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合資夥伴還是目標客戶? 外資保險瞄準産業巨頭  

    誰也不會想到,中國産業巨頭竟會成為中外合資壽險公司的主力股東。

    在今年最新披露的合資保險公司名單中,可以看到一連串中國産業巨頭與國際知名保險聯袂的名單——中石油與義大利忠利保險、中糧集團與英聯保險、中國五礦與法國安盛、中石化與宏利保險、中海油與荷蘭全球人壽保險公司、北京首創與荷蘭保險有限公司。加之去年海爾與紐約人壽共組壽險公司的例子,中國巨無霸級的産業集團已成為外資保險公司入駐中國的首選夥伴。産業巨頭夢想金融

    去年,海爾與紐約人壽的合作之舉已透露出中國産業企業向金融集團邁進之意。現在,眾多位居中國百強企業之列的行業巨頭與外資保險公司的頻頻聯姻,使産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密切結合的現實日益清晰。

    各大産業巨頭對合資保險公司的投資額度都秘而不宣。有關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目前,隨著傳統企業在資本市場的歷練,産融密切程度日益加深。金融産業利潤高企,使許多微利的傳統企業期待再築一座賺錢的爐灶,參股成熟的金融企業成為選擇。而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壽險巨頭均非等閒之輩,基本均是百年老店,在保險業和資産管理領域各具實力,借助這些國際保險巨頭的經驗,中國産業巨頭的金融之路可以避免更多曲折。而外資保險公司期待在獲得獨資組建壽險公司之前,尋找一個實力夥伴在中國順利安營紮寨。雙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外商一箭雙雕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有關人士指出:中國在加入WTO時承諾,外資保險公司可以通過設立合資公司、分公司和獨資子公司三種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在加入世貿組織的前兩年,中方允許外國非壽險公司在華設立獨資子公司,允許外國壽險公司在華設立合資公司,合資夥伴由外方自主選擇。因此組建合資公司成為外資保險公司打開中國保險特別是壽險市場的應時之選。

    雖然外資保險公司都想保持業務100%的原湯原味,但為了爭取兩年的市場培養期,目前只能走合資之路。有關業內人士稱:大多數國際保險巨頭都經歷了長期的等待。對於第一個合作夥伴深思熟慮,以中石油、中石化、中糧為代表的産業巨頭在國內大名鼎鼎,與之聯盟可以使品牌效應最大化。

    德國安聯公司北京代表處張燕南向記者點破了外資保險一箭雙雕的合資奧妙。“外資保險公司不僅要選擇實力合作夥伴,更重要的是同時將大客戶收入囊中。”

    中國各行業的巨擘公司,不僅資金實力雄厚,更重要的是其規模龐大,數以萬計、十萬計的員工隊伍本身就構成壽險業務穩定的客戶群,可以使合資公司在壽險業務推進中“肥水不流外人田”。據説,與義大利忠利保險公司組建中意保險的中石油旗下職工有120多萬,本身就形成了自成體系的潛在保險市場,而忠利在保險市場上的強項恰是針對一些大型跨國公司的員工福利保險,即包括壽險、養老金、醫療等所有服務的團體壽險業務,選擇中石油這樣一位合作夥伴的價值不言自明。國內保險公司為何遇冷?

    國內已有相當市場經驗和客戶基礎的保險公司為什麼未獲外資青睞?另外,去年中國保監會批准了4家新籌備的中資保險公司——民生人壽、東方人壽、生命人壽和恒安人壽,這4家公司同時獲得和外資保險公司建立合資公司的資格。但它們為什麼沒有找到預想中蜂涌而至的聯姻夥伴?

    “國際保險巨頭喜歡一張白紙的合作方,將自己的經營模式和理念推進到中國,而不願選擇背景複雜、股權複雜、需要協商、需要妥協才能坐在一起的合作者。”有關業內人士稱。

    此外,外資保險巨頭對國內現有保險公司的興趣僅限于參與招股。而且是在無法通過獨資和合資途徑進入中國市場的前提下,外資才會選擇參股這種形式。去年8月底,新華人壽向蘇黎世保險公司、國際金融公司(IFC)和日本明治生命保險公司等招募了24.9%的股份,成為中國首家向外資招股的保險機構;11月21日,泰康人壽宣佈對外資招股成功,瑞士豐泰保險公司購買了其10%的股份。但知情人士透露:外商對中方公司會保持更多獨立性的參股合作方式大。隨著中國加入WTO,外資對招股的興趣正在減弱,主流形式還是合資和設立獨資保險公司。

    未獲外資青睞的國內保險公司卻要應對競爭對手越來越多的市場。據悉,從2001年開始,中國保險市場主體已經發生巨變。9月德國格寧、英國商聯等8家外資保險公司獲准在華開展業務,12月美國紐約人壽國際公司、美國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日本生命保險公司、加拿大永明人壽保險公司等7家外資保險公司獲准進入國內市場。在這之前,中國共只批准19家外資保險公司在華設立了27個經營機構,其他100多家外資保險公司在華只建立了200余個代表處。而今年以來拿到牌照的外資保險公司就達11家,合資保險公司不僅擁有保險業的國際經驗,更重要的是利用國內實力夥伴迅速擁有了穩固的客戶源,而這才是真正威脅國內保險公司的焦點所在。但願中國的産業巨頭不會僅僅成為外資保險公司的墊腳石,助其羽翼豐滿後而被棄如敝履。

     《證券時報》 2002年5月2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