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建行IPO熱香江 投資者看好後市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0 月27 日 |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

這幾天,對香港散戶投資者來説,是一串情緒激動的日子。

在建行招股首日,李小姐興衝衝地就加入了旺角匯豐銀行等候取認購表格的80人長龍。此前,李小姐認購了交行的股份,並已嘗到了甜頭。“我看好國內的銀行股,大陸的市場大嘛。”

日前建行已確定發行價為每股2.35港元,距招股價區間上限2.40港元僅0.05港元之差,市凈率(P/B)為2.05倍。

在這些投資者看來,這一價格不過不失。一位黃先生則表示看好建行前景,計劃以4萬港元認購並長線持有,目標價為4港元。

更令他們興奮的是,內地其他銀行還將陸續來港上市。據消息人士透露,民生銀行將在下月來港上市;中行方面,有消息指最快下月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請,有望于明年首季到來。而近期還傳出工行的上市時間表早于市場預期,可能于明年年底而非2007年上市。

中資銀行股受青睞

“我從招股認購回來的中銀香港已經賺了,認購交行也升值了,此次建行來了,當然要來捧一下場。”李小姐説。

交行于6月打頭陣,成為首家在港上市的國內銀行,上市後表現沒有讓類似李小姐的捧場客失望,至今最高已升了40%,長短線投資者均有收穫。不過,有業界人士指出,交行上市時訂價比建行要低,所以才使其上市後有較佳的升幅。而建行可能升幅會少於交行,再加上近期港股偏軟,因此,對建行股價不宜期望過高。

據接近包銷商人士的消息稱,建行此次以每股2.35港元定價,相當於其2005年市盈率的 13.9倍,2006年市盈率的 11.9倍。香港證券界普遍預期建行首日表現不會大升,所以期望一開始就有厚利的機會並不現實。

“不過,在建行入選指數成份股後,預料股價可升20%。”香港東驥投資董事總經理龐寶林説。他認為,建行上市後由於需要向股東交代財政狀況,因此,建行需要努力控制壞賬,財政狀況可望由此得到改善,並且預期建行日後會發行大量權證,所以“建行的收成期應在中長期。”

“就算短線升幅輕微,甚至下跌至低於招股價,都不會太灰心的,我是想長線持有,坐著收息。”李小姐説,一些好的銀行股,像匯豐控股,一年派息達到四次,此次建行是四大行中最早上市的,她看好建行的示範作用。

李小姐表示,假如將來建行股價回落,她還會考慮低價收集,並相信建行股價有大幅上揚的機會。中銀香港2002年7月上市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低迷,才出現升勢。“過去許多大型中資股都出現這種情況。”

李小姐的觀點無疑在散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記者了解到,大部分散戶都有持有建行股票半年以上的打算,並認為建行是未來1年中最有升值潛力的銀行股。

誰更受追捧?

香港一位基金經理表示,未來中行、工行相繼在香港上市,建行的股價走勢對此後上市的國有銀行有很大的參照意義。不過也有聲音質疑,中資銀行如此頻繁赴港上市,會相互打壓。

之前有報道指交行由於受建行IPO定價偏低消息的拖累,股份持續下跌。記者查詢有關資料了解到,交行股價下跌期間是從9月13日至23日,9月27日也有小幅下跌。但近兩周來,交行持續跑贏大市,被分析師稱為“頗具短炒潛力”。

李小姐認為,交行有匯豐控股作為背後的支援者,比起美國銀行來説,匯豐在香港的影響力更大些。而建行目前有三個股東,而且作為國有銀行,在投資者印象中,決策效率方面會低一些。所以她個人並不認為交行會受建行影響。

不過,從盈利能力角度看,建行去年凈資産收益率高達17.28%,而交行披露的中期純利顯示,其凈資産收益率為6%,兩者還是有相當差距。

上述基金經理認為,香港投資者看好內地銀行業,未來在港上市的國內銀行在定價方面應該趨於一致。

風險擔憂減輕

“國有銀行的理財技術無疑仍在雛形階段,需要時間改善,而且國有銀行一般都不善於控制壞賬。” 龐寶林説。

對於香港投資者來説,最擔心的莫過於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率的回升。從數據上看,建行2004年底的不良貸款率為3.92%,雖然到2005年6月底只是3.91%,但今年上半年的不良貸款數額比2004年底還是增加了54億多元。“此外,國有銀行在進行有效內部監控方面仍待完備。”

對此,建行董事長郭樹清表示,上市對國有銀行的股改僅僅是開始。今後還需在業務流程、管理體制、公司治理等方面進行脫胎換骨改造。

香港軟庫金匯投資銀行總裁溫天納表示,看好包括美洲銀行、淡馬錫在內的戰略投資者將對建行公司治理結構帶來的改善。

其實上市對國內銀行來説也是一個機會。以交行為例,有匯豐作為戰略夥伴,交行的財富管理業務潛力巨大。據悉,上半行交行非利息收入比重佔全部經營收入的11%,高於去年同期的8.8%。國泰君安預期其今年全年財富管理有關業務可提升一成,並成為交行未來發展的方向。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