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推進國企改革應消除六大顧慮

    當前,在推進國企改革的過程中要消除以下顧慮:

    顧慮之一:國家控股能少於51%嗎?

    在一些重要行業,國家應該控股,但控股就都必須擁有51%嗎?我看不必。實際51%控股,只是針對只有兩個投資者的情況而言。而有多個投資方時,就沒必要非要追求51%不可。所謂控股價值的關鍵在於你的資産通過控股能夠支配的資産有多少,而不是你直接投入的資産有多少。

    顧慮之二:國有資産能量化到個人嗎?

    從理論上説,這肯定是不行的。但有兩個前提:首先這是不是國有資産?對國家一分錢沒投的國有民營企業怎麼算?關鍵還是先界定産權。其次“量化到個人”,是花錢買,還是白白送?假如已經界定為國有資産,但個人想花錢買,而且價格對國家來説也不錯。又有何不可?所以説,這個問題我們應當這麼理解:已經界定的國有資産不能白白送給個人。

    顧慮之三:國有資産轉讓能不流失嗎?

    有人説:國有資産一轉讓就會導致國有資産流失,所以不能轉讓。對此,我舉個例子:當群眾從國有商店買回彩電時,我們能否大聲制止説:“不準把彩電拿回家,這是國有資産流失”?當然不行,因為人家已經付了錢。因為任何資産都有兩種形態,一是實物形態,一是貨幣形態。彩電如此,其他國有資産也是如此。後來聽説一位理論專家反對我的觀點,説: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生産資料的公有制,而不是貨幣的公有制!我覺得這未免膚淺,因為所謂貨幣形態只是暫時的。

    顧慮之四:資産重組能門戶大開嗎?

    國有企業要通過重組兼併,真正激發活力,就要把門打開,讓各類資本都進來。如果關起門來,就在國企內部調來調去,我看依然不會有生命力。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

    顧慮之五:國企改革靠危機導向行不行?

    改革有兩種導向,一種是利益導向,一種是危機導向。利益導向是在企業上升期就看到更大的潛在利益,因而在企業還不錯時就改革,以取得更大的成功,而危機導向則是企業發生危機了,才不得不改革。很遺憾,我們國企大部分都是危機導向。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企業經營者的得失是不對稱的。改革總會有風險,就可能産生矛盾。如果得失不對稱,成功了自己沒有好處,一旦出了問題自己就會很麻煩。所以,這種體制就會使利益導向難産。我們要做到的,就是制定經營者的激勵機制時,要使他的責權利能統一。

    

    顧慮之六:改革中誰是最大的受益者?

    

    我先講個與孔子有關的故事。春秋時的魯國規定:國人在國外凡看見本國人淪為奴僕就可以將他贖回來,然後贖金由國家報銷。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碰上了這樣的事,但事後他並沒有去官府報銷,於是眾人都稱讚他。但惟有他的老師孔子批評了他,為什麼?因為子貢的行為妨礙了更多的人去勇於解救那些淪為奴僕的魯國人,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這個故事啟發我們看問題要先思考“最大的受益者”。如果子貢去官府報銷,不僅自己沒有因為做好事而受到損失,而且也等於向社會宣揚:敢於冒險去救人絕對是值得的。這樣就會引導更多的人願意去救人,而那些奴僕就有了更多的希望。這樣,救人者雖然得以報償,但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他,而是全社會。所以我們企業經營者被獎勵、被授予股份時,你一定要接受,否則就是妨礙更多的人去幹事業。

     (北京日報) 2003年6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