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04特稿:金融盤活中國
黃樂楨

又是一個發展之年。中國經濟穩健走過2003年,來到了嶄新的2004年,那麼,誰將叩開今年經濟發展與改革之門呢?似乎可以肯定,人們又將視線聚焦在金融業。

從去年開始,先有國有銀行考核標準的變化,後有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以後簡稱銀監會)的成立、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啟動、央行5號令及121文件的出臺,以及利率市場化的深化、國有銀行準備上市,到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關於對金融業的要求等等,在金融領域上出現了過去從未有過的改革局面。而在2003年12月27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高票通過了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中國人民銀行法的決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商業銀行法的決定等三部法律,這似乎已經不是簡單的法律通過的問題了。

種種跡象表明,作為中國經濟的內核,今年如何健康發展與改革金融將是經濟的最大拐點。因為,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之後,中國已經開始明白阻礙前行的最重要的障礙是什麼了。2003年12月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訪美時指出,“金融機構改革是中國整個經濟改革中最為艱巨的任務”。那麼,面對改革與發展,金融真的能盤活2004年的中國經濟嗎?

金融發展之痛

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風暴給予我們非常深刻的教訓。一時間,東南亞一些國家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當中國跨入2004年時,面對WTO開放的時間表,中國的金融似乎已經顯現了發展之痛。

“當前金融改革要解決的問題很多,既有宏觀問題,也有微觀問題。”2003年12月21日,在觀察家年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夏斌如是説。

夏斌認為,中國的金融問題主要是銀行問題,銀行資産最多,銀行的問題主要是四大銀行的問題,四大銀行的問題主要是不良資産的化解問題。現在離外資銀行入境與我國銀行展開全面競爭只有2年左右的時間了,四大國有獨資銀行靠自身努力,恐怕在短時期內難以消化長期形成的不良資産這一歷史包袱。而這個問題不解決,會直接影響我國金融業的改革和發展,影響我國的經濟安全和經濟增長以及金融業的開放程度。

此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王松奇也認為,從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看,能對中國經濟安全産生最大威脅的不是“三農”問題,不是收入分配不公問題,也不是經濟開放度進一步提高之後可能出現的各種外部衝擊,而是由銀行壞賬形成的金融隱患。

問題並非僅限於此。農村金融體制也是制約中國金融改革的一大瓶頸。2003年12月27日,在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郭沛表示,就農村金融而言,一方面農村金融組織不夠完善,農村金融區分不明確,而歷史包袱又較重;另一方面,有關數據表明,農村現在約有3000億元資金流向城市。因此,如何健全農村金融機構,並且做到“讓農村的資金回到農村去”,從而支援“三農”,是當前和今後中國金融改革的又一項重要任務。

夏斌也認為,當前中國金融改革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國有銀行如何適應經濟發展與金融業競爭要求,加快自身改革的問題。另外,銀監會成立之後還存在中央銀行與三大監管部門之間以及三大監管部門自身之間的協調問題等。

據夏斌介紹,當前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對金融體制及其運作機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同時也決定了這一階段金融改革的內容超前和滯後都是不合實際的。20多年金融改革的經驗與教訓證明,脫離現實經濟生活中的矛盾、要求,理想地、簡單地去按照市場經濟“彼岸”設計改革的思路,結果往往是失敗的。而抓準金融産業制約經濟改革與發展所暴露的矛盾和突出的問題,參照“彼岸金融”模式,從金融制度層面逐一解決,恰恰是當前最切實際的改革思路。

而多種所有制的金融機構這方面的産權如何改革,包括中小銀行、證券公司的産權清晰,中國資本市場的信心問題,保險市場的體系和規範化等問題,對內而言,這些問題勢必影響整個經濟的健康運作。

全球化之憂

然而,對於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金融全球化趨勢目前已發展至“牽一髮而動全身”。趨利避害用好這把“雙刃劍”,金融改革成為其中關鍵。

此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在“2003年國際金融論壇”上分析指出,當前,金融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貨幣虛擬化程度在增加,各國貨幣間匯率開始發生波動,資本跨國流動的規模和速度大大增加,虛擬經濟迅速膨脹,世界金融市場整合化趨勢也日漸明顯。

而此時金融全球化這柄“雙刃劍”的作用已經顯現。成思危認為,必須正確對待金融全球化這柄“雙刃劍”:一方面,金融全球化有利於資本的自由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隨著金融工具不斷産生,人們信心因素對金融工具的價值影響也越來越明顯,金融全球化將加速金融風險傳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劍閣也表示,金融全球化可加強全球金融市場整合與國際間的資本自由流動,從而積極推動全球資源配置的效益提高。但金融全球化要求金融監管本身的國際性,如果各國在監管措施上鬆緊不一,不僅影響效率,還會導致國際資本大規模投機性轉移,進而影響國際金融穩定。

李劍閣稱,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益不僅可通過全球金融市場迅速傳遞到其他國家,對這些國家的金融構成衝擊,而且還會演化地區性和全局性的金融危機。

由此可見,金融全球化在促進全球配置效益提高的同時,也對正在參與或融入這一進程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出了實質性挑戰。李劍閣認為,這種挑戰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金融制度建設方面存在的差距所致,發展中國家由於國內金融競爭力不強,監管水準不高,導致國內金融交易活動出現無續的擴張和資源抵消配置,為金融危機的發生留下隱患。

隨著金融全球化的加強、中國入世效應的深化,中國金融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李劍閣認為,在金融全球化的進程中積極穩妥地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更好地與國際金融接軌,對中國經濟和金融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如此看來,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已迫在眉睫,而誰將是今年金融改革的第一步棋呢?

銀行上市之結

去年11月,標準普爾公佈中國內地銀行評級結果,參評12家銀行無一獲A級評級,業界一片譁然。關於國有商業銀行如何發展的問題更加令人關注。

此前,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了股份制也是公有制重要的實現形式,並且在會議通過的《決定》中指出,“選擇有條件的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加快處置不良資産,充實資本金,創造條件上市”。這是使得國有銀行開始加速改制,成為上市造勢的基本理由。

而正如溫家寶總理日前訪美時所表述的:“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目標已經確立,半年內就會開始進行大力度的改革。”“必須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公司治理結構的改造,此前必須做準備工作,如降低不良資産率,充實資本金,銀行有營利。這樣才能進行股份制改革,最終上市。”這更為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排定時間表埋下伏筆。

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將會給中國的經濟帶來什麼呢?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發展研究室主任易憲容撰文指出,四大國有銀行上市,肯定是2004年國內金融業改革最大的事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四大國有銀行為了改制上市,為了降低不良貸款率、提高資本充足率,除了2003年看之成功所採取加大貸款總量、擴大分母、通過票據貼現空轉對倒做大分母等非市場手段仍然會盛行之外,政府將實施“多管齊下”的措施,如增發貨幣、財政注資、債轉股、銀行發債、動用外匯儲備、引進戰略投資者等多種途徑。有人估計今年中央政府會向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注資5000億元人民幣,旨在讓四大國有銀行改制,爭取到2005年至2006年到海外上市。

“從步驟上來講,目前還不到上市的時候,改革不能著急。”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教授認為,國有商業銀行現在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十六屆三中全會所談到的産權制度改革。

曹鳳岐指出,國有商業銀行産權制度改革最核心的問題,是把國有銀行變為一個真正的適應市場化的金融企業,要把它改造成一個公司,這是首要任務。從産權方面來説,可以先變成國家控股的多元化投資公司;其二是要解決銀行內部管理體制問題,建立真正的法人治理結構;再者是採用金融控股集團公司模式;第四步是資産重組;最後才是上市。但是四大國有銀行上市,應該具備一定的條件,要水到渠成地來做,要解決資本充足率的問題,要增加自有資本。同時,國有商業銀行不能背著不良資産的包袱上市,也不能通過上市讓投資者和股東去背不良資産的包袱。

對此,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李若谷在“2003年國際金融論壇”上也表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要從解決不良資産、解決內部控制機制入手,不要先忙著上市。

有外電指出,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可能高達5000億美元,約佔中國全年經濟總産值的一半。如此看來,要如此之快解決不良貸款問題,在短時間是無法實現的。

那麼,誰會是第一家上市的商業銀行呢?此前有消息説,中國建設銀行有望率先上市,其中財政解決50%剝離的不良資産。具體方式是:通過將優質資産注入股份公司,將不良資産再次剝離至新成立的資産管理公司等方式重組,然後實現整體上市。

而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在“2003年國際金融論壇”上談關於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戰略取向時,他描述的目標是:在2006年之前,按照“産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將四家國有商業銀行改造成為公司治理結構完善、運作機制健全、經營目標明確、財務狀況良好,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企業。

可以看出,國有商業銀行具體上市的時間表尚待排定之中,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今年的金融改革將會聚焦在銀行業,聚焦在國有商業銀行上市的問題上,這將是盤活中國近5000億美元的不良資産的一大舉措。

國資重組之機

從國資委成立之日起,關於國資並購與重組的討論就一直沒有停過。無論是國有股轉讓、全流通的爭論,還是外資並購、不良資産剝離等事件,幾乎都會牽涉到金融問題。而在觀察家年會上,與會者大都認為,並購與重組今年將在中國熱演。

而不久前召開的並購重組高峰會是國資委成立以來籌劃的一件大事。在這次會議上,李榮融表示,歡迎外資和民營資本參與國企重組。這可以看成是官方意義上的一次明確表態,從而也讓人們對外資和民企並購國企充滿了期待和想像。

2003年12月27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在中國民營企業參與國資重組高峰論壇上指出,現在居民儲蓄和手持現金以及金融資本已經超過十萬億。外資進入中國的熱情也很高,相對而言,國有資本是有限的資源,有限的國有資本應該投向其他所有制經濟不準進入,或者不願意進入的行業和領域。充分發揮國有經濟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説,凡是適合民間投資進入的領域就要鼓勵引導,集體、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進入,促進他們的發展,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互補發展的格局。

同時,陳清泰認為,現在外資已經開始進入,優強企業,包括較強實力的民營企業,通過並購提高市場集中度的慾望增強,商業銀行下屬的四大資産管理公司,面臨資産回收的巨大壓力,地方政府急於為狀況不良的企業尋找出路,這一切都使國有企業的並購、重組、資産存量調整的動力大大增強。

針對國資並購與重組的動力加大,金融機構又將扮演什麼角色呢?

中國民營企業研究會會長保育鈞認為,金融機構要調整好心態,民營企業要並購國企,沒有金融機構支援是不行的,同時國有企業要轉讓沒有金融機構的支援也是不行的。現在金融機構怕轉讓以後,馬桶效應出來,不僅國有企業的問題暴露出來,而且銀行的問題也暴露出來,不良資産暴露出來;另外一方面對民營企業並購當中,需要金融機構搞金融産品創新,為民營企業的並購提供金融支援。

而有專家稱,減少國有企業的負債和向國有企業注入資本是現在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問題。有兩個途徑來注入資本:國家和市場。國家用政府預算來注入資金,但是,這已經越來越不適用了;而非國有企業的增長又進一步增加了對融資的要求,現在投資的途徑應該是通過資本市場。但是中國的融資市場還不夠發達,現在在融資的總額中只佔到10%,主要還是銀行在進行投資。

而關於嚴格上市公司國有股轉讓,國資委卻更希望相關金融機構積極介入。據報道,國資委副主任李毅中最近有一個説法頗耐人尋味。他説,在上市公司上報的國有股轉讓材料中,有兩類公司最讓他頭痛,一類是ST公司,為求保殼火速出讓;另一類是績優公司的優質資産賤賣。可見,下一步為確保國有資産保值增值,國資委必然會對這兩類問題重點關注,嚴格上市公司國有股轉讓的審批。對此,作為監管機構的證監會今年的態度也將會是積極的。

在去年,最牽動市場神經的字眼恐怕就是“全流通”三個字。就在國資委成立後不久,一介書生純屬學術研究的國有股全流通方案被某報摘用,再加上一則“三三一減持”的網路傳言,股市一下子風浪驟起,4個交易日內,兩市流通市值損失竟達276億。其後國資委以記者招待會的形式澄清市場傳言,事件暫時劃上句號。但在今年會不會解決“全流通”問題,依然是個謎。

然而,正是國有企業的改革之變,給今年的金融改革帶來的同樣也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這引出了另一個老大難問題:就業。

就業之要

“今年我國就業壓力依然很大。”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日前分析説,今年城鎮需要增加就業人口將達到2400萬,預計到2005年,這個數據將達2530萬。

而按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今年,將可能提供800萬個崗位。面對如此大的就業壓力,出路何在?其中金融就業就是其中一條。

此前,本刊去年的第20期刊發了《金融支援下崗職工再就業咋就這麼難?》一文,其中就對金融就業有過探討。而早在1998年和1999年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就多次專門發出指導意見和相關通知,指導、引導和要求各商業銀行改進金融服務,對中小企業實施再就業工程和下崗失業人員提供服務和貸款支援,最近央行又與財政部、國家經貿委、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聯合下發了《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管理辦法》,這對金融就業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而對於就業是否應該有相應金融政策,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厲以寧認為,無論是下崗工人的就業,還是新生勞動力的問題還是農民進城的問題,都是金融問題。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是關係到當前就業問題,安置下崗工人需要投資,需要貸款。而人民銀行不要只考慮一個目標:貨幣穩定。在當前一定要通過貨幣政策來緩解就業問題,通過貨幣政策來使得經濟保持持續、穩定增長,通過貨幣政策能夠使投資平衡。貨幣政策目標要納入到整個政策體系中運作。

因此,厲以寧建議,作為當前的貨幣政策來看,單純地為穩定而穩定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反而會使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就業問題嚴重就涉及到一個重要的問題:給經濟帶來的影響將是惡性迴圈。

可以想像,面對就業壓力,我們的金融政策假如有積極與靈活的調整能力的話,這種惡性迴圈的影響將是很小的,金融服務就業將變成可能。但面對1.2億農村剩餘勞動力,這又將給農村金融問題帶來何種抉擇呢?

“三農”之擾

近年來,以信用社為重點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逐步加快,並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迄今為止,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不僅嚴重滯後於農村稅費改革,甚至成為整個農村改革最為薄弱的環節。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滯後,已嚴重制約著農業結構調整、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已成為當前解決“三農”問題的迫切要求了。

在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中國農業銀行楊明生行長分析認為,當前農村金融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一是貸款難,第二是難貸款,三是農轉非。而貸款難從銀行的角度主要是難在兩個問題,一是擔保難,二是幾乎沒有自有資本。

據了解,目前農村金融體系主要由三部分構成,第一是中國農業銀行,這是作為商業性的金融出現的;第二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作為政策性金融出現;第三是農村信用合作(社)組織。

然而這三大農村金融機構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相反它們之間的問題卻成了當前改革的瓶頸。農業銀行有著三大任務:支援農業産業化的經營、支援農村小城鎮的建設、搞好農村的信貸扶貧,而信貸扶貧在農業銀行的經營中不完全是商業性的,卻體現著政策性金融。而作為政策性銀行的農業發展銀行卻不能辦政策性金融,只能為糧食購銷體制服務,由於糧食購銷的放開,農業發展銀行的出路問題,在今年依然是個未知數。同時,農村信用社是發展性組織,現在已變成競爭性的企業,和農業銀行現在也有競爭。

那麼,農村金融改革在今年將會有什麼新的舉措呢?它將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發揮著什麼樣作用呢?

日前,在銀監會與世界銀行合作舉辦的首期合作金融高級監管人員培訓班上,銀監會副主席李偉農村金融改革是金融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必須結合“三農”發展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並針對當前農村金融存在的突出問題,置於整體金融改革中統籌考慮。在體制改革和政策設計中,應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科學有效地整合農村金融資源;二是明晰農村金融機構的性質和職能定位,有效發揮農村金融機構的作用;三是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適應“三農”發展需要的服務體系和服務功能;四是加強審慎有效的銀行監管,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的穩健發展。

鋻於農村金融機構的複雜性和各類機構的差異性,以及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需要,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必須把握“五項”原則:一是統籌規劃,區別對待,分類指導,不搞“一刀切”;二是政策設計的理念要體現“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三是政策設計的重點要放在資金投入和風險補償方面;四是要充分考慮到農村金融的複雜性和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區別輕重緩急,分步實施;五是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增強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準,適應和滿足“三農”發展的需要,形成支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合力,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

李偉還提出,中國農村合作金融改革的成功依賴於農村金融體制的整體改革。同時,農村合作金融的深化改革又為農村金融的改革做了積極的探索,必將促進和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步伐。因此,在當前農信社改革試點工作中,要加強對農村整體金融體制改革有關問題的探討和研究,以推動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從而促進農村合作金融體制的改革不斷深化。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也認為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是涉及廣泛的系統工程。這主要包括: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真正建立起産權清晰、約束機制強、財務健康、監管到位、有可持續發展能力、主要為農村社區服務的地方性金融企業;繼續完善和發展農村政策性金融服務,形成農村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分工明確、各負其責、共同支援農村經濟發展的格局;改變對新增郵政儲蓄實行利差補貼政策,並結合郵政儲蓄體制改革,逐步解決存量部分的利差補貼問題;參考其他國家實行的社區再投資法等做法,使有關金融機構從農村社區吸收資金中的一部分用於本社區;發展農業保險、大宗農産品期貨等,分散農村信貸風險;探索建立農村存款保險機制,保障農戶存款與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實事求是地認識民間借貸的作用,規範和引導民間借貸;積極探索新的農村金融組織形式和金融産品。

如此看來,這種農村合作金融改革是以農村金融體制的整體改革為基礎的,假如改革到位的話,困擾已久的“三農”的問題也將化解。然而,人們不禁要問:我國的金融體制真的很不完善嗎?

體系之變

同樣也是在觀察家年會上,中國金融體系的完善也成了與會者關注的問題。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焦瑾璞説,“我國金融體系變化很大,但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如果從金融體系概念來講,它至少有三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制度體系,第二個是市場體系,第三是組織機構體系,而這些同樣給改革帶來更多的變數。”

焦瑾璞分析指出,在體制方面更重要是要打破單一的所有制制度。但是實際來講,包括四家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包括財政的融資、包括一些企業發展的融資,80%的股份都屬於國有。而這種單一的國有所有制在事實上造成了國有商業銀行內部缺乏發展動力,外部缺乏競爭壓力。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將是在打破單一的所有制方面的一大嘗試。

而對於市場體系,目前我國的市場體系從貨幣市場、股票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存在著最大的問題,市場人為的阻隔,這幾家市場資金不流動。如渠道的保險資金,只有20%能夠直接信貸,其他都要靠商業銀行裏面進行,商業銀行的資金只能在貨幣市場經營,而資本市場沒有。其中在我國還缺少一些金融體系的不完善和金融市場不完善,比如作為一級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現在我們沒有。另外監管方面一個是銀監會,還有保監會、證監會,這樣的情況也就造成了監督不規範,就像警察一樣各管一塊,目前金融市場的分割就像封建社會的分工制。所以要把整個資金的流動帶動起來,或者説整個金融資金不流動就形成不了市場,形成不了市場就沒有效率,當然也産生不了效益。

在金融組織體系方面,近年來,我們從一家銀行發展到目前有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十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10多家城市商業銀行,還有30000多家農村信用社,還有2000多家城市信用社,還有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還有三家政策性銀行。但是,這些金融組織體系結構並沒有與金融與經濟結構發展相適應。如企業説貸款難,銀行説放款難,這些問題除了依賴於前面談到的制度和市場這兩個方面的改革,還要依賴於金融組織體系的完善。

而據焦瑾璞透露,最近國務院要推出關於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就是如何完善農村的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也將有一些新的動作和新的舉措,這些都與完善我國金融組織體系相關。其中包括引進一些民間資本,對一些小的銀行進行股份化經營,這樣一來,不僅是企業法人,民間資本也可以參加,甚至個人也可以參加。

此前,關於民營銀行的試點是不是在今年有突破,同樣也是對現有金融組織體系的一個考驗。

而關於金融混業經營又將是挑戰金融體制一大問題。日前,成思危在審議三部銀行法草案時指出,金融混業經營事實上是大趨勢,因為資金只有通過充分流動才能充分發揮效益。而最新修改的商業銀行法為我國商業銀行的混業經營留下了空間。原來的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託投資和股票業務,不得投資于非自用不動産”,而新修改的商業銀行法則將其修改為“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託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産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這無疑將給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留下了發展空間。

可以預見,這些金融體制的改革,帶來的不僅僅是金融領域的新變化,對2004年中國經濟整體而言,也將是一針強心劑。  

人民日報《中國經濟週刊》 2004年1月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