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拐彎”朦朧通脹預期

正在上行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驟然“拐”了個彎。

今年2月CPI僅僅上漲2.1%,與去年12月和今年1月同比均上漲3.2%相比,漲幅突然回軟1.1個百分點。 雖然一個月度的數據變動並不能確立物價運作的新趨勢,但這使得可能産生通貨膨脹的預期轉為朦朧,同時也引發專家們的深入探究。

費解的兩大特徵

2003年10月啟動的本輪CPI上漲,具有兩大鮮明特徵:一是總需求增長較快的城市,CPI漲幅普遍低於總需求增長較慢的農村。二是一邊是“火焰”,一邊是“海水”,即部分商品和服務價格在“燃燒”,而另一部分商品價格仍然“冰冷”。

要破解這兩個一般通脹理論難以完美闡釋的“結構性”特徵,並準確判斷今年及其後一個時段CPI的走勢,需要轉換視角,審視其上漲的複雜原因,並對影響CPI漲跌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因素進行趨勢分析。

食品價格上漲是拉動這一輪CPI上升的主要誘因。由於它在CPI中佔有略高於30%的權重,其迅猛上升強勁地帶動CPI的上行。

有專家指出,此輪食品價格上漲與前一時段貨幣信貸增長過快沒有關聯,具有較強的獨立性。連續多年糧食減産,且價格持續下跌或低迷,量變的積累最終引發了糧價走向的質變。我國糧食年供給缺口至多5000萬噸,國家糧食儲備達1.5億噸。政府至今“按兵不動”,主要是考慮與其他“費力費勁”的政策性舉措相比,糧價回升將不費“一兵一卒”就增加了農民收入。

一些專家預測,本輪食品價格上漲行情,有望于秋收之際歸於波瀾不興。因為今年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可望比上年增加2400萬畝左右,産量增長約6%。屆時,供給的增加和同比基數的抬高至少將遏制食品價格的繼續上揚。只要保護好耕地安全,從中長期看,我國並無食品短缺之憂。即使一時出現難以預料的缺口,國家動用一點外匯儲備,足以平抑價格的過度波動。隨著居民消費中用於食品的支出每年大約以一個百分點下降,食品價格對CPI的影響將越來越小。

服務價格是推動近期CPI上升的另一個因素。與國際水準比較,我國服務項目價格上漲空間較大。在CPI持續低迷的幾年中,政府出臺了多項調整服務價格的措施,服務項目價格適度上漲有效減緩了CPI的下降幅度。目前,這一“子系統”在CPI中佔有20%的權重,去年上漲2.2%,即便今年上漲4%也只能拉動CPI上升0.8%。專家們認為,政府應把握好服務價格調整出臺的時機和力度,以達到對整體CPI走勢予以微調的目的。

“海水”緣何至今“冰冷”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至今“海水”仍然浸泡著除食品之外的佔CPI權重接近一半的工業消費品。幾年來這部分商品價格一直“冰冷”,2003年仍整體上處於零增長,今年前2個月又再度整體上跌入了微幅“負”增長狀態。

對此,專家們富有説服力的解釋主要有:首先,技術成熟和進步、規模效應提高了生産率。近幾年服裝、彩電、電腦、手機、轎車等價格一降再降是對此最好的説明。其次,競爭比較充分,且普遍處於供過於求狀態,使之無法搭上漲價的“便車”。相關企業只能主要通過強化管理、控製成本、壓縮利潤等途徑消化能源、原材料、運輸價格上漲帶來的壓力。再者,工業化重化工階段的到來,導致更多的生産資料在內部迴圈和消耗,生産資料價格上漲向消費資料的傳導明顯弱化。如煤炭煉成焦碳,焦碳用於煉鋼,鋼材又被加工成採煤設備;鋼材加工成了鋼軌、發電設備;有色金屬變成了機床、重型機械的零部件等等。

凡此種種均是制約工業消費品價格回升的因素,而工業消費品價格難見起色,將在相當程度上制約CPI的上行高度。這也是大多數專家不願輕言徹底告別通縮的根本原因。

2.5%至3%:更大的可能

綜合上述種種因素,此間觀察家判斷:如果今年所有推動CPI上行的因素全部兌現,並有所強化,全年CPI升幅可能將突破3%的上限,但確立這種趨勢的概率僅為30%。更大的可能是,全年CPI的升幅處於2.5%至3%的區間,形成溫和的漲勢。這種適度的價格上揚有利於經濟資源向有需求、有效益的産業和産品轉移,有利於發揮價格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實現産業結構調整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中證網) 2004-03-1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