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加快國資管理體制改革---專家剖析"濟南現象"

    "濟南現象"引起專家學者的強烈關注,深層次剖析濟南上市公司集體沉淪這一現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銀博士均表示,該現象凸現了進一步通過企業部門和公共部門深化改革來加速解決這些問題的迫切性。

    張文魁分析指出,滬深證券市場有1200多家上市公司,由於各種原因,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國有企業改造而來,而且這些國有企業基本上都是分拆式上市,因此,中國多數上市公司天生就有兩個問題,第一是國有股一股獨大,第二是母公司從上市公司抽血。國有股一股獨大,上市公司就不可能真正轉換經營機制、理順同政府的關係,國有企業的所有毛病在上市公司中都找得到,有的人就乾脆將這些上市公司還稱為國有企業。母公司從上市公司抽血,首先在於母公司認為這是上市公司應盡的義務,其次在於公司治理還缺乏有效制約上市公司與母公司之間的自我交易和利益轉移的手段,所以母公司通過各種方式,將上市公司"掏空"。

    張文魁強調,由於這是先天性的,所以不僅濟南,全國其他地方都有類似的問題。但有些地方的幸運之處在於,能早看到這個問題並利用證券市場比較成功對上市公司進行再一次"補血"和延長生命。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上海市政府對本地上市公司的重組。但現在再來走多年前上海市的那條重組之路已經很難了,所以,我們比較推崇新的重組方式,即"民營化重組",濟南應該走這條路。

    從國有資産運作的角度來看,濟南現象暴露出的問題值得深入思考和分析。胡汝銀分析説,透過濟南上市公司集體沉淪,可以看出地方政府未能建立起以市場為基礎的、有效率的國有資産管理和運作機制,包括既未在上市公司內部形成一種良好的微觀監督和控制機制,同時也缺乏活躍的公司外部治理機制,如經理人市場。

    ST輕騎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胡汝銀強調,輕騎的國家股權由政府正式委託給輕騎集團經營,但如何保證對委託出去的國有資産運作品質進行的監督控制到位,地方政府沒有相應的市場化的微觀配套機制。國有資産委託經營後,要麼是完全"放權"給被委託者,放任自流,要麼是仍舊維持著直接的行政干預和單純的政治控制關係,其結果,上市公司只能演變成一種內部人控制與政治機構附屬物的混合體,政府所有權的代理成本太高,公司的運作品質難以保證。除了未能很好地履行所有者的監督和控制職能外,政府的公共職能也沒有很好地發揮,ST渤海的土地問題拖了那麼多年,就很説明問題。

    兩位專家一致認為,濟南上市公司集體沉淪這一現象,進一步説明當前推進我國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和收縮國有資産管理戰線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他們強調,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應該儘快到位,應該儘快以更加商業化、專業化和市場化的機制,運作國有資産,目前國家已經成立了國資委,目的就是要保證國家、政府作為所有者,非常到位地履行所有者責任,使企業及上市公司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

    《上海證券報》2003年5月1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