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田俊榮

    這幾天,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成了財經界的熱門話題。先是央行在《2002年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潑墨如水,辟出很大的篇幅介紹了去年公開市場操作的情況;緊接著,央行又宣佈,增加3家商業銀行作為公開市場操作的一級交易商,公開市場操作的場次從每週一次增至每週兩次。

    通俗地説,公開市場操作就是中央銀行通過買賣有價證券和外匯,來實現自己貨幣政策意圖的活動。當央行認為需要收緊銀根時,就將手中的證券和外匯賣給有關金融機構(一級交易商),收回一部分基礎貨幣,這樣,金融機構可用資金的數量就相應減少了,社會上的貨幣供應量也隨之收縮。反之,當央行認為需要放鬆銀根時,便通過買進證券和外匯的方式,投放一部分基礎貨幣,這樣,金融機構可用資金就增加了,貨幣供應量也隨之擴大。

    

    在發達國家,公開市場操作已成為中央銀行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聯儲90%的貨幣吞吐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進行的。英國近年來甚至取消了除公開市場操作以外的其他貨幣政策工具,公開市場操作每天要進行3次之多!

    

    這些年來,我國的公開市場操作也已經從貨幣政策工具中不起眼的“小不點”迅速發展成貨幣政策工具中的“絕對主力”。1998年、1999年兩年,我國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增加基礎貨幣2600多億元,佔兩年基礎貨幣增加總額的85%。去年更是公開市場操作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一年,公開市場操作的前瞻性、靈活性大大提高,操作力度明顯增強。

    

    以去年6月25日到12月10日的公開市場操作為例。去年,我國外貿出口和外商投資快速增長,致使銀行間外匯市場明顯供大於求。為了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央行從銀行間外匯市場大量購買外匯,相應投放了大量的基礎貨幣。但是,基礎貨幣增長過快,對商業銀行增加貸款沒有進一步的促進作用,從長期看,反而增加了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於是,央行果斷決定,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上進行收回基礎貨幣的“對衝”操作。去年下半年,央行頻頻出手,累計回籠基礎貨幣最高達2467.5億元,保證了基礎貨幣的穩定增長。

    

    強有力的公開市場操作對我國經濟、金融發展可謂利莫大焉。近年來,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有效地調控了基礎貨幣,進而調控貨幣供應量,支援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央行還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影響了商業銀行可用資金的數量,進而影響貨幣市場的資金供求狀況,最終有效地引導了貨幣市場的利率。在我國目前的利率體系中,貨幣市場利率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風向標”和“參照係”,這一利率的平穩運作,有利於整個金融體系的平穩運作。

    

    更為重要的是,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有效引導貨幣市場利率,還為利率市場化改革夯實了基礎。利率市場化包括不可分割的兩層含義:一是建立由市場供求決定利率水準的利率形成機制;二是央行能夠調控和引導市場利率。如果沒有後者,勢必會形成“一放就亂”的局面。因此,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引導貨幣市場利率能力的增強,顯然有助於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步伐。

    毋庸諱言,由於客觀條件的制約,我國目前的公開市場操作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應當密切關注外匯市場、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和商業銀行流動性情況,協調本外幣公開市場操作;繼續增加公開市場操作一級交易商成員,擴大公開市場操作的影響面;繼續改進公開市場操作方式,增加交易頻率。央行增加一級交易商和交易頻率,可以説是為完善公開市場操作開了個好頭。我們期待著這一貨幣調控的“主力”在未來煥發出更大的活力。

    人民網 2003年2月2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