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做大才能雙贏

    市場開放百姓受惠

    前些日子,一位朋友打來電話,説她現在想買保險,但有人告訴她入世後外資保險公司都進來了,保險會像汽車一樣大降價,等那個時候買更便宜。據記者了解,想買保險的人中持有上述觀點的不在少數。

    雖然入世後,我國將在更深更廣的領域開放市場,但是並不意味著外來的商品、服務價格都得降低。保險作為金融服務,其産品價格的高低主要取決於保險公司費用成本和保險資金運作水準,雖然中外保險公司在這些方面存在著一些差距,但在保險價格上並沒有明顯差異。就拿投資連結保險來説,在國外,保險公司給客戶最好的年投資收益率為6%—9%,而國內不少保險公司給客戶的投資收益率也達到甚至超過了這個水準。不過,有一點需要提醒的是,壽險的價格是隨著購買人年齡的變化而變動的。被保險人年齡越大壽險的價格越高。對於想買保險的人來説,究竟怎麼買更合算,還需要全面考慮。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認為,入世後,中國保險企業面臨的挑戰不是産品、價格的競爭,而是服務和技術的落後。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後所採取的主要競爭手段將是利用服務和技術的優勢,提高保險産品的附加值。高品質、高水準的附加服務,將會成為外資保險公司吸引中國百姓的重要因素。

    前不久,剛剛獲准在中國開展財産險業務的德國安聯和格寧保險公司表示,當買了他們保險的汽車被盜或發生事故後,公司不但要對客戶儘快理賠,還會提供臨時使用的車輛以解燃眉之急。這樣的服務和承諾,對於長期飽受“理賠難”磨難的廣大保險客戶來説,無疑是渴盼已久的“及時雨”。

    外資保險帶來什麼

    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5家保險公司,其中外資保險公司就佔了28家,在數量上比中資保險公司還要多。如果説,外資保險加快進入中國,對老百姓意味著更多實惠的話,那麼對國內中資保險公司來説,則意味著激烈的競爭與挑戰。

    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公司董事長王國良認為,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也意味著更多機會的來臨。與外資保險公司同臺競技,將促使中資保險公司主動向外資保險學習其長處,提高服務品質和經營管理水準,使我國保險業在短時間內與國際接軌。太保與外資保險公司合資組建的太平洋安泰保險公司,幾年來運營良好,在上海市場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業績。這説明,中外保險公司並不僅僅是競爭對手,更不是簡單地“你死我活”,而是可以成為很好的合作夥伴,共同發展壯大。

    中外保險公司能不能共同發展,把市場做大?上海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據統計,目前上海擁有中外保險公司22家,其中外資保險公司11家,是我國外資保險最為集中的城市。1992年,美國友邦成為第一家進入上海的外資保險公司。當時友邦公司最先實行了保險代理人制,眾多的保險代理人走出辦公室,穿梭在大街小巷為友邦開發客戶、銷售壽險産品。這種近距離的服務得到了客戶的認同,使友邦在進入上海最初的3年保費收入增加了4倍。就在保險代理人為友邦創下巨大效益的同時,保險代理人制遍地開花,很快成為其他保險公司主要的展業方式,使上海壽險市場得到了快速發展。上海壽險保費總收入由1992年的18億元猛增至2000年的92.1億元。上海每人平均保費達到969元,較全國平均水準高出663%。激烈的市場競爭不但沒有令保險公司淘汰出局,反倒挖出了市場潛力,拓展了保險空間。

    當然,與發展了幾百年的外資保險業相比,中國保險業還處於蹣跚學步的成長期,無論是産品開發、資金運用還是服務水準,都有不小的差距。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吳小平指出,為使中資保險公司增強競爭力,保監會將積極推動國有獨資保險公司體制改革。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通過參股、合資和規範上市等多種形式,理順産權關係,建立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形成有效的內部激勵與制約機制;鼓勵中資股份制保險公司吸收外資、民營和上市公司參股,以增加資本和償付能力,促進機制轉換。

    中國保險市場開放多年來的實踐表明,外資保險進入中國,保險市場主體增多,百姓選擇的餘地更大。外資保險公司先進的行銷方式和宣傳手段,將會提高百姓對保險的認知度,激活巨大的潛在需求,有利於將市場蛋糕做大,使中外保險公司在公平競爭中取得雙贏。

    

    《人民日報》2001年11月12日

    

    

    


林毅夫:養老保險深化改革是關鍵
國內保險業資本達4000億
河南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全面啟動
世界保險費率將普遍上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