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次級債互持提高資本充足率

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的兩大試點行———中行、建行近日再次成為媒體聚焦的核心,而吸引力無疑來源於次級債的成功發行。中行在6月底成功發行140.7億元次級債,一躍成為我國資本市場上首只公開發行次級債的銀行;不甘落後的建行在7月底更是鉚足了勁,將次級債從100億元增發至150億元,從而得到“國內目前次級債發行規模最大銀行”的桂冠。

在兩大試點行借次級債發行風光無限的同時,多位業內人士也提到了兩次發債中的共同點:兩家銀行次級債前五年中標利率均為4.87%;建行購37億元成中行次級債最大捧家,雖然建行的次級債是工行以25億元拔得頭籌,但是中行仍成為繼工行、中金、交行之後的前四位大買家。

而7月20日,交行也宣佈,已成功發行120億元次級債,由於採取定向發行的方式,交行沒有披露詳細資訊,但業內人士認為,最大的可能是相當部分都集中在銀行手上。

發行次級債是典型的市場行為,但是這種情況的出現,到底是“巧合”還是“默契”?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易憲容表示,國有銀行發行次級債,主要是為了補充附屬資本,提高資本充足率,從而達到監管部門對其的要求。

“不過這種互相持有的做法,在國際上非常少見。”易憲容話題一轉,突然提到了“互相持有”。易憲容進而解釋説,國外一般都是沒有達到資本充足率的“壞銀行”需要通過次級債發行來補充資本金,但是考慮到風險因素,與該銀行同樣沒有達到《巴塞爾協議》對資本充足率要求的其他銀行相對較少購買,因為風險會比較高,有可能會“越幫越差”。

不過,易憲容也坦言,對於國內銀行,這種互相持有對雙方至少有三大好處。一是國有銀行一般都會有比較大的投資需求,購買其他銀行次級債可以滿足需求;二是中行建行發行次級債的規模都相當龐大,有大的認購者出來撐面子,一定程度上可以帶動小投資者的跟進;三是幾大國有銀行早晚都要發行次級債,如果發行時能夠達成默契,以一個相對較低的中標價格發行,減少發行成本,這樣既能成功發行,又比較省事和低成本,豈不是皆大歡喜?

(市場報)        2004-08-04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