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業醞釀突圍  

    近一段時期以來,基金業的日子過得很不舒坦,發行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封閉式基金的承銷商“吃不了兜著走",開放式基金的銷售也不樂觀;而基金二級市場則持續走低。這邊廂是基金業滿腔熱情掀起擴容高潮,新基金、新的管理公司躍躍欲試,那邊廂市場卻反應冷淡。基金業結束了三年來的“幸福時光”,陷入重圍。

    

    中國人有句老話叫“置之死地而後生”。基金行業——這個中國證券業規範最早、發展最快,承受最多責難,同時也被賦予最多希望的行業正在醞釀“突圍”。

    

    基金業:從貴族到平民

    

    採訪過程中,許多專業人士對基金業的現狀都備感憂慮,每一個人都對現狀的成因有著一大堆的想法,對改變現狀也有著不少具體措施,聊起來滔滔不絕。説到最後,大家最後還是歸結到兩點上來——市場與誠信。

    

    市場無非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這是每一個人都會説的話,但卻是基金業經歷了從“貴族”到“平民”的變化後,才真正明白的道理。

    

    以往的基金管理公司,以投資為中心,不愁資金來源,只管用好手中的錢。這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是有效的。而今形勢變了,監管的日趨嚴格規範,政策優惠的逐步消失,股市2001年下半年出現了大幅下調,導致基金賺錢愈發不易,凈值下降得厲害,加上投資人對基金認識的誤區,基金開始初嘗被市場拒絕的滋味。所幸的是,現在的基金管理公司已經意識到自身實際是在提供一種投資理財的金融服務,首先要樹立品牌,贏得投資人的信任,否則就沒有資金來源。因此基金公司現在是投資與銷售兩個中心並重,在産品設計開發、銷售上考慮如何貼近客戶的需求,而投資也定位於“如何盡可能幫客戶賺錢"。

    

    於是,變化悄然而至:一是産品設計更加細化,産品説明書的出現就是其具體體現;二是銷售體系的構築,就象保險業最早摸索建立自身“走街一族”的銷售隊伍,基金也開始借助銀行、券商的網路來推介新産品,分享銀行、券商的客戶資源;三是日益重視與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人以及中小投資者的溝通,對外宣傳從封閉走向開放,基金公司高層與基金經理頻繁在媒體上露面,宣傳投資理念,樹立公司形象。一些基金公司的高層人士,長期以來的工作重點之一是與保險公司保持良好的溝通,定期與對方的投資經理電話交流,到府走訪並與對方投資部人士座談,説明基金在做什麼、做的原因以及前後思路的改變。

    

    求變才能圖存

    

    基金業從業人員在變,基金業的政策環境也在變。國內基金行業初創時期,採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模式,通過高壁壘的保護政策來幫助基金公司完成初步的資本和經驗積累。經過四年的發展,高壁壘的壟斷格局已造成了一系列問題,不利於行業整體素質的提高。

    

    證券市場上有一種“鯰魚效應”——危險與壓力反而能夠帶來生存機會和動力。這被應用在上市公司的收購兼併與重組,如今也引入基金業。引入競爭,對現有基金公司形成壓力,推動其反思變革,在客觀上行業的突“圍"創造了逼人的的市場環境。面對著暗流涌動的基金管理公司新加盟者、外資和券商資産管理業務三方“敲門人”,現有14家基金公司未雨綢繆,紛紛加緊公司管理制度的建設、人才培養,甚至“引狼入室”,主動與外資接洽,希望通過合作化劣勢為優勢。這些舉措無疑為行業的尋找出路提供了契機。

    

    共識:突圍需要時間

    

    從“貴族”到“平民”,有著一個痛苦的過渡期。我們看到,無論是基金品種的創新還是行銷方式的拓展,沒有哪一位被採訪人士對其寄予“速效”的希望。

    

    不僅如此,基金業內甚至應該做好頭破血流的準備。面對一個還不規範的市場環境,面對一群只有10多年資本市場經驗的投資者,突圍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氣——堅持正確而可能被誤解指責的勇氣,因為,基金業已經選擇了“重樹誠信”的道路,這是一條需要時間和堅持定力的道路。

     (黃曉萍/證券時報) 2002年5月3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