經濟學家告訴你這些問題的答案,你會得到一些模棱兩可的回答:美元既被高估也被低估,既可能續跌也可能就此反彈。

衡量任何一種貨幣估值的最主要指標就是它的購買能力。根據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理論,1美元和與之相對應數額的歐元具有同等購買商品和服務的能力。這一理論很好地解釋了長期內的貨幣匯價波動,也證明了在近十多年來,匯率的變化主要是由於各國通貨膨脹率不同。但儘管如此,購買力平價仍只是一個初步的指標。

一個問題是,人們在不同的國家購買不同的商品。憑經驗判斷,如果一個德國人在紐約購買德國泡菜和巴伐利亞吊帶皮短褲時,比在慕尼黑購買更便宜,則表明美元不值錢;如果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購買漢堡包和格子花呢短褲比在芝加哥購買時要更貴,則説明美元比較值錢。依照上述標準,美元在2001年較為值錢,而在現在則不那麼值錢。

購買力評價理論之所以成立,因為進出口商品的價格在跨越國境的時候應該是相同的。現如今,全球化和外包使得商品和服務的跨國交流越來越頻繁。而就在五十年前,很少有諸如汽車、啤酒、電子産品、法律服務以及電腦軟體等産品和服務的跨境銷售。

可全球化也就僅此而已。類似于預攪混凝土、理髮以及清掃大街等産品和服務只能在當地消費。所以匯率能顯示那些持久不變的購買力平價差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元總是顯得便宜,日元和瑞士法郎則總是顯得相對昂貴。窮國傾向於擁有在購買力平價以下的匯率,這就是為什麼旅遊業從富國流向窮國的原因之一。

無論如何,貨幣是一種價值儲備手段、計價工具和交易媒介。美元資産受歡迎的原因在於,人們即使不買賣美國商品,也用美元進行交易。美元資産如此搶手,是因為人們始終對美國經濟抱著樂觀的態度,哪怕這種樂觀是非理性的。

多年以來,這種對美元資産的需求,使得美國經濟能在肩負巨大貿易赤字下運轉,並且匯率能和購買力平價基本一致。但是國外對美元資産的需求總有一個限度,而目前已達到了這個極限。現在,海外投資者中僅有一些亞洲央行還在增持美元資産。並不是因為他們喜歡美國證券,而是因為這樣做可以使他們的匯率更具競爭力,從而有利出口。

近期美元的貶值,增加了對美國商品的需求,但是,不管是作為一種資産還是交易媒介,對美元的需求都沒有增加。美元的貶值有助於縮小貿易赤字,不過前提條件是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要降低。但是美國的私人消費和政府支出繼續增長,並且目前政府好像也沒打算出臺措施來改變這種狀況。

所以,美元作為交易媒介的價值被低估了,而作為資産的價值被高估了。這是不是足以解釋為什麼美元上漲和下跌的可能性旗鼓相當?從這個角度説,預測貨幣的短期走勢就好比癡人説夢。

自從2000年股市泡沫破滅,為了獲得曾經在股市中的高額回報,投資者不斷在尋找新的投資目標,而很多人選擇的一如既往的短期投機行為,其結果要麼是一夜暴富,要麼是傾家蕩産。就美元而言,鋻於導致其長期看跌的基本面因素依然沒有任何改觀,對美元的投資之旅註定不會一帆風順。(約翰·凱作者係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小安、項東編譯)

《上海證券報》2005-01-19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