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基金三季度投資報告:並購重組最受矚目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7 月3 日 | 文章來源:中證網

近期,基金三季度投資報告相繼出爐。部分投資報告認為,考慮到宏觀調控及再融資開閘對市場的邊際壓力已明顯降低,更主要的是,從基本面來看,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上市公司整體盈利水準還會提高,因此對未來市場走勢仍然看好。

並購重組最受關注

隨著80%以上個股完成股改,IPO的實施,市場正在進入全流通時代。在這種背景下,並購重組成為基金三季度中最為關注的主題。

長城基金等公司認為,由於股改進入了後期,前期引領市場走強的股改題材將逐漸淡出歷史舞臺,而代替該題材並且産生更大推動力量的就應是並購題材。大成基金分析,從産業投資的角度看,市場上已經存在相當數量的股票被證券市場大幅低估並且融資功能長期喪失,並購或私有化的動力大大增加,換股合併、要約收購、私有化、整體上市、借殼上市、資産置換與重組等各種並購重組手段預計從下半年開始將層出不窮,並因此帶來豐富的投資機會。

實際上,該項題材引發的個股行情正在拉開序幕。如去年中石油對旗下上市公司整體並購退市,今年中石化對揚子石化等四家上市企業的全面收購等案例。由於收購價格明顯高於市價,因此給股票持有者帶來了較好的收益。近期以來,並購的方式更加豐富,既有行業整合引發的同行業增持股份,如寶鋼不斷增持邯鋼、中鋁並購焦作萬方;通過借殼方式實現上市也不斷出現,如近期廣發證券瞄準延邊公路、長江證券意圖入主東湖高新等。

雖然具有並購題材個股的出現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很難自上而下地進行選擇,但一旦被鎖定,就能給投資帶來巨大的收益。長城基金投資報告指出,目前多數企業並購仍以協議的股權轉讓方式為主,而全流通情況下的股權之爭並沒有出現,並購活動只是剛剛拉開序幕。僅僅是協議的股權轉讓的並購,就已經使股價有強勁的表現,而一旦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並購,參與各方通過購買市場流通股的方式來進行並購,則股價的上漲具有更大想像空間。

就並購視角而言,基金的眼光主要盯在大股東持股比例較低、股權結構較為分散且價值被低估的公司,以及一些重點行業內的龍頭公司等最容易引發並購重組的對象上面。

此外,在行業集中度很低的行業中,競爭激烈,迫切需要整合,提高龍頭公司市場競爭力。鋼鐵、水泥、機械、商業零售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行業,如許多二線鋼鐵目前的噸鋼市值遠遠低於其重置成本,是一線大型鋼鐵企業良好的收購對象。這些行業的整合必將提升相關公司的投資價值,為市場帶來巨大投資機會。

視角趨於多元化

除了並購重組之外,在三季度的基金策略報告中可以發現基金接下來關注的視角趨向多元化。

天津濱海新區繼續受到南方基金及長城基金等公司的關注。南方基金錶示,國務院已經發佈的《國務院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正式宣佈天津濱海新區成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繼深圳、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帶動區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極。在這一過程中,濱海新區的上市公司雖然歷史業績較差,但未來業績的爆炸性增長卻是可以期待的。南方還指出,管理層股權激勵計劃的推出、引入戰略投資者等也是濱海新區上市公司能否快速提升的關鍵。長城基金同時認為,由於濱海新區的開發尚處於啟動階段,相關綜合配套將會陸續推出,預期天津地區那些與園區開發、物流、公共設施提供等相關的上市公司將會從中受益。

數字電視和能源問題受到了大成基金等公司的重視。大成策略報告指出,數字電視是廣電系統推出的業務轉型模式。預計今年數字電視將在沿海發達地區以及部分省會城市逐步推廣。屆時具備網路的上市公司有望從中受益,建議關注大股東為廣電系統的上市公司以及具有實質意義參股廣電網路的上市公司。此外,能源、資源安全涉及到替代性新能源、節能設備、能源發掘和開採、能源行業資源整合等。其中,替代性新能源又涉及傳統能源、風能利用、太陽能利用、核電等,節能措施則涉及到節能設備、節能材料、電網改造等。能源運輸的安全以及能源開採權的爭奪也涉及到軍事工業的發展。

在進行資産配置時,諾安基金對房地産表示了警惕。諾安認為,對受宏觀調控影響較大的行業,特別是房地産行業,不排除未來存在較大投資機會的可能,但並非現在。根據這一思路,三季度資産配置策略整體上以防禦為主,增加防禦性資産的配置比例,如消費品、商業連鎖、交通運輸以及能源等不受宏觀調控或受宏觀調換影響較小的行業;適度減持那些受到宏觀調控衝擊的行業,如房地産以及相關投資品。(本報記者 易非)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