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首頁
財經新聞
財經透視
海外市場
股 市
銀 行
外 匯
基 金
期 貨
保 險
其 它
德勤國際資深金融專家獻言中國銀行業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指日可待。有人士預言,外資銀行的大舉進入,給中國銀行業帶來的將是一場脫胎換骨的變革。日前,德勤國際資深金融專家在闡述全球金融發展趨勢時,對中國銀行業的改革與發展提出了真知灼見。

    全球並購與中國“入世”

    德勤國際資深金融專家、亞太和非洲金融業務總監歐歷維(Philip Staurse)先生認為,在全球、尤其是在亞太地區,新一輪的國際銀行兼併浪潮風起雲湧:日本興業銀行、第一勸業銀行和富士銀行3強合併,組成了全球銀行業的巨無霸———瑞穗金融集團,總資産達141萬億日元(超過12000億美元);新加坡發展銀行以432億新元全面收購額道恒亨銀行;還有發生在南韓的銀行並購和在香港的“所有”銀行並購,都表明瞭整個國際銀行業大並購的發展趨勢。並購的目的很明確:搶佔市場爭奪全球金融霸主地位,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取得競爭優勢。

    以前,對於中國的金融市場,幾乎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即中國市場孕育著相當大的潛力,在中國市場上可以獲得巨大效益。

    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全球金融機構的CEO們正在作出更現實的考慮:在中國做什麼?應該怎樣去做?對於中國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機構,儘快認識如何利用外國資金和知識技能,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也成為當務之急。

    如何應對新“巴賽爾協議”

    談及將於2004年開始實施的新“巴賽爾協議”,德勤專家從新協議的變化到中國銀行業應如何面對進行了詳細闡述。

    專家們認為,新協議不僅僅是資本充足率的數字指標的改變,而是整體思路的改變,並將銀行風險考慮在內。譬如説,新協議將過去的資金充足率簡單的一個百分比數字,改變成為在一定風險程度下的充足率。我國銀行過去的操作模式是銀行根據行業分派、政策指令安排貸款,而受貸方主要是國有企業,對於貸款風險以及回報考慮較少。在新協議下,銀行將改變這種做法。銀行要把資金回報放在首位,應拋開地域和行業的限制,向經濟效益好、可以産生高額回報的企業貸款。但是這樣的分析人才是當前銀行所缺乏的,銀行業必須加大這方面的培訓力度。

    德勤高級經理武亞林先生認為,中國銀行業對新“巴賽爾協議”還沒有加以足夠的重視和研究,忽視了這個新協議對於全球監管和所産生的結果。他説,新協議會産生一種類似于“多米諾骨牌”效應。它不僅影響銀行,而且對企業也有很大影響。因為,在實施新協議以後,銀行就不願意承擔過大的風險,向一家資信不佳的企業放款。國際上對風險的評估是有標準的,中國實行的“五級分類”並沒有真正體現到企業財務報表上,而且非常粗化。如果企業不能準確、真實地披露資訊,不能將資訊公開,市場透明度達不到要求,銀行就無法適應這一新的協議。

    迎合全球金融發展趨勢

    在海外,使國民經濟獲得增長的資金來源具有多樣化特點,銀行只起一部分的資金供給作用;而在中國,經濟增幅所需要的資金幾乎全是由銀行提供。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中國銀行業如何進行改革?

    歐歷維先生認為,早在1994年,中國政府就有意將國有銀行轉變為真正的商業銀行。那麼,關鍵是必須建立一個明確的責任體系,如成立一個真正的董事會。這個董事會必須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如在信貸方面,他們有權選聘經營管理者,使其在好的法人治理結構和好的管理方法上找到一個平衡點。

    在海外銀行中設有CFO這一職位,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對銀行資訊系統和財務業績進行管理,負責建立並確保一個有效的資金配給和投資資本的管理系統。設立CFO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財務管理,業績管理控制,使其有專人負責。一旦發現問題,可以直接找到責任人,加強管理的約束力、可信度。在中國CFO的職責和功能被分解給銀行中若干部門承擔。由此看出,設立這樣一個職位並不需要對所有制的一種改變,而是管理方法的改進,目的是加強組織的管理能力。

    為了有明確的責任體系,必須加強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改革。雖然很難給最佳的法人治理結構下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最佳的法人治理結構應具備三大基本特徵:第一,銀行的管理者必須是能夠負責的管理人,而且好的模式能夠促進銀行的管理人負責;第二,所有者與管理者分開,不能具有雙重身份,增加資訊透明度;第三,銀行有明確的定位,銀行的主要責任是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不能承擔過度的社會責任。

    關德銓先生認為,法人治理實際上是股東通過董事會進行企業治理,上層改革不到位,管理者依然可以通過對管理流程、管理方法的改良來進行企業改革。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必須跟上全球金融發展趨勢,其改革也必須適應這個趨勢的要求。隨著中國加入WTO,外國銀行將不斷涌入中國這個活躍的金融市場中來,中國銀行必須不斷使自己在知識、技術、服務産品方面得到強化,在發展中加強風險管理、客戶管理、成本管理等,才能獲得成功。

    

    《人民日報》 2001年10月2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