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2006年銀行業改革凸現三大看點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1 月19 日 | 文章來源:中證網

2006年中國銀行業將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看點?在昨日閉幕的中國銀監會工作會議上,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洋洋灑灑近2萬字的講話,透露出全面開放前夜的國內銀行業正在醞釀新的轉機。

銀行股國內上市高潮或將來臨

繼去年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成功登陸港交所,2006年有望成為銀行股國內上市高潮年。

儘管沒有明確的上市時間表,但劉明康強調銀行應該樹立以市值增長為目標的發展戰略,通過上市加速內部變革。專家據此預測,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順利推進,國有銀行以及重組後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有望成為A股市場的金融“藍籌股”。

匯金公司董事長謝平近來在公開場合強調“國有銀行上市立足內地市場”,似乎暗含決策層已經就國有銀行改革和境內資本市場發展的關係達成了戰略共識。

“國有銀行改革作為金融改革的一部分,其最終目標應服從後者。”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曹紅輝認為,銀行改革要與國內債市、股市等發展相協調。在利用海外資本市場的同時,應當充分考慮國內資本市場發展和銀行改革的互動關係。

“在境外上市的同時要兼顧境內資本市場的發展,只要市場許可,國有銀行可隨時在境內資本市場上市。”謝平的這句話增加了國有銀行在A股上市的可能性。建行董事長郭樹清也曾表示,建行希望能回國內上市。

但城市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將成為2006年A股市場的亮點。南京市城市商業銀行有望成為全國城商行中上市第一股。據了解,證監會已正式受理南京市商業銀行的上市申請,並進入對南京市商業銀行上市的正常審查階段。股份制銀行方面,興業銀行的上市準備已基本就緒,光大銀行、中信實業銀行等均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上市準備工作。“現在我們的證券市場缺的不是資金,而是好的上市公司。”金融專家吳念魯認為,國內證券市場低迷只是暫時現象,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進行,股市重振在即。從西方發達的證券市場看,金融股所佔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其市場價格和行情比較穩定,能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而在中國的證券市場上,金融股只佔5%。“因此,在進行股權分置改革時,管理層應該考慮把金融股大量推上市場,以提高股市的穩定性。”

當然,這一切都有賴於新老劃斷的實行。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公開場合曾表示,新老劃斷還沒有時間表。預計會先恢復再融資,再恢復首次新股發行。專家判斷,新老劃斷將在2006年上半年破冰。

民營資本參與銀行改制

“引導民營資本等國內外資金參與銀行業金融機構重組改造。”劉明康明確民營資本參與銀行改制的角色,為內資涉足銀行改革預留了空間。

剛剛過去的一年,外資創造了入股中資銀行的巔峰。截至2005年10月末,外資投資入股國內銀行的金額已超過165億美元,佔國內銀行總資本的15%左右。其中有100余億美元的股權交易發生在2005年,近60%來自國有銀行(中行和建行)的戰略投資者。

劉明康肯定了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引入戰略投資者後,經營管理理念、技術和機制方面發生的新變化,銀行體系的組織結構、市場功能得到優化和提升。他強調,國有銀行應該加快落實與戰略投資者的合作協議,推進合作成果和引進技術的轉化。

分析人士認為,2006年內資將加大參與銀行業金融機構改制的力度,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以及城市商業銀行有望成為民營資本入股的重要對象。

金融創新催生混業經營

競爭和監管環境的變化讓2006年成為銀行業經營戰略轉型之年。劉明康明確提出,將研究穩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的措施,選擇有條件的銀行開展綜合化經營試點。

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主要商業銀行所有者權益達1.1萬億元,增長19.2%,銀行資本增長超過了資産增長。資本充足率達到8%的銀行已有40家,比年初增加10家,佔全部商業銀行總資産的73%。

與此同時,控制不良資産的形勢仍不容樂觀。劉明康提出,要實行“兩步走、雙軌制”戰略,為商業銀行實施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做準備。在資本審慎監管制度下,銀監會將根據風險等級,評出好銀行、中等行和差銀行,採取有針對性的監管措施,在市場準入等政策方面扶優限劣。這意味著,銀行必須加大力度拓展低風險、低資本消耗的業務,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要實現這些,開展綜合經營是關鍵。

劉明康在講話中提出,銀行要繼續推進以發展中間業務為重點的資産結構調整和盈利模式轉變,擴大諮詢服務類、投資融資類,以及金融衍生産品交易類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中間服務的業務,形成規模效益。專家預測,基金管理公司、債券業務、保險、資産管理將成為銀行綜合經營介入的重要領域,發展潛力不可限量。

今年銀監會還將引導發展有利於擴大消費的零售業務。完善汽車貸款管理辦法和房地産貸款風險管理指引,支援面向一般客戶的消費類産品和服務創新。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