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發行應考慮大多數投資者  

    自日前中國證監會副主席高西慶發表“股票發行改革方式一直在考慮之中”的講話後,幾週以來,從高層到媒體評論都傳出一個資訊:高層欲對新股發行做政策調整。

    上周有證券媒體報道説,這回有可能拿出的方案並無新意,而是準備再次採用2000年的政策:新股發行採用按市值配售。

    這條消息傳出後曾令當日的股市全線走紅,相當多的人看好它對股市的利好刺激。

    ■改革難題

    買新股投機收益高在國內早已是公開的秘密,許多機構和個人數年來對這個市場情有獨鍾,這個市場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有錢人的遊戲。

    究竟如何改,按照現在媒體的説法,一些人士已經在為新方案提出建議,這些建議包括:首先,配售應當面向滬深兩市所有二級市場投資者;其次,實行每10萬元市值獲發一個申購號,以此提高新股中簽率;將新股申購時間放在交易日的交易時間裏進行。

    事實上媒體盛傳的消息還有很大的不確定因素,究竟何時實施發行方式改革、採用何種方式,現在都還不確定。但採用市值配售的可能性無疑是最大的,業內人士認為,作出這樣的推斷是因為管理層可能認為採用這一改革會起到一石兩鳥的作用,不僅僅能解決一二級市場之間的資金滯留問題,更主要的目的包括:要以此激活低迷太久的股市。

    之所以如此分析,其背景是目前已有跡象顯示高層欲穩定股市,但苦於沒有更多招數令股市擺脫低迷,因此再拾舊招期望通過改革發行方式,成為管理層的一種現實性的選擇。華夏證券投行部的陳湄認為,現階段管理層推出此番改革的可能性很大,管理層的考慮就是逼迫滯留在一級市場的資金進入二級市場。

    雖然刺激股市可能是主要目的,但另一方面,按照上述方法改革,一般投資者能否與新股離得近些了呢?答案並不令人樂觀。

    有關人士作出兩種可能情況下的分析:如果仍然存在資金申購方式,大量資金仍然會囤積在一級市場;如果全部新股發行都採用市值配售方式,採取建議中的“每10萬元市值配發1個申購號碼”的方式,許多持有股票市值在10萬元以下的散戶將繼續無緣新股。

    因此即使如此改革,新股夢離大多數投資者仍然很遠。

    ■新股神話

    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國內的新股發行上演了一幕幕的財富神話。早期搶認購證,後來出現了收購身份證、炒中簽表、坐飛機撲新股等許多奇怪的現象,也産生了一批靠新股掙得第一桶金的個人。

    1996年以後,新股發財的秘密公開化了,大多數投資者都意識到在真正的股票市場之外還有著一個只賺不賠的一級市場,於是更多的資金開始流向這個市場,一級市場的收益率開始下降,新股神話開始降溫。

    但即使降溫,在1996-1998年的幾年間一級市場的收益率仍能達到30%以上,由於股市行情一直不振,一大批機構和個人的資金只做新股發行,“新股專業戶”由此形成。在那幾年,很多機構和先富起來的人都把每週一次的認購新股業務交給券商代為料理,只不過每次向券商繳納一些使用身份證等的服務費。

    穩定的收入使得很多閒錢都涌向了這個市場,其中也多次出現金融機構職員、政府官員挪用款項認購新股的案件。到1999年,國內的一二級市場資金越來越脫離,形成了“一級市場資金只做一級”的特殊現象。這個時候已經出現了中簽率越來越低、小股民很難申到新股的情況。

    為了讓一二級市場之間的資金血液流動起來,2000年年初,高層決定改革新股發行制度,決定“在新股發行時,將一定比例的新股由上網公開發行改為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新股發行與持倉市值緊密掛鉤,這一國際上都很少見的發行方式也被市場人士稱為中國證券市場的一次重大改革。

    這次改革的出發點是為讓一二級市場的資金流動起來,但事實上也為一般投資者購買新股創造了條件。可惜的是,這種新的發行方式下水不久就發現暗礁密布。據一項報告表明,2000年上半年二級市場配售的實際申購平均中簽率較低,比同期上網定價申購的中簽機會少三分之二,約有六成投資者放棄了這種配售權利。

    這次改革的結果是,先後有星新材料(600299)、銅峰電子(600237)等數十隻股票採用了配售的方式發行,到了2001年9月,在川化股份(000155)採取這一方式之後,發行A股的公司又都恢復採用上網定價方式,這也標誌著原本熱鬧一時的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方式的“結束”。

    事後業內人士分析説,除去很多投資者因中簽率太低興趣不大以外,更主要的一個原因是這種市值配售方式造成交易所工作量太大,交易所不堪重負也是促成暫停的一個重要原因。

    恢復了上網定價方式後,其間也採用過上網競價發行,但總的來説,這個市場又變成了“新股專業戶”的市場,2001年的年一級市場收益率超過10%。據專業人士提供的數字説,目前全國有大約6000億資金囤積在一級市場,每一隻股票發行時大約能夠吸引凍結1000-2000億資金 。

    ■ 基金風波

    談到新股發行,就要談到基金,基金自成立以來就在新股發行中扮演著一個特殊的角色,基金申購新股一直擁有其他投資者所沒有的“特權”。基金的參與造成新股的中簽率大幅度下降,在發生了“青啤事件”後,基金的行為受到了管理層及社會各界的批評,對基金申購新股加以限制的呼聲在去年底發生了“深高速引發47家基金鉅額申購”事件後日漸強烈。

    基金成立之初就在新股發行上擁有“特權”,當時新股發行時會單獨向基金在網下配售新股等,這一“特權”由於受到多方的批評,2000年5月管理層取消了這一優惠政策。

    2001年是基金瘋狂參與新股認購的一年。之所以大規模申購,一方面是因為這一年二級市場的低迷使人無心戀戰,一級市場的穩定收益令人眼饞,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基金可以利用遊戲規則,利用“定金申購”購得大批新股,從而佔盡便宜。

    2001年2月份,青島啤酒(600600)增發1億A股,基金泰和(500002)利用信用申購,一舉申購3300萬股,佔據青啤流通盤的16.5%,基金泰和僅此一項,就將數千萬利潤納入囊中。在此次申購中引發出的問題是,基金泰和獲得如此數量的配售,帳面需動用78.7億元,但其凈資産僅為26億余元,而基金泰和並沒有繳納現金,只預交100萬元保證金就作出了10億股的申購申報。“青啤事件”曾遭受到媒體廣泛質疑,而泰和的解釋則為:“法無明文禁止視為許可”。事後很多人認為是泰和鑽了政策的空子,但基金超過凈資産值申購的事實給管理層敲響了警鐘。

    基金申購新股的行為在去年下半年受到了抑制,這對投資者是個利好。在11月華能國際(600011)發行時,在網下向基金配售的比例與上網發行的中簽率相同;在北亞集團(600705)增發的網下申購中,基金甚至被明確告知“本次預約申購需足額繳納申購股款”。在取消新股配售制度之後,“定金申購”是基金與公眾投資者不平等競爭的主要體現之一,這些變化無疑在説明基金申購新股的“特權”正在逐步被取消。

    雖然基金申購新股的特權在漸漸地被打破,但在實際申購中,在很多方面仍然擁有特權。再一次引發對基金申購新股的廣泛關注是緣起于2001年年末一起“深高速引發47家基金鉅額申購”的事件。根據12月12日深高速(600548)公告顯示,深高速最終增發1.65億股,每股發行價3.66元。但令人吃驚的是,有47家基金參與了網下申購,總計申報數量達到288.65億股,折合資金逾1056億元。而數據資料顯示,到11月23日這些基金的週末的凈值總計尚不足780億元。

    基金的做法遭到來自多方面的強烈批評。有人士認為,基金在一級市場超額巨量認購的必然結果是,新股中簽率大幅度下降,使廣大中小投資人進一步趨向弱勢地位,一級市場的無風險收益漸漸被坐擁鉅資的機構蠶食鯨吞。

    有人士分析認為,新股申購者之間獲利機會的不均等主要表現在實際中簽率的天壤之別。以深高速而論,由於參與申購的基金享有預繳20%定金、不設申購上限的網下特許優惠,因此,以佔用資金來計算,47隻基金網下申購中簽率實際上是網上申購者的五倍。

    2001年11月初以來,隨著基金申購金額的擴大,新股中簽率下降的趨勢非常明顯。北京華聯(600361)、華能國際發行時,由於基金申購不太踴躍,申購中簽率還能維持在0.10%以上,但至山鷹紙業(600567)、成發科技(600391)發行時,基金鉅資投入,使中簽率驟然降至0.08%以下。廣大中小投資人的新股中簽機會不僅受到基金的擠壓,而且還要面對券商、大企業集團等實力機構(他們大多擁有數以百計、千計的新股申購帳號)的強大競爭。如果現有申購規則不作調整,機構投資者隊伍的日益壯大,將意味著中小投資人在一級市場的獲利機會不斷地被剝奪,這種局面的出現顯然與管理層保護中小投資人利益的初衷相悖,不符合市場公開、公平、公正的規範原則。

    ■尋找新路

    長期以來,“新股不敗”成為了中國股市的一大特色。市場上每一個人都清楚新股的魅力是與國內市場的一二級價差息息相關,正是存在這一價差才有了新股不敗。這種價差會很快消失嗎?從各方跡象看,這一價差恰好是新股能夠發行出去的最好保證,因此,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一價差不會消失,“新股不敗”的神話還會上演。

    前不久股市極為低迷的時候,來自一級市場的資訊是股票仍然很好發。華夏證券陳湄表示,現在都是在核準制下發行,發行的股票盤子大了,價格不高但也定死了,以剛剛發出的山東基建為例,發行價格2-3元,價格便宜且公司屬基礎産業,自然很好發。

    發是發出去了,但一般投資者很難買到。不管管理層考慮中的股票發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麼,總之有一條:新股難以買到的現狀難以改變。有統計表明:1999年以來,中國證券市場中只參與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幾乎全賠,而只參與一級市場的大機構們卻是只賺不賠。

    現況如何改變,陳湄認為,方法不是沒有的,例如在前幾年搞過的與存款掛鉤、比例配售的形式,其實現在仍然可以在網上申購中採用,這種方法可以使每個投資者都可以攤上一點,只不過這種辦法會出現零股。

    怎樣才能讓大多數投資者也能吃上新股大餐呢?這應該是管理層考慮的問題。

    《北京青年報》2002-3-18


新股發行改革請緩行
新股發行可能恢復按股票市值配售
高西慶表示:股票發行方式改革在考慮之中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