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指出要在發展中解決股市問題

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是推進全流通的重要原則

股權割裂造成股市四大弊病:股市不能成為經濟的晴雨錶,不能起到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同股的持有者的利益不一致損害公眾股投資者的利益;同股不同值實際上就違反了同股同權的原則;一股獨大,或者國有股獨大,就難以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制度,也就難以真正防止虛假資訊、內幕交易和惡意操縱市場等方面發揮監督作用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在10日召開的第八屆(2004年度)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指出,如果只講規範,不講發展,我國股市的問題永遠也解決不了。推進全流通一定要有利於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有利於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本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中國銀河證券公司、中國證券報社和野村證券有限公司共同主辦。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屠光紹出席了論壇,全國工商聯名譽主席經叔平給論壇發來了賀信,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致歡迎詞。銀河證券總裁朱利主持會議。

成思危説,十六屆三中全會對金融工作非常重視,明確要求深化金融企業改革,健全金融調控機制,完善金融監管體制。我們一定要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進一步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擴大直接融資,在這個過程中解決好我們的全流通的問題。

他認為,如果只講規範,不講發展,中國股市的問題永遠也解決不了。目前我國直接融資比例過低,全世界平均的股市市值佔GDP比重是90.7%,而發達國家是130%,而我國只有百分之十幾。股市作為直接融資的重要場所,還要有大的發展,還要通過改革開放促進其發展。在這一點上,現在有一些悲觀的看法,甚至有一些人認為我國的股市對經濟起不了什麼作用,這樣的看法是錯誤的。我國股市充分發展之後必然能對經濟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他強調,如果全流通問題不能解決,就會影響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證券市場的股權割裂問題,造成股市的四大弊病:股市不能成為經濟的晴雨錶,不能起到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同股的持有者的利益不一致就會損害公眾股投資者的利益;同股不同值實際上就違反了同股同權的原則;一股獨大,或者國有股獨大,就難以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制度,也就難以真正按照《證券法》的要求在資訊披露,防止虛假資訊,內幕交易和惡意操縱市場等方面發揮監督作用。

成思危説,現在已經到了應該認真研究解決股權割裂問題的時間了。考慮股市全流通問題,要堅守兩條原則:一是有利於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二是有利於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這兩點是必須的,否則,如果在這個過程中,部分利益被一些實力資金和大戶所掠取,而中小投資者卻得不到實惠,那這種全流通的改革就是失敗的。

成思危強調,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就要保障社會的公平和公正,特別是保障弱勢群體的合法利益。相對於龐大的上市公司和控制公司管理權的大股東,廣大中小投資者是弱勢群體。他反對所謂弱勢群體應遠離股市的觀點。他説,中小投資者都離開股市,股市是難以發展的。現在不是説要讓弱勢群體、中小投資者遠離股市,而是要讓中小投資者在股市中有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不能讓虛假資訊、內部交易、惡意操作損害了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證券法已對一系列違法行為做出禁止性規定,為建立和完善證券民事訴訟和賠償實現機制,最高人民法院已對此發佈了相關司法解釋,要用法律的手段來保障弱勢群體的利益。

他認為,一套行之有效的股市全流通的解決方案,應有以下六個方面的可行性:技術上是可能的;經濟上是合理的;法律上是允許的;操作上是可以執行的;進度上是可以實現的;政治上要能為各方所接受。

關於解決全流通的時間,成思危表示審慎樂觀,他認為這絕不是短期能夠做到的。他認為,任何方案,應考慮各方的利益。各利益相關者都能夠達到一個妥協,達到所謂系統工程的"帕累托效應",大家都能夠接受,只從一方考慮是不行的。以前在股市上考慮比較多的是融資方的利益,而對投資方的利益考慮不夠,這就會造成問題。

中國證券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陳乃進在代表論壇主辦單位致辭時説,我國目前正處在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攻堅階段,既有的成果和面臨的困難同時存在,由此提出了經濟結構調整的一系列問題,很多挑戰性的問題正受到人們前所未有的關注。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也同樣面臨很多重大的問題,股權分置就是其中的核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關乎資本市場的未來發展;資本市場的興衰,又事關整個經濟發展的進程。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以空前的篇幅闡述了我國資本市場的定位與未來發展戰略,有中央的決策,有市場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智慧,資本市場這一重要要素市場大發展是完全可以預期的,股權分置這一核心問題的解決,也一定能夠找到合適的路徑。

論壇圍繞中國資本市場與國民經濟"晴雨錶"、全流通基本原則和方案的比較、全流通過程中的投資者利益保護等三項議題展開,來自有關部委、海內外各大金融機構、學術界的數十位重量級專家參與了演講與對話,吸引了各界代表500余人凝神傾聽。

(中證網) 2004-1-12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