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首頁
財經新聞
財經透視
海外市場
股 市
銀 行
外 匯
基 金
期 貨
保 險
其 它
股市暴跌誰的錯?監管的"十大誤區"

    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券商機構面臨生死悠關。一切由他們默默承擔就能解決問題嗎?政策制定者和監管者就沒有什麼值得反思嗎?

    一、錯把中國股市當美國股市,認為一切應以美國、香港股市的榜樣為準。

    即美國納指從5048點跌到1300點,從來不干預,不救市,我們怎能去救。結果中國股市也大跌30%。豈料"911事件"一發生,美國政府強力救市,而我們依然"不干預"指數。

    二、錯把中國上市公司當作美國上市公司,美國公司平均18.5年配股一次;較多地是搞增發,咱們也來個棄配股搞增發。

    哪知道,美國公司對再融資慎之又慎,一般不肯多增發,多增發等於多請股東老闆來管自己,故增發時數量少、間隔時間長,而中國國企歷來是投資饑渴症,"吃了財政吃銀行,吃了銀行吃股民"。大搞無度無序無規律的增發。將股市狠狠砸了下去。

    三、錯把指導理論中的沙繆爾遜凱思當成科爾奈蘭格。

    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尤其是國企雖然沒有剝削與壓迫,但傳統國企都有産權不清,責權利相分離,所有者缺位,效益低下等毛病。對中國經濟有入木三分了解的是科爾奈蘭格、奧塔錫克,起碼西方經濟學與東歐經濟學兩派都要學,而某些美國歸來香港過來的管理人員對社會主義國企與資本主義私企的區別一無所知,對大經濟學家科爾奈等人不屑一顧。

    四、錯把中國封閉股市當作美、港開放式股市。

    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不能完全自由兌換,故國內人士不能買國外股票。大量資金一度涌入股市。股指畸高,大多為居民、企業資金推上去的,長遠看確無投資價值;但這些資金並非泡沫,而是純金,全來自於人民與企業之手。即使要將市盈率降下來,也必須通過按凈資産減持國家股軟著陸降下來,而不能用三四根吸水管吸錢,採用休克的手法硬著陸。

    五、錯把沒有做空機制的中國股市當作成熟的美國股市。

    沒有做空機制的本意可能是為了用新股來做空,有利於國企多上新股。但沒有做空機制,沒有套期保值的股市下跌過程中的殺傷力就特別大。而美、日、港股均有做空機制,跌下去時,只是做多人虧錢,做空的那部分人是盈利的。那樣跌,社會震動就小多了,美國人只能怨自己站隊站錯了,何以沒做空。但中國這麼實實在在地跌,人們痛苦萬分!

    六、錯把中國開放式基金當作美國開放式基金。

    美國80%是開放式基金,它們有做空機制及對衝機制,我們沒有。沒有套期保值、做空機制,何以要去發開放式基金呢?將來怎麼避險呢?在中國國情下,開放式基金遠不如封閉式基金實在;在封閉的15年內,安安心心全力以赴地炒股。而開放式基金為防備人們擠兌,還必須留出20-30%的準備金跌漲全可能呈單邊態勢。

    七、錯把無做市商股市當成成熟的美國股市,不分青紅皂白打莊家。

    惡莊是該打,像銀廣夏(新聞,行情)這樣,人曰該殺。但一部分低吸高拋,作價值回歸型的中小莊家也該打嗎﹖中國不像美國二板市場那樣,有公開闔法的做市商啊做市商可以與上市公司約定,為了活躍股價,高拋低吸,成為蓄水池。中國是否忘了搞做市商。而此時,一概否定一切莊家,莊家豈有不落荒而逃的呢?打莊家應考慮投鼠忌器,結果不考慮,中小散戶一起大立一場。

    八、錯把依靠對象看作機構,中國股市的最深厚基礎在於幾千萬癡心不改的中小散戶,正是他們用自己的工資錢,撐起了股市大半邊天。

    但有些人卻一再主張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而機構投資者又大多是國企性質,産權不清,所有者缺位。一度卻讓它們去方便打新股,從股市中方便圈錢。股災一來,機構一哄而散,誰敢冒險救市。只有中小散戶還在苦苦堅持。

    九、錯把中小散戶當阿鬥,提出什麼"教育中小投資者"口號。

    我們以自己的工資入市救國企,交印花稅,奉公守法;天天看報學習搞研究。雖然具體到每個人,不一定有多聰敏,但從整體上看,實在是一點不蠢;"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我們對股市有無數真知灼見;還要你來教育什麼。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多聽聽群眾的意見。依我們看:你們的洋槍洋炮洋玩意兒才蠢呢,該受教育。

    十、錯把中國當美國,理論聯繫中國實際變成理論聯繫美國實際。

    什麼"綠鞋"制度啊,全是照搬照抄洋本本,完全不適合國情。什麼市場價發新股、市場價減持國有股,全是照抄美國的。美國有75%的國有法人股嗎?美國上市公司組建時國有股、個人股會差10倍價嗎?何不從根本上學起呢?東施效顰,幾時休?給駝駝背殘疾人開刀幾時休?--建議好好學學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真做到"八堅持,八反對"。

    

     《人民日報》 2001年10月23日




股市暴跌誰之過?監管者應該自我反省
一批保險監管法規近期出臺
我國近期將出臺一批保險監管法規
證監會處罰一批違規者
專項調查:投資者眼中的監管者
香港證監會致力加強市場監管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