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貶值:是禍是福? 歐元區國家對此看法不盡相同  

    3日,國際外匯市場上,歐元兌美元匯率繼續攀升,以1:0.9401報收。上周,歐元兌美元匯率曾一度上升至1:0.9415,美元兌歐元匯率已經跌至2001年2月以來新低。歐元迅速升值對歐洲國家帶來何種影響,能否促進歐洲國家經濟增長,並使歐元成為強勢貨幣,歐洲國家的看法卻不盡相同。

    

    

    歐洲金融專家認為,此次歐元兌美元匯率上升,並非是歐元升值,而是美元出現貶值。因為歐元兌其他國際主要貨幣的匯率基本保持穩定。美元信心危機已經成為現實,問題是美元兌其他主要貨幣的匯率調整幅度有多大?美國企業家組成強大的遊説集團,要求政府放棄強勢美元政策,他們認為目前美元匯率比實際價值高估

    

    

    20%。一些金融專家表示,應該可以排除美元出現暴跌的情況,但美元貶值可能使世界經濟增長出現戲劇性的變化。

    

    

    另外一些金融專家認為,美元匯率很有可能出現暴跌情況。國際匯率市場上,一種貨幣兌另一種貨幣的匯率就像兩個車輪那樣保持平衡。當一種貨幣匯率出現疲軟,好比一個車輪下陷使整個車子傾斜,引起連帶反應。1995年春天,美元就曾經出現過大貶值的情況。當時美元兌德國馬克匯率跌至1:1.35,美元兌日元也跌到1:79.75,日本政府指責美國政府通過貨幣貶值實施貨物傾銷。不管此次情況是否會像1995年那樣嚴重,金融專家認為,各種情況顯示,歐元兌美元匯率很可能在今年內達到1:1,但歐洲國家不希望很快看到歐元兌美元匯率又回升到原先的1:1.19。

    

    

    此次美元貶值的首要原因是美政府不能説服市場繼續保持強勢美元。自從1995年發生美元匯率大幅貶值後,美國前財長魯賓利用各種機會表明美政府堅持強勢美元的政策,加上幾年來美國經濟增長強勁,美元兌國際其他主要貨幣匯率多年來保持堅挺。布希政府上臺後,由於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多年來強勢美元使美國企業競爭力下降,美大企業要求政府放棄強勢美元政策。在這種情況下,美財長奧尼爾不再堅持強勢美元政策。

    

    

    其次,美國經濟增長反覆,美工業集團加大施壓力度。美經濟雖步入復蘇,但經濟快速增長仍存在著不確定因素。由於強勢美元的影響,使美國大企業,如航空公司和汽車製造商等盈利縮水,競爭力下降,並導致企業大幅裁員,美國4月份失業率創下6%的歷史新高。美國工業集團加大對美政府的壓力,要求美國政府放棄強勢美元政策。

    

    

    第三,美元收益低於歐元。從長期利率看,美國10年期債券利率為5.04%,歐洲10年期債券的利率為5.20%以上,從短期利率看,美元的利率為1.75%,而歐元的利率是3.25%。

    

    

    第四,資金重新流入歐元區。由於美國企業盈利下降和美國股市表現不佳,投資者對美國投資的悲觀情緒加重,使以往外國投資大幅涌入美國,以彌補美國多年來的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的情況出現逆轉。今年3月份,歐元區凈流入資金達到22億歐元,而去年同期歐元區凈流出資金為266億歐元。此外,美國安然公司造假賬形成的“安然門”事件及其衝擊波,無疑加快了美元兌其他國際主要貨幣匯率的下跌。

    

    

    美元貶值對歐元各國影響不同。法國經濟預測研究中心副主任米歇爾富坎認為,歐元兌美元匯率迅速升值對歐元國家形成競爭壓力幾乎是肯定的,但對不同國家卻産生不同的影響。愛爾蘭受歐元升值的影響最大,因為愛爾蘭出口到美元地區佔其出口産品的20.2%,德國佔11.8%,法國為10.8%,而葡萄牙只佔6.5%。

    

    

    歐元兌美元匯率升值對歐元區的電腦、航太業、皮鞋、服裝和設備製造業等産生的衝擊最大。因為IBM、惠普等許多跨國公司都在歐元區設立生産基地,如果歐元兌美元匯率升值太多,美國等跨國公司就更願意將工廠搬到亞洲的中國或者東南亞國家去,因為那裏的生産成本比歐洲低,能夠使跨國公司的産品更具有市場競爭力。

    

    

    歐元兌美元升值所帶來的積極影響主要有:一是歐元升值將使歐元國家進口石油的費用下降,減少通貨膨脹的壓力,並促進居民的消費;二是歐元升值緩解通脹壓力,使歐洲央行減息可能性增大。一旦歐洲央行採取降息,將進一步促進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三是歐元兌美元升值將促進歐洲國家的資訊技術方面的消費,從而縮短歐洲國家同美國和亞洲國家在資訊領域的差距,並有可能帶動歐洲新一輪的資訊技術投資;四是歐元兌美元升值可能緩解歐美多年來的貿易摩擦。由於美國政府多年來實施強勢美元政策,使美國企業競爭力減弱。美政府不得不向企業提供補助,並對一些産品提高關稅,以限制外國産品進口。美元貶值後,美企業的産品增強了市場競爭力,美國同歐洲國家的貿易摩擦可能會有所減少。(馬與雄)

     《中華工商時報》 2002年6月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