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博士後的心聲:你願意當重點高校的老師?

    時下,許多人在討論高校老師的情況。似乎高校老師是一個比較吸引人的職業。我認為這類觀點大多是外界人士的評論而已。不是高校中真實的情況。我想談談我自己的真實受。

    我在西北一重點高校電子與通信專業博士畢業,後到北京一重點高校生物與醫學工程專業做博士後。對這兩個國內名牌院校有較多的了解。按説,在這兩個院校當老師,一般比其他院校要好些。然而,和年齡相近的老師聊起來,大多是一句話:當老師沒意思。

    為什麼有如此的感覺?可能許多人不是真切的了解。但我能理解他們。在這兩個高校當老師,一般得有博士文憑。試想一下,從本科開始,苦苦奮鬥十年到博士畢業。在周圍人看來,你是一個出色的人。可真正工作後,一個月很少的收入(和同等經歷的人比較),住房條件很差。物質待遇首先讓人有點心寒。其次,在中國高校比較落後的科研條件下,常常從事的是比國外落後許多的難有影響的研究。後者最容易從根本上粉碎知識分子的自尊、自信。掙不到錢,又幹不出真正有意義的研究,可憐的年輕的博士們心裏的感覺能如何,諸位可以想像。

    我博士和博士後期間的研究方向都是所謂熱門專業。這兩個專業方向的博士生畢業後大多到外企或國內少數可以提供高薪的公司,或者出國。即使那些在國內公司工作的人,年薪不會少於十萬元。但如果留在重點高校當老師,一般年薪三萬多。對比太大。因此,如果統計一下,應該發現,在國內名牌高校中,電信、生醫等熱門專業的博士畢業時留校的寥寥無幾。即使留下的,許多是準備找機會出國。至於我自己,因為英語的口語、聽力比較差,沒有聯繫出國。另外,理論分析能力多些,動手能力差。因此,也沒到公司。不過,博士畢業後,我曾試著到公司應聘。有兩家公司願意要我。年薪都不少於十萬。但在一個公司幹了兩個月,覺得自己的性格與公司氣氛不一致,因此,又回到高校做博後。畢竟,做研究是自己的所好。當然,對待遇低發牢騷是免不了的,也得耐心聽聽愛人偶然的抱怨。畢竟,是為了自己,才讓愛人、女兒跟著一起受累。

    博士畢業後,有兩次談話記憶最深。第一次是微軟中國研究院人事處經理到我們學校招聘。他也是出國留學人員,現在微軟工作。他真心地説他非常同情、敬佩國內在高校工作的博士。工資如此少,令人同情;如此少工資又盡職的工作令人敬佩。當時(1999年),我們學校的留校博士一個月工資500多點,結婚後有一間住房。聽完他的話,我心酸。從此,無論導師怎樣談話,我沒再考慮留校的事。第二次是到中科院聯繫博士後,遇到清華畢業的一個研究生。他用可惜的語氣説我的專業很熱門,為什麼不到國外聯繫博後,而要在國內聯繫。當時,我做博後的熱情降到零點。

    總之,我的感覺,我們這些國內的土博士非常的灰頭土臉。留在高校後的感覺尤其明顯。坦率的説,國內的博士水準比國外的好學校的博士水準相差較多。其中的原因太多。不能光説博士生們不努力。如果選擇的研究方向不太合適,努力又如何?現在在國內名牌大學的熱門專業,一流的學生在本科、研究生畢業時謀求出國;二流的畢業後到外企找機會。一般,比較差的才考慮讀個博士。當然,如果博士畢業後出國做幾年博士後,水準有所提高,又是歸國人員,再回學校自然可以掙的許多許多優惠條件。最慘的是博士畢業就留校的人。一切都沒有,待遇、住房、職稱、別人的尊重、自己的自信......

    國家、高校許諾許多優惠的條件吸引出國的留學人員。從他們許多人的研究水準考慮,值得。但是,不能忘記,在能大量的吸引那些優秀的人員回歸之前,高校更多的留下的是一些不那麼優秀的土博士。是他們在承擔教學科研任務。他們困惑、感覺不到光明的前途、沒有值得自豪自信的東西、沒有值得和別人誇耀的東西。他們想出國掙錢、掙資歷,想到企業改善物質水準。博士、高校老師曾經是有光環的東西,去掉那些光環也正常。一切都是工作,都是謀生的手段。但高校年輕老師的心理壓力、徬徨不僅是他們個人的問題,畢竟每年數百萬非常優秀的高中畢業生是他們的工作對象。

    (一個不方便透露姓名的博士後網友:lsh_wang@hotmail.com)

    編後語:現在國內各高校大都重視人才的引進,也舍得下重金聘請人才或是海外“借腦”,這是可喜的一面。另一方面,引進人才之後如何守住人才的不外流、提高人才工作的積極性卻不只是企業的問題,高校更應該重視。否則,沒有一個穩定的合理的人才生存環境,導致進來的人才無心幹活,一邊進一邊流豈不是得不償失?如何提高已經在位的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應該是各高校最主要的人才問題,畢竟他們才是高校得以更好發展的中堅和基礎。真心希望各高校管理部門處理好人才的引進和使用問題,給人才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和保障!(文松輝)

    人民網 2001年12月2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