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託理財、社保資金將向基金業敞開大門  

    上周才慶祝完基金份額突破千億元的中國基金業,無意中又等到一道大餐。8月26日,證券業協會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披露:“證監會將加快研究制定基金公司開展受託投資管理業務的有關辦法。”基金業染指上千億元規模的委託理財市場已指日可待。

    幾乎是同時,勞動與社會保障部有關人士在有關研討會上表示:規範社保基金運作的《社會保險法》草案已經制定完成並已轉國務院有關部門。上千億元的社保資金也將向基金業敞開大門。

    算上已經超過一千億元的公募基金市場,未來的基金業市場將超過3000億元。一度連發行都困難的基金業突然發現自己又坐回了豪華盛宴之前,餐桌上不僅自己預定的“投資基金”,“社保資金”無人染指,甚至連券商面前的那份“委託理財”也給端了過來。

    基金業覬覦已久

    基金業覬覦委託理財市場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999年。

    據説當時第一批基金管理公司中的幾家開展了相關的調研,並提出了允許基金業涉足委託理財市場的動議。

    伴隨著開放式基金的籌備,更多的基金公司開始認識到委託理財市場蘊含著的商機。基金業中要求開展受託投資管理(即委託理財)業務的呼聲日漸高漲。

    鵬華基金管理公司在基金公司中率先針對機構客戶設立機構理財部,儘管該部暫時主攻“社保基金”,但其他機構客戶同樣是他們未來的業務範圍。

    根據機構理財部負責人林青先生的介紹。早在去年,鵬華就發現了很多機構客戶對“一對一”的委託理財業務有著強烈的興趣。林青認為如果市場向基金公司開放的話,基金公司將肯定“大有作為”。“而且基金公司的客戶將主要來自增量市場。客戶資金不會來自於現有的投資品種。而更多的是來自於以前不敢涉足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在這方面我們已有調研。”

    成熟的風險控制制度、資金託管人與管理人分離的體制以及透明的運作流程被認為是基金公司未來搶佔市場的法寶。機構投資者最關心的是風險的控制。而基金公司的運作是最透明的。透明就意味著低風險,就是競爭力。

    在回答基金公司何時能夠作好進軍理財市場的準備時,林先生以“時刻準備著”回應,“其實,不光是我們,很多基金公司都作好了相關的準備。”

    券商出言謹慎

    相對於基金公司的躊躇滿志,委託理財市場的老當家———證券公司們態度卻顯得模糊。在多家券商的資産管理人士拒絕採訪後,一家中型券商資産管理部的孫先生終於道出了部分券商的心聲:“我們還是希望理財市場能夠按照現有的格局繼續運作一段時間,等各方成熟之後再混合比較好。”“倉促的混合可能導致惡性競爭。”孫先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而相對於基金公司對理財市場的樂觀,孫先生卻完全是另一種看法。“現在的理財市場還沒有完全成熟。不保底的理財品種很難推廣。而保底的理財業務就相當於高息的融資,風險較大。”對於基金公司開闢“增量市場”的想法,孫先生語出謹慎,“很多想法我們也採用過。但市場未必認同。很多情況還是我們在市場裏的更清楚。”

    在風險控制方面,孫先生認為券商提高得也很快。“按照中國證監會去年底頒布的有關規定,證券公司受託投資和基金的風控標準是類似的,未來的發展是朝著一個目標努力。”而且,相關規定也有“可設定託管人”的條款。只要客戶要求,也可以選擇託管人參與。

    據孫透露,這種操作在券商中已經不是少數。“特別是一些資産規模數以億計的大客戶,各方面的要求基本相當於一個小型基金。”

    “委託理財的競爭力,我個人認為還是品牌和品牌後的投資水準。相比一些老牌券商而言,基金公司的品牌還需要進一步的樹立。”孫表示。

    根據一位基金業人士的估計,未來兩年內社保基金的可投資規模將肯定會突破上千億,而不僅是基金公司、一些券商也正摩拳擦掌欲分之而後快。暫時還只屬基金業的3000億理財大餐,不久可能會迎來新的食客。理財市場的“硝煙”只會越來越濃。

     《國際金融報》 2002年8月27日

    

    

    


周道炯:加快基金業的規範發展
吳曉求:中國基金業靠壟斷賺錢 亟待市場化改革
證券業協會:要加快完善基金業自律機制
周小川:從政策上創造良好運營環境推動基金業發展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