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如何應對股指期貨時代的市場風險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6 月29 日 | 文章來源:中證網

境外經驗表明,股指期貨的流動性明顯好于證券市場,高杠桿交易更使得風險被放大,加之與證券市場的聯動,交易風險具有多樣性、廣泛性、複雜性。因此,風險控制是各方關注重點。

股指期貨風險有哪些

首先,國內證券投資者缺乏期貨投資風險意識。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4月份月報統計,我國證券賬戶總數目前達到7415萬多。按照1%的投資者參與股指期貨來計算,就達74萬人,按照170家期貨公司均攤客戶計算,每家也要增加4千多個客戶。這無疑為股指期貨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他們在擴大了期貨市場容量的同時也擴大了期貨市場的風險規模。而國內投資者卻缺乏準備,風險意識不足。他們習慣證券現貨交易,缺乏期貨交易的常識和風險控制意識,在模擬股指期貨交易中就已經出現很多投資者習慣交易現貨月合約、習慣滿倉交易,這將帶來交割和保證金方面的風險。

其次,股指期貨風險與商品期貨風險不同。股指期貨推出後,期貨公司在承受原有風險的同時,還將面對一些股指期貨特有的風險:一是管理風險。客戶數量特別巨大,通過介紹經紀機構(IB)客戶身份真實性確定難度大;證券市場轉過來的客戶,思路仍未得以轉變,習慣性的滿倉操作將給期貨公司帶來巨大風險;證券客戶習慣近月交易,為期貨公司帶來交割違約風險。二是交易風險。市場波動劇烈時,期貨公司追加客戶保證金難度增大。從國外股指期貨運作實踐看,股指期貨風險具有短期、突發性特徵,客戶數量增大、中間環節增加及風險緊急性,使得期貨公司向客戶追加保證金難度增大,此外結算單的送達因環節增加,使客戶確認風險增大,在強行平倉時客戶數劇增使操作難度較大,加上商品期貨法規對強行平倉的規定使具體操作難度大。三是技術風險。股指期貨龐大的客戶數量增大了系統容量,易引發下單資訊堵塞、延時或收不到成交回報的現象,損害客戶利益。四是股指期貨系統性風險。主要是政治因素和政策面的變化、交易所和結算所的突發事件、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突發事件所引起的。

期貨公司應重點防範風險

首先要培訓投資者和初期開戶管理。國內期貨公司中規模最大的員工不過200人,經營網點僅有10個,而一個招商證券就有56個經營網點,80多萬個客戶。為了應對可能數量龐大的客戶開戶問題,除了增加營業網點,進行分類分時開戶外,還要嚴格制定與券商IB業務的權利和義務,強化對IB和客戶的培訓工作。為此,特別建議中國期貨業協會制定統一開戶文件,並製作介紹流程、揭示風險的影印材料,統一發放給期貨公司。

二要設立電腦強制平倉制度。股指期貨客戶數量多,風險大,強行平倉制度是防範風險的關鍵。強化與IB合作追加保證金。在保證金設計上可以對客戶資信分類,建立分類保證金制度,對於主動接受高比例的保證金客戶考慮予以手續費優惠。

三要充分利用保證金存管系統,確保通知義務和交易結算單確認。將客戶通過投資查詢系統查詢結算單的要求,上升到法律角度。從法規上規定客戶通過投資查詢系統查詢結算單,在規定時間內未提出異議視為確認。現在修改《期貨管理條例》正好可以進行相應的完善。

四在軟硬體技術上有保證。銀行、證券、期貨之間的資金劃轉問題,建議及早協調期貨公司與軟體商、銀行、IB之間的合作。與軟體商合作,開發適合大規模大容量的交易、結算、分級開戶和分層次風險控制的二級管理子系統,著手軟硬體設施升級、擴容的研究論證和準備。

探索新型風險控制模式

期貨公司的風險控制模式可以從結算會員和非結算會員兩個層面進行分析。

對於非結算會員的風險控制,除要保持對原有客戶審核管理、交易風險控制等方面要考慮股指期貨的風險控制外,還要協助結算會員培訓投資者、開戶、催交保證金、強平、結算通知、處理錯單。特別是開戶,作外結算會員的IB應該承擔所屬客戶資料真實性的法律責任。

結算會員的風險控制重點是對IB的管理。IB負責介紹投資者給期貨公司(期貨公司必須是結算會員)。投資者可通過介紹經紀機構開戶和下單,但其行為只是仲介行為,投資者開戶和下單只是由其送達期貨公司,由期貨公司進行處理。證券公司可以與具有結算資格的期貨公司合作,傳輸客戶的下單指令和結算清單。

股指期貨風險管理的主要責任人是期貨公司。為此,建議期貨業協會與證券業協會協商,制定統一的股指期貨交易費用標準和IB分成標準,實行行業自律,避免上市後,期貨公司就進行價格的惡性競爭。能夠使得市場正常運作一段時間,為期貨公司的原始積累打下紮實基礎。此外,期貨公司也要講誠信經營,不能過後繞過IB,將其客戶直接變成自己客戶。(金瑞期貨 姜昌武 )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