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邁軍:我國期貨市場發展面臨新的“臨界點”  

    經過數年的持續低迷,去年以來,我國期貨市場呈現復蘇徵兆。無論是人們對期貨市場的功能定位認識,還是法律、政策環境的逐漸改善,亦或是期貨市場的交易量,都表現出蓄勢待發的跡象。

    

    2001年期貨市場出現了恢復性增長,成交金額超過3萬億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20%和87%。同時,市場環境有所改善,市場信心有所增強。據權威部門的統計,目前全國期貨經紀公司共有190余家其中183家營業。去年末平均每家期貨經紀公司凈資産3353萬元客戶保證金2855萬元;年均代理交易額156億元。今年以來,有關部門除了積極推動商品期貨大品種上市交易以外,全國證券市場統一 指數的編制以及指數期貨的研究、上市準備工作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進展。

    

    儘管如此,我國期貨市場的功能發揮不盡理想;有關法律、政策不夠完善;期貨市場規模太小;期貨經紀公司實力較弱的現狀仍未能改變。最近,記者就業界關心的全國期貨市場的有關問題獨家採訪了中國證監會期貨監管部主任楊邁軍先生。

    

    記者: 期貨交易所處於監管第一線,其發揮作用如何直接關係到期貨交易能否公平、公正,直接關係到市場的誠信,在期貨交易所建設方面,會有那些舉措?

    

    楊邁軍: 期貨交易所運轉的好壞確實關係到期貨市場的興衰,對此,我們是高度重視的。

    

    經過這幾年的清理整頓,全國各地興辦的幾十家交易所現在只剩下3家。其人事管理權也由地方、部門掌管改由中國證監會直接管理。從3家交易所的目前情況看,其運作基本上是好的,能正常發揮其一線監管的作用,保證交易的公開、公正與公平。

    

    記者: 期貨市場經過數年的低迷之後,近來情況開始有些變化。有人將其稱之為“期貨市場的春天”,您怎麼認為?

    

    楊邁軍:冬來春初的界限常常比較模糊,早春時節時常乍暖還寒,甚至春寒料峭。期貨市場作為風險聚集、分散、化解的市場,起起伏伏、風雪雷電都是難免的。但期貨市場確實面臨比較好的發展機遇,處於品種有可能增加、有利於期貨市場發展的政策有望出臺、市場的規模會得到較快地擴大的“臨界點”。期貨市場試點初期發展很快,但由於不規範,盲目發展,下去也很快。經過清理整頓以後,市場秩序較為規範,目前基數很小,我相信它的發展會較快。

    

    記者:在我國證券市場,政府的政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政策的制定,與人們的觀念、認識又密切相關。目前,有關部門對期貨市場的認識是否有了一些與過去不同的變化?

    

    楊邁軍:經過這些年的整頓與思考,人們對於期貨市場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深化對市場的功能定位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資本市場(包括期貨市場)正向市場化、國際化、規範化的方向發展。2001年期貨市場出現了恢復性增長市場環境有所改善市場信心有所增強,與社會有關方面觀念的變化不無關係。

    

    為什麼這麼説呢?前年年底,周小川主席在期貨業協會成立大會上指出,期貨市場的清理整頓已經結束,清理整頓的目標已經基本達到。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角度來看,期貨市場應當發揮它應有的作用。2001年我們做了很多宣傳工作,社會對期貨市場的認識有所改變,認為期貨市場是賭場,可有可無、弊大於利的人愈來愈少。人們對期貨市場在國內、國際市場經濟競爭中的功能和作用的認識也越來越明確。

    

    去年全國人大通過的“十五綱要”明確提出要穩步發展期貨市場。期貨市場在經過有限度試點後,得出結論是市場經濟需要期貨市場,“十五規劃”的提法已經確定了期貨市場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

    

    這需要耐心。現在一些方案正在考慮、正在研究,儘管還沒有出臺實施,但各方面的認識水準現在已經到了不是應不應該做,而是什麼時候做、怎麼做的階段了。

    

    記者:商品期貨市場能否平穩發展與該市場中有沒有大宗交易品種密切相關,因為大宗品種交易,其價格被操縱的難度很大。我們的期貨市場能推出大宗商品期貨交易品種(如石油、玉米、棉花等)嗎?如果能推出的話,大約在什麼時候?

    

    楊邁軍:證監會對推出大宗商品期貨交易品種是非常支援的。但是,這個問題涉及面比較廣,有關部門需要溝通與協調,因此,推出大宗交易品種需要耐心和時間。比如説,玉米是很好的期貨品種,東北地區是玉米主産區,對玉米國家有保護價政策。基於對保護價政策的考慮,所以在開展期貨交易時,有關部門會較為慎重。雖然我國的糧食供應已從供不應求變為供大於求,糧食匱乏的局面已不復存在,但糧食畢竟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事,有關部門必須慎重考慮是必然的。

    

    至於什麼時候能推出來,這很難具體地説,我想,應該是不會太長久了。我們現在做的工作很有希望,期貨市場增加品種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時間也越來越接近。

    

    記者:現在業界對統一指數和指數期貨討論得較多,上海期貨交易所在指數期貨交易的準備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對此,您怎麼看?

    

    楊邁軍:編制證券市場統一指數是一個市場問題,作為監管部門,我們希望統一指數早點搞出來。但是,統一指數到底怎麼搞,以誰搞的為準,不是證監會認可就可以的,指數應當能反映真實的市場情況才能為市場所接受,不會去指定。

    

    股指期貨的推出,首先必須是有東西作為股指期貨的標的,這是推出股指期貨的前提條件,統一指數是否適宜做期貨也要研究。總體上説來,股指期貨的推出比商品期貨大品種上市涉及面更大、更複雜,因而會更慎重。從交易所方面,我們支援、鼓勵他們做好技術的更新換代、交易的風險控制等方面的準備工作。由於這個交易工具是跨市場的,對我們監管工作也是一個新的挑戰。我們過去監管的都是商品期貨,作為金融期貨對我們來説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我們也在積極做好監管的準備工作。

    

    記者:關於股指期貨交易的參與者業內有一些爭議,您認為,交易者參與指數期貨交易的門檻應該多高?

    

    楊邁軍:股指期貨的風險比較大,我們國家參與股票市場的有很多工薪階層人員,三萬兩萬就可以參與交易。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做股指期貨的承受能力如何不能不予以考慮。我們不是要區分機構投資者和散戶投資者,對後者有什麼歧視,而是從防範風險的角度出發,主張把合約交易單位做大一點。例如,假定我們認為8%的保證金是合適的,但我們開始可能會建議交易所定為10%,個人也好散戶也好,如資金充足也可以參與,這就是提高門檻。讓承受能力差的投資者離開股指期貨遠一點,是因為他們中有一大部分人缺乏金融知識,參與高風險的股指期貨交易並不太合適。當然,他們也不是不能參與,而是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參與(比如基金等),至少在開始階段這樣是比較合適的。這樣考慮是從現實出發,希望比較平穩的推出,絕不是歧視,也不是規定只能機構投資者做。

     《中國經營報》 2002年5月10日


汪建熙:發揮期市避險功能 增加交易品種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